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doc_第1页
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doc_第2页
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doc_第3页
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doc_第4页
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 李亚芳,陆芳芳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2144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其实,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来实现,预设和生成二者相辅相成。品德课堂,为了充分彰显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更应期待预设之外的生成,让生成与预设相融共生。 一、用心倾听,让情感合理宣泄 【案例1】春天在哪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做了哪些事情呢? (学生兴奋地交流。) 师对,我们去春游啦!这次春游活动,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生很好玩。 生很开心。 师是呀,春游让人感到快乐!让我们再来回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播放春游录像片段。) 师春游那么好玩,你愿意把春游画下来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画。) 师刚才,老师注意到,小朋友画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画的是绿绿的草地、红红的桃花、弯弯的柳树,还有我们在草地上捉迷藏。 生我画的是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生我画的是和好朋友一起追蝴蝶,蝴蝶可美了。 生我画的是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我们带了各种好吃的,你给我吃,我给你吃。 (教师适机予以表扬或鼓励。) 师还有哪位小朋友介绍一下? (这时,平日并不活跃的L同学主动举起了手。) 生老师,她的画可难看了,(指身旁的M同学)花是黑色的,树是黑色的,连白云和太阳都变黑了。 (教师一愣,没有料到这位学生会这样说。但马上镇定地走到M同学面前。) 师(柔声)你愿意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 (M同学很紧张,但按住画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果然,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 师你能告诉老师,花草树木为什么会变黑吗? (M同学迟疑了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中,终于道出了缘由。) 生老师,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等我回来,病重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我恨春游! (这位学生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师老师知道你奶奶生前最疼你了,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你也最爱你的奶奶,是吗? (M同学含着泪点头。) 师老师要向你的奶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没有了解实情。如果知道你奶奶病重,就不会要求每位小朋友都参加。奶奶已经走了,虽然你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老师相信,奶奶不会怪你,因为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对吗?为了表达我 以及全班同学对你奶奶的缅怀之情,老师建议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好吗? (教师和M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地贴好了画。 此时,M同学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在座的听课教师无不动容,教室里掌声四起。) 学生由于奶奶离世将画面都图成黑色,教师准确抓住学生的情感切入口,柔声地问、耐心地等、真诚地说,将她对春游的恨,引向了对奶奶的爱,呵护了学生稚嫩、脆弱的心灵。如此,一个“小插曲”成为了课堂的亮点。“四起的掌声”是送给这位懂事的小女孩的,也是送给这位睿智的教师的因为是她让课堂溢满温情,更让学生明白:充满爱的春天,是如此美丽。 二、适度延伸,让疑惑及时解决 【案例2】过新年教学片段 师我们这儿过年一般要做些什么? 生贴春联、贴“福”字。 生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 生扫尘,做年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把这个“福”字头朝下贴呢?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我们能把您平时教我们的字倒过来写吗? (这一个问题让教师始料未及,听课教师也都为之一怔。) 师(微笑)通过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 学习习惯,好吗? (学生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随后,教师介绍了“福”字倒贴的特殊含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幸福来到”的期盼;还意犹未尽地讲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 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圆满处理了“突发事件”,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福”字倒贴的寓意。本环节的精彩生成,体现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让课堂充满蕴味。 三、调整流程,让认知得到引领 【案例3】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片段 师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我们生活的每一刻,也都享受着各行各业的服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个话题。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一起回忆:每一天,从早到晚,在不同的地方你享受过谁的服务呢? 生每天清晨我都能见到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他们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能让我们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而忙碌着,真不简单! 生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走出家门就会看到苍蝇乱飞、老鼠乱爬,处处是垃圾,那多可怕呀! (学生的回答与预设差不多。教师正想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女生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 生老师,我妈妈说,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上街扫地。如果有好的工作,他们也会换的。 (这个“不同的声音”,让教师颇感意外,远远超出预设。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导入新课后,播放环卫工人劳动场景的课件,为了突出她“不怕脏、不怕累,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特意对几个镜头作了处理, 如在搬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身后,以缩着脖子全副武装的路人的身影作背景,意图通过对比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环卫工人起早摸黑地工作,他们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为了加深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教师还请来了几位嘉宾,有建筑工人、厨师、农民、政府公务员,也请到了录像中的主人公环卫工人李阿姨,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访”他们。当然,采访内容也是教师和他们事先商量好的。现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教师果断变更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前进入采访李阿姨的环节,且采访的内容也让学生决定。就这样,学生与李阿姨的互动提前开始了。) 生李阿姨,请问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李要说一开始就喜欢,那是骗人的。因为我原本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被人瞧不起。但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特别是有一天遇到的事,更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那天,我正在扫地,走过来一对母女。小姑娘边走边吃着香蕉, 吃完见附近没有垃圾筒,就随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她妈妈见了,很生气,教育道:“你瞧,阿姨刚把地扫干净,你就扔脏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那她什么时候才能扫好呢?”小姑娘也很听话,捡起香蕉皮跑到我身边, 扔进垃圾车里。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幸福。 生李阿姨,是不是也有被人瞧不起的时候? 李当然有。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 嫌我们脏,从身边走过时,总是捂着鼻子;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工作低贱,不愿意和我们多接触。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很热情,我扫居民楼时,常有人递水递冷饮;我上坡骑不动时,会有人推我一把。 生李阿姨,听老师说你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你想过换工作吗? 李想是想过,但哪一个工作绝对轻松?你们别看有些人天天坐办公室,好像很轻松,工资又高,其实他们也很累脑子累!再说现在大学生当保姆、当清洁工的还挺多,都有人和我抢饭碗了,我更要好好干哪! (大家都笑了。) 课上,那位女生的“不同的声音”,看似与教学意图完全背离,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个资源被教师及时捕捉,并通过调整教学流程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将教学落到实处。倘若教师仍坚持原有预案,置学生的“异议”于不顾,那么,教学结束后留给学生只能是表层、虚伪的道德假象,学生或许无法真正体会环卫工人的艰辛,更勿论从心底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四、顺势而导,让体验促进互动 【案例4】自画像教学片段 (“风采展示”环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后,教师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将自己的优点或特长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优点是毛笔字写得漂亮。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当然可以。 (学生出示了一幅毛笔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生我喜欢游泳,在比赛中得了第2名。 生我会拉小提琴! 师(双手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给同学们现场演奏一曲? 生好。 (这位学生拿起小提琴,谁料,琴声断断续续,虽有音阶变化却不成调。下面的学生一阵哄笑,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是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演奏的学生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拉得不好。 生难听。 师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生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有谁愿意上来试试? (在教师的鼓励下,几个学生先后上台了。他们从女孩手中接过小提琴,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要么拉出怪声,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知道拉小提琴太难了! 生(面对演奏的学生)我以为拉小提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厉害多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小提琴一定会拉得越来越棒的! 师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 (女生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中,抬起头笑了。) 如此,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了大家的“问题”,让嘲笑别人的学生亲历拉小提琴的过程,让他们意识到拉小提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的教学处理,既保护了那位小演奏者的自尊心,也树立了她的自信,一举两得。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的确,课堂中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其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调节李亚芳,陆芳芳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2144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其实,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来实现,预设和生成二者相辅相成。品德课堂,为了充分彰显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更应期待预设之外的生成,让生成与预设相融共生。 一、用心倾听,让情感合理宣泄 【案例1】春天在哪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做了哪些事情呢? (学生兴奋地交流。) 师对,我们去春游啦!这次春游活动,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生很好玩。 生很开心。 师是呀,春游让人感到快乐!让我们再来回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播放春游录像片段。) 师春游那么好玩,你愿意把春游画下来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画。) 师刚才,老师注意到,小朋友画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画的是绿绿的草地、红红的桃花、弯弯的柳树,还有我们在草地上捉迷藏。 生我画的是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生我画的是和好朋友一起追蝴蝶,蝴蝶可美了。 生我画的是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我们带了各种好吃的,你给我吃,我给你吃。 (教师适机予以表扬或鼓励。) 师还有哪位小朋友介绍一下? (这时,平日并不活跃的L同学主动举起了手。) 生老师,她的画可难看了,(指身旁的M同学)花是黑色的,树是黑色的,连白云和太阳都变黑了。 (教师一愣,没有料到这位学生会这样说。但马上镇定地走到M同学面前。) 师(柔声)你愿意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 (M同学很紧张,但按住画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果然,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 师你能告诉老师,花草树木为什么会变黑吗? (M同学迟疑了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中,终于道出了缘由。) 生老师,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等我回来,病重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我恨春游! (这位学生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师老师知道你奶奶生前最疼你了,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你也最爱你的奶奶,是吗? (M同学含着泪点头。) 师老师要向你的奶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没有了解实情。如果知道你奶奶病重,就不会要求每位小朋友都参加。奶奶已经走了,虽然你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老师相信,奶奶不会怪你,因为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对吗?为了表达我 以及全班同学对你奶奶的缅怀之情,老师建议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好吗? (教师和M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地贴好了画。 此时,M同学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在座的听课教师无不动容,教室里掌声四起。) 学生由于奶奶离世将画面都图成黑色,教师准确抓住学生的情感切入口,柔声地问、耐心地等、真诚地说,将她对春游的恨,引向了对奶奶的爱,呵护了学生稚嫩、脆弱的心灵。如此,一个“小插曲”成为了课堂的亮点。“四起的掌声”是送给这位懂事的小女孩的,也是送给这位睿智的教师的因为是她让课堂溢满温情,更让学生明白:充满爱的春天,是如此美丽。 二、适度延伸,让疑惑及时解决 【案例2】过新年教学片段 师我们这儿过年一般要做些什么? 生贴春联、贴“福”字。 生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 生扫尘,做年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把这个“福”字头朝下贴呢?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我们能把您平时教我们的字倒过来写吗? (这一个问题让教师始料未及,听课教师也都为之一怔。) 师(微笑)通过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 学习习惯,好吗? (学生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随后,教师介绍了“福”字倒贴的特殊含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幸福来到”的期盼;还意犹未尽地讲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 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圆满处理了“突发事件”,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福”字倒贴的寓意。本环节的精彩生成,体现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让课堂充满蕴味。 三、调整流程,让认知得到引领 【案例3】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片段 师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我们生活的每一刻,也都享受着各行各业的服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个话题。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一起回忆:每一天,从早到晚,在不同的地方你享受过谁的服务呢? 生每天清晨我都能见到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他们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能让我们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而忙碌着,真不简单! 生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走出家门就会看到苍蝇乱飞、老鼠乱爬,处处是垃圾,那多可怕呀! (学生的回答与预设差不多。教师正想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女生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 生老师,我妈妈说,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上街扫地。如果有好的工作,他们也会换的。 (这个“不同的声音”,让教师颇感意外,远远超出预设。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导入新课后,播放环卫工人劳动场景的课件,为了突出她“不怕脏、不怕累,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特意对几个镜头作了处理, 如在搬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身后,以缩着脖子全副武装的路人的身影作背景,意图通过对比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环卫工人起早摸黑地工作,他们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为了加深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教师还请来了几位嘉宾,有建筑工人、厨师、农民、政府公务员,也请到了录像中的主人公环卫工人李阿姨,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访”他们。当然,采访内容也是教师和他们事先商量好的。现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教师果断变更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前进入采访李阿姨的环节,且采访的内容也让学生决定。就这样,学生与李阿姨的互动提前开始了。) 生李阿姨,请问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李要说一开始就喜欢,那是骗人的。因为我原本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被人瞧不起。但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特别是有一天遇到的事,更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那天,我正在扫地,走过来一对母女。小姑娘边走边吃着香蕉, 吃完见附近没有垃圾筒,就随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她妈妈见了,很生气,教育道:“你瞧,阿姨刚把地扫干净,你就扔脏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那她什么时候才能扫好呢?”小姑娘也很听话,捡起香蕉皮跑到我身边, 扔进垃圾车里。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幸福。 生李阿姨,是不是也有被人瞧不起的时候? 李当然有。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 嫌我们脏,从身边走过时,总是捂着鼻子;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工作低贱,不愿意和我们多接触。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很热情,我扫居民楼时,常有人递水递冷饮;我上坡骑不动时,会有人推我一把。 生李阿姨,听老师说你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你想过换工作吗? 李想是想过,但哪一个工作绝对轻松?你们别看有些人天天坐办公室,好像很轻松,工资又高,其实他们也很累脑子累!再说现在大学生当保姆、当清洁工的还挺多,都有人和我抢饭碗了,我更要好好干哪! (大家都笑了。) 课上,那位女生的“不同的声音”,看似与教学意图完全背离,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个资源被教师及时捕捉,并通过调整教学流程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将教学落到实处。倘若教师仍坚持原有预案,置学生的“异议”于不顾,那么,教学结束后留给学生只能是表层、虚伪的道德假象,学生或许无法真正体会环卫工人的艰辛,更勿论从心底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四、顺势而导,让体验促进互动 【案例4】自画像教学片段 (“风采展示”环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后,教师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将自己的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