穴位敷贴在便秘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简述.doc_第1页
穴位敷贴在便秘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简述.doc_第2页
穴位敷贴在便秘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简述.doc_第3页
穴位敷贴在便秘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简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穴位敷贴在便秘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简述 黄小燕蔡岚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江苏省昆山市215300 【摘要】目的:总结近几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便秘的疗效观察。方法:从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便秘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操作步骤、疗效评定标准、护理观察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便秘疗效好、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但在制剂工艺、疗效的评价标准、穴位贴敷的副作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穴位敷贴法;便秘;护理;综述文献 穴位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脉篇开创了膏药治疗疾病的先河。明清时期穴位贴敷疗法逐步走向成熟,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为现代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1。现代马玉侠等著有中医天灸疗法,其中记载:甘遂3g,食盐3g,丁香1g,生姜汁适量调成膏,贴敷于神阙、支沟、天枢穴,可治疗大便秘结2。 1现状分析 1.1用药特点 皆以泻下通便,补气助下,峻下利水作用为主,其他还有补肾养血,活血化瘀的中药。大黄味苦寒,它所含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从而达到通便作用,以大黄生用研粉制膏者为多。丁美兰将生大黄粉用乙醇调成糊敷于脐部,治疗神经外科便秘者,有效率93.3%。石正兰等用大黄、木香、杏仁按3:1:1加乙醇调成膏敷于神阙穴,治疗中风便秘者,有效率为92%。 1.2赋形剂的选择 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赋形剂主要有:醋、姜汁、蒜泥、蜂蜜、食用油、甘油、乙醇等。其中生姜汁芳香性辛,具有行血、散寒之效。曲萌采用建立小鼠便秘模型比较不同赋形剂对四秘膏疗效的影响中得出姜汁效果最好。 1.3穴位的选择 多取神阙穴,“神阙穴”为任脉经穴之要穴,为冲、任、督三脉汇集之所,故为经络之总枢。脐部在胚胎发育中是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脐下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部动脉分支,脐部无胆固醇堆积,渗透性强,因此刺激该穴能通便。贴敷所选的穴位多有神阙穴,其他还有通便特效穴,如彭爱平等选穴天枢、关元、气海,解除脑卒中卧床患者便秘问题,总有效率达92%。文献选取天枢、合谷、支沟、足三里、丰隆、大肠俞、中脘、迎香。均取得良好效果。 1.4操作方法 将中药按比例研磨成粉状备用。护士操作时取以上中药粉,用赋形剂混合成糊状,将7cm7cm的穴位敷贴胶布上的覆盖膜轻轻揭开,在约1元硬币大小的储药池中加入调制好的药膏,厚度约0.3cm。患者取仰卧位,护士给予准确取穴,用生理盐水清洁治疗部位后,将做好的穴位敷贴敷于对应的穴上。一般每次贴敷4-12h,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 贴敷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介绍本治疗的目的、方法,评估患者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排便及肠鸣音情况、敷药部位的皮肤、体质、心理状况等,如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患者有严重皮肤病、过敏体质或局部皮肤有疥、疮、破损者忌贴,药物要现用现配;敷药过程加强观察敷药部位的皮肤和倾听患者的主诉;治疗结束后及时揭去药贴,用生理盐水清洁局部。 1.5疗效评定标准 (1)参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72h以内;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d,或便质干结改善;无效:便秘及其他症状无改善。该判定标准使用比较普遍。 (2)便秘评分:便秘评分系统(Constipationscore,CS)根据腹部X线检查发现结肠内充盈粪便的比例进行计分,无充盈计0分,充盈比例50%计2分充盈比例100%计3分。按4段(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分别计分,每段满分为3分。 1.6护理 一是心理护理;二是饮食护理;三是运动护理;四是皮肤护理;五是排便的舒适护理。 3趋向预测 穴位贴敷自古运用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正是其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用药安全,简单易学,取材广泛,价廉药简,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的特点确保其存在及发展。 但纵观穴位敷贴治疗便秘的文献,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制剂工艺原始,质量控制粗糙:贴敷膏药多为自制,不具备严格的药物配比和规范的工艺过程,影响药效的发挥。 (2)便秘的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便秘是患者的主观感觉,难以确切的描述和测定,如何使观察数据更接近患者真实感受,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便秘指数,是今后研究工作有待继续完善的环节。 (3)对穴位贴敷的副作用系统研究较少:根据经络理论,腧穴部位皮肤出现发红、起泡、破溃实际是穴位对药物刺激产生的应答,暗示了将会有更好的疗效出现,但其真实性未有现代进一步研究。 因此,为了传统医学走向世界,不仅需要剂型与制作工艺的改革,而且要求其疗效更迅速,使用更清洁、方便,才能有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尚先.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63-265. 2马玉侠.中医天灸疗法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xx:(92). 3丁美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