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有答案)_第1页
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有答案)_第2页
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有答案)_第3页
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有答案)_第4页
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 2016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有答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m 八年级语文(下)(配套江苏版教材)第一单元咏物抒怀 检测题 ( 90 分钟 100 分) 第一部分(共 25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5 分) ( 1)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 fi()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 2)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 d()。 ( 3)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 ju()而不枯 j(),清新而不柔媚。 ( 4)我只是 zh()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4分)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番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辫,任你用怎样析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堖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2 / 23 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国家旅游局组织各地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欺行霸市、垄断市场、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 B.近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屡屡被送入拍卖场,国家出面追索、收藏家天价购买也一天比一天日趋频繁。 c.贝利在谈到巴西足球的困境时表示,球队更加需要展望未来。 D.今年习主席在植树活动中表示,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必须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强化绿色意识。 4.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篇名。( 5 分) (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 ( 2)(作者)在马说中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是:, ( 3)杜牧在泊秦淮中用曲笔表现在国运衰微的 时候,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在酒楼中过着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诗句是:,。 ( 4) “ 鹤立鸡群 ” 和池鹤中的 “ , ” 一句都是写鹤的3 / 23 品格与仪表在一群鸡里头显得很突出。 5.名著阅读。( 3 分)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和蔼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他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无情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这段文字出自童年,综观全书,文中的 “ 他 ” 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 “ 我 ” 这次被他无情毒打至昏死是因为(事件);但茫茫黑暗中也有给了 “ 我 ” 力量和支持的人,如在“ 我 ” 挨打时用自己的胳膊帮 “ 我 ” 挡着树条子的。 6.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6 分) 材料一:人民日报记者:总理,您好。您之前提到您最近一次网购经历是在网上买书,我的问题与书有关。因为我们都知道政府工作报告要写的东西很多,每年都有变化,但是我们注意到连续两年把 “ 全民阅读 ” 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您为什么对这件事那么看重?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读书感受?谢谢。 李克强:我记得去年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我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不仅是文化界、出版界的人士,而且经济界和企业家都向我提出要支持全民阅读活 动,报告要加上 “ 全民阅读 ” 的字样。而且还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4 / 23 富的精神生活。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 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意把 “ 全民阅读 ” 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谢谢! ( 1)阅读上面材料,探究连续两年把 “ 全民阅读 ”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 3 分) 材料二: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 2)针对材料二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某校准备开展 “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 的主题活动。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 分) 第二部分(共 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6 分) 5 / 23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人有卖骏马者,比 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 “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 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 之贾。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 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 比:副词,接连,连续。 还:通 “ 环 ” ,环绕。 朝:早晨,也指一天。 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8 分) ( 1)才美不外见()(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策之不以其道() 6 / 23 ( 5)其真无马邪()( 6)执策而临之() ( 7)愿子还而视之()( 8)去而顾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 意思。( 2 分) (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填空。( 3 分)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乙文中卖马人能 “ 一旦而马价十倍 ” 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 “ 名人效应 ” 的利和弊。( 3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9 分)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这种小花,直到前年 ,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7 / 23 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 们常讲什么什么花“ 怒放 ” ,这个 “ 怒 ” 字用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 怒 ” ,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是花儿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身上, “ 泪眼问花花不语 ” ,花当然 “ 不语 ” 了。如果花真 “ 语 ” 起 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8 / 23 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 ,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那十年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 方去 “ 批斗 ” ,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 “ 不可接触者 ” ,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9 / 23 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切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 “ 极可接触者 ” 。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辞,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 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 “ 悲欢离合总无情 ” 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 “ 悲 ” ?什么又叫 “ 欢 ” ?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有删改) 11.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请你简述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的作者人格的几个侧面。( 3 分) _ 10 / 23 12.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 4 分) 13.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 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艺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D.从这篇散文来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一种绚丽的美。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 分)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 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11 / 23 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欸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 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 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12 / 23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 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 “ 荷 ” ,开花结果后就叫 “ 莲 ” 。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 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 “ 留得残荷听雨13 / 23 声 ” 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有删节) 14.纵观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2 分) 15.第 段,作者引用采莲谣的意图和作用是什么?( 3分) 16.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 分)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17.将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比较,结合文本说说两文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不同之处。( 2 分) _ _ 14 / 23 第三部分(共 40 分) 18.作文。( 40 分) 草 “ 根本不深,花叶不美 ” , “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 ,自身优势不多,但它 “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 ,不戚戚于个人得失,虽遭走兽践踏、人类芟刈、野火焚烧,仍是 “ 春风吹又生 ” ,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强权弯腰 . 请展开联想,以 “ 草 ” 为话题写一篇咏物抒怀的作文。 八年级语文(下)(配套江苏版教材)第一 单元咏物抒怀 检测题参考答案 1.( 1)翡( 2)砥( 3)崛瘠( 4)伫(形近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要注意字的写法, “ 翡 ” 不能写成 “ 裴 ” , “ 砥 ” 不能写成 “ 底 ” ,“ 崛 ” 不能写成 “ 倔 ”,“ 瘠 ” 不能写成 “ 脊 ” , “ 伫 ” 不能写成 “ 驻 ” 。) 2. 错别字番辫析堖 改正翻瓣犀瑙 (本题中,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是形近、音同致误,它们的字形整体相近,细微处略有差别或字音相同。解题时要注意每一个字的细微差别,要全神贯注,不能马虎了事。这就需要15 / 23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区分这些字局部 的差别,如部首的不同、形体的差异和字音的差别等。) ( A 项成分残缺, “ 整治 ” 缺少宾语,应在 “ 强迫消费 ” 后加 “ 等行为 ” 。 B 项语意重复, “ 一天比一天 ” 和 “ 日趋 ”语意相同,删去 “ 一天比一天 ” 。 D 项语序不当,应是 “ 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 ” 。) 4.(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2)韩愈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 (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本题所选的都是重点的古诗文名句。第( 1)小题为记忆型默写,第( 2)( 3)( 4)小题为理解型默写。有作者、作 品题目的提示,难度不大,书写正确是关键,应避免同音字、形近字误写。注意“ 悬 ”“ 愈 ”“ 庭 ”“ 标 ” 等易错字的书写。 5.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 我 ” 把白色桌布染上了色小茨冈 这段文字涉及的情节有: “ 我 ”(阿廖沙)丧父后到外祖父家,对大人们巧妙地给布料染色的技术非常感兴趣,就把柜子里过节时才用的白色桌布放在染缸里,看能不能把它染成蓝色的。因此,外祖父把 “ 我 ”毒打至昏死。而后又来安慰 “ 我 ” ,向 “ 我 ” 道歉,让 “ 我 ”明白他打 “ 我 ” 是为了训诫 “ 我 ” ,希望 “ 我 ” 不要记恨他。在 “ 我 ” 眼中,外祖父是一个 残暴而又慈爱的人。对于犯错的孩子和工人,甚至是相依为命的妻子,他都会狠狠毒16 / 23 打,使孩子们都怕他恨他;然而,他教 “ 我 ” 认字,关心“ 我 ” 的成长,对不幸的女儿越来越宽容,为给女儿办嫁妆甚至把大房子卖了。小茨冈是外祖父、外祖母捡来的孤儿。外祖母是出于好心,而外祖父却想在他长大以后从他身上捞一把。这个年轻的学徒乐观善良,是阿廖沙的童年玩伴之一。 6.( 1)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全民阅读量增加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 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增加创新力量,增强道德力量)。( 2)示例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示例二: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美丽人生( “ 享受美好生活 ” 或“ 拥有一份财富 ” )示例三:多读好书,提升素养(符合标语要求即可。) ( 1)连续两年把 “ 全民阅读 ”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要从材料一中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的话中寻找。李克强总理的话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说各方的建议让总理深思全民阅读的必要性,第二段是说因为全民阅读量增加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更能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所以总理愿意把 “ 全民阅读 ”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所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符合活动的主题 “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 ,可从读书的收获、读什么样的书、读书对自己的影响角度拟写,语言要简洁明快。 17 / 23 7.( 1)同 “ 现 ” ,显现( 2)等同 ,一样( 3)同 “ 才 ” ,才能( 4)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 5)同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 吗 ” ( 6)握( 7)你 ( 8)回头看 认真阅读文章,准确把握词义。( 1)( 3)( 5)是通假字,( 2)( 4)( 6)是实词,它们都是课内知识,不难作答。( 7)( 8)是课外文言文考查内容,但它们本身不难,结合上下 文,也很容易得出答案。 8.( 1)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2)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文言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不要漏译、错译。如( 1) “ 辱 ” ,受屈辱; “ 骈 ” ,两马并驾,“ 骈死 ” ,并列而死。( 2) “ 食 ” ,同 “ 饲 ” ,喂养。 9.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盲目相信权威(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填空的能力。前两个空属于课内学习内容,认真阅读文章就可得出答案;第三个空较难回答,同学们要在读懂原文 的基础上总结作答,骏马待伯乐至而价增,说明了权威的重要性,卖马人就是利用了人们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伯乐的心理来抬高马价的。) 10.(示例)好处是: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坏处是: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 “ 千里马 ” ,容易误导消费者。(本18 / 23 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11.( 1)逆境中巍然屹立;( 2)一切顺其自然;( 3)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 (从文章后半部分可知作者曾遭遇逆境,但没有气馁,可得出 “ 逆境中巍然屹立 ” 的人格;第 4 段评价二月 兰 “ 一切顺其自然 ” ,联系全文可知作者也具有此人格;从文章后半部分 “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 ,可看出作者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 ) 12.老祖挖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小猫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 “ 文革 ” 遭劫难,成了 “ 不可接触者 ” ;“ 文革 ” 后,成为 “ 极可接触者 ” 。(重点阅读文章第 6 段、第 9 段和第 11 段,然后依次归纳。) (阅读、理解全文可知,此项主旨分析不当。主旨应为: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 14.种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和辛劳创 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其中, “ 岁月 ” 表示长年的辛劳和汗水; “ 在莲上写诗 ” 表达了对种莲人劳动的赞美,这与一般诗人在纸上写的诗相比,具有更美的诗意。(近年来,对文章题目的考查日趋频繁。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 “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 ,关键词有 “ 岁19 / 23 月 ”“ 写诗 ” ,表达出种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和辛劳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 ) 15.用童谣中的愉快场景、美好情调同文中 白河镇的现实场景进行对比(反衬),以突出白河镇采莲人的劳作艰辛,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生计,在行文上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人文色彩,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能力。此处属于引用歌谣。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理解。内容上:仔细阅读文章,分析歌谣中的场景和现实情景,可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采莲人劳作的艰辛,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人文色彩,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 16.内容:作者看到了莲背后的辛劳付出,表达了对莲农辛勤劳作 的同情及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切,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手法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从 “ 三十个莲子 ” 和 “ 一碗冰冻的莲子汤 ” 两个角度,连续发问,增强了语气,强化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 “ 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 ”与 “ 多少血汗 ” ,以及将 “ 一碗冰冻的莲子汤 ” 与 “ 多久的辛劳 ” 进行对比,给人以具体而强烈的印象,让人感受到其中包含的莲农的血汗和辛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20 / 23 情与关爱。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要求自选一个角度赏析,那么我们可以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来 赏析。可从内容上分析:结合语境,理解语句的意思,从中可看出作者对采莲人的同情以及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切。可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采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根据其作用具体分析即可。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 ,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 17.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主题,通过对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的特征的描写来表现它高洁的品质,从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本文的主题则是由莲到人,通过对种莲人种莲生活 的描写,表现他们的艰辛,从而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敬意。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题目。本题要求说说两文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不同之处,那么,将两篇文章的思想主旨分别表述出来即可。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