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中的性别解读——以《装修》、《大城小事》为例.doc_第1页
春晚小品中的性别解读——以《装修》、《大城小事》为例.doc_第2页
春晚小品中的性别解读——以《装修》、《大城小事》为例.doc_第3页
春晚小品中的性别解读——以《装修》、《大城小事》为例.doc_第4页
春晚小品中的性别解读——以《装修》、《大城小事》为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晚小品中的性别解读以装修、大城小事为例 【摘要】春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在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性别的视角解读春晚中的一些小品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春晚小品性别性别操演 一、从性别视角解读春晚小品 通过收集查阅资料发现对于春晚的解读大多集中在女性的形象变迁上,像解读春晚小品中女性的形象、解读改革开放三十年女性形象的变迁,这些文章将焦点集中在从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对女性形象的变化持肯定的态度上,当然这和性别和传播的研究相对处于一个边缘地位有很大关系。小品在春晚中份量比较大,也是观众期待比较高的环节。像xx年的装修、xx年的大城小事,都是比较成功的作品。在装修中林永健男扮女装,虽然台词不多,却让人们很快的记住他;同样在大城小事中,行为举止有些女性化的男服装师,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难发现这两个小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中夸张的性别错位表演,在这里性别已经被改造,体现一种反差,但这种反差正是搞笑的舞台效果和吸引观众眼球之处。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她认为性别是操演出来的,不存在一个先在的身份作为属性衡量的依据,性别行动创造了性别理念,建立起了性别规范,性别不是一个实存体而是一种行为体。我国的性别研究没有国外成熟,因此对于传媒素养不太高的观众来说还无法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性别意识。一方面,作为在春晚舞台上的节目,这种表演也没达到朱迪斯巴特勒所说的性别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惩罚性后果的表演,我们经常惩罚那些没有能正确实践他们性别的人的效果,表演总是人的表演而且在表演中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自由的表演,其他因素无法干预,而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出发这和巴特勒想表达的“操演”不同,“操演”总是受到一定的严格的规定的、强制性的监控下进行的,操演的性别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不断反复的一种行为,春晚的这两个小品明显属于“性别表演”,但是巴特勒的理论依然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她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有利于我们对其中性别的表现作出反思,也有利于建立起性别观念,帮助我们认识自身所处的性别环境。另一方面,媒介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差异,在舞台上这些性别错位的表演能引发娱乐大众的效果,观众对于舞台上有悖于传统性别规范的宽容度并不能移情到现实生活中。因此从性别角度对于这些作品进行解读,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性别意识。 二、性别反差作品走红原因探析 从古到今有不少男扮女装,有丑化型、阴柔型的,也有不少女性由于穿着过于男性化被指责为男人婆的,观众为什么会乐此不疲的喜好消费这一类性别错位表演。这里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 1、春晚的性质:个人叙事为辅,家国叙事为主 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的举办到xx年,春晚已经有31个年头了,春晚是老百姓谈论的话题,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国内学者对于春晚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批判、实务分析、话语分析领域。春晚的诉求必须兼顾对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和民间文化三种文化的表达,但必须以主流文化为主。这两个小品并不符合朱迪斯巴特勒对于“装扮”的理解,她认为装扮的意义在于嘲笑真实的身份,在春晚的舞台上这类表演纯粹是为了达到搞笑娱乐大众的目的,在满足主流文化的叙事需求的同时也表达了民间文化。当然春晚这个舞台承载的内容太多,在短短的时长内,这种看似是个人的叙事,其实也是为国家叙事服务的,通过这种搞笑的表达方式达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因此从春晚的性质来看,它不仅仅是台娱乐晚会,也要营造一个欢乐、喜庆、盛世的氛围,通过此类节目在逗笑观众的同时达到国家叙事的目的。 2、发挥媒介的功能以及营造“媒介奇观”的需要 春晚作为现场直播节目,它起到联系协调的功能也必须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小品中夸张的性别错位的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营造出来的奇观。媒介奇观是美国学者凯几尔基于法国思想家德波的奇观理论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传媒文化现象,像传媒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等。在小品大城小事中有明显的表现,在城市里贴小广告的哥俩将车票当成广告给扔了出去了,和服装设计师进行周旋,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画面,最后服装设计师将车票归还并说“你们不把城市当家,城市怎么能把你当做家里人”,温暖中又带着教育意义。这个小品充分体现了凯几尔的媒介奇观理论中所说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传媒现象”。因此纵观xx年到xx年这10年的小品,虽然性别错位的小品数量不多,但是这几个小品的效果都非常好。 3、观众无意识的对性别规范的对抗 观众为什么喜欢这类节目?为什么对这些节目印象特别深刻?在哈哈大笑的无意识中是否反映了他们对于传统的主流性别规范的反抗,从而间接的证实了朱迪斯巴特勒的观点,性别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性别行为的操演从而建立起性别身份。观众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喜好,但这说明他们对于传统的性别规范并不像主流价值观那么严格,观众正是在这种无意识中构建起自己对这类节目的偏好。 三、对性别错位作品爆红的反思 1、传媒人性别敏感意识的建立 欧美国家女性运动和女性研究都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部分存在于中国的现象和问题,在欧美国家已经消除或解决,因此与其他弱势群体相比,女性问题已经不那么突出。在我国,无论是媒体从业者还是受众具备性别敏感意识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作为一名传媒人应该更具备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对传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出反应并自省自己的传播活动。差异不代表不平等,应建立多元化的性别观念 2、媒介生产者做节目新角度的尝试 达到娱乐或者教育大众的目的是不是一定要营造一种“媒介奇观”呢?这样是不是反映一种创作思维的定势呢?作为媒介的生产者做节目时应尝试跳出特定的框架,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揭示现实,在传播效果上达到对观众情感式的摄入。 3、研究难点的突破 性别与传播研究具有两大发展趋向,一方面从“媒介与女性研究”向着“媒介与性别研究”发展,另一方面从“媒介与女性研究”向着“性别与传播研究”发展。第一种思路,从性别的视角看媒介的生产经营、传播、接收,以及不同媒介类型中女性的参与和被发现的情况领域与独特的价值;第二种路径试图在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中,寻找、建立性别研究的特有的研究价值。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中媒介形象的研究或者是研究状况的梳理。因此对于性别的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媒介形象的研究上,虽然媒介对于女性的影响是个难点,作为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也应该有所突破。 4、客观的看待“性别操演”理论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引起很大的关注,她对性别的自然性的质疑,主张多元化的看待性别,对于我们客观的看待性别弱势群体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性别的多元化或者说开放性观念的建立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巴特勒的思想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视角,但是要防止出现对性别多元化的一知半解,这实际上是一种性别无知的表现。 参考文献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三联书店,xx 谈永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