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从“母”字为参照浅探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doc_第1页
以从“母”字为参照浅探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doc_第2页
以从“母”字为参照浅探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doc_第3页
以从“母”字为参照浅探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doc_第4页
以从“母”字为参照浅探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从“母”字为参照浅探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 刘洋 摘要:谐声关系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明晓互谐现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31个从母字为参照,从两个方面揭示了明晓互谐的原因:声母方面,由于x-是m-的擦音性质或清鼻音性质;韵母方面,受韵母-u的影响使唇音声母m-发生后移变为x-。 关键词:从母字明母晓母谐声 近年来,音韵学家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谐声字方面,谐声即形声,谐声字即形声字。谐声字中,声符称为“主谐字”,包含声符的合体字称为“被谐字”。谐声字的研究最早始于宋代,但研究最为完善的是清代汉学家段玉裁。段玉裁先生认为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古韵里同属一部,因此谐声字所表现出来的系统大体和押韵系统相合。他对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在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段注(1981)中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 自音有变转,同一声而分散于各部各韵悔晦在隊韵。敏在轸韵。畮痗在厚韵之类。参差不齐。承学多疑之。要其始则同。谐声者必同部也。三百篇及周秦之交僃矣。辄为十七部谐声偏旁表。补古六埶之散逸。1 该理论的提出为研究谐声字作了突出的贡献。后代学者依据说文解字,把声母互谐情况分为三类:普通谐声、特殊谐声和例外谐声。普通谐声是谐声系统的主流,基本上是指发音部位相同的谐声,声母相同或相近;特殊谐声是指发音部位不同的谐声,此类谐声也不乏其例;例外谐声是指特殊谐声中的一些不合音理的特例,即特殊中的例外,是排除在特殊谐声之外的谐声。谐声系统比较复杂,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从母字31个,分别是:毒、繁、蘩、嗨、海、悔、誨、晦、毑(姐)、姆、呣、莓(苺)、娒、梅、脢、酶、霉、每、痗、敏、慜、鳘、母、坶、拇、踇、鉧、乸、侮、毓。本文以31个从母字为参照,旨在分析明母与晓母之间存在的谐声关系。 段玉裁、高本汉、董同龢、王力等音韵学家也早已注意到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高本汉、李方桂等学者对谐声说持肯定态度。高先生在汉语和韩日语分析字典(1923)中提出了十条谐声原则,称为“高本汉的谐声说”,对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高本汉拟构了复声母mx-来解释这种谐声现象。2董同龢(1943)认为,“和韵母的类相同,大多数声母的类自然不会只包含一个声母,但是各类之内,各个声母也必有某种程度的相同,才会常常谐声”3。在明晓互谐方面,他认为上古有一个清音的鼻音m-(晓母是清音)。黄焯(1981)认为“誨晦悔说文从每声,荒内切。每集韵母罪切”4。这里仅仅指出明晓互谐,但没有展开解释。王力先生对谐声说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他在汉语语音史“先秦音系”中指出:“关于声母方面,成绩就差不多了。一般的根据是汉字的谐声偏旁,其次是异文。我们知道,声符和它所谐的字不一定完全同音从谐声偏旁推测上古声母,各人能有不同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王力(1982)拟测:“黑x?k,墨m?k。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按,黑的古音可能是mx?k,故与墨mx?k同源。”5李方桂在高本汉、董同龢提出的谐声原则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条例,即“李方桂的谐声说”,他拟构了清鼻流音hm-,“不带音的鼻音m-,普通语音符号写成m?-,我们简单化写成hm-”,“不带音的hm-在切韵时代变成了xw-”,“此外,n?-这个声母,在上古也应该有个清音的hn?-声母。n?-这一类字不跟?-这类字谐声,却跟h(x)-这类字谐声那么我们可以说x-这类字是从清音的hn?-演变出来的,xw-也是从清音的hn?x-演变出来的”6。冯蒸(1998)认为“鼻流音明、泥、疑、来、以母与喉音晓、匣、影母互谐。此处喉音三纽与鼻流音的谐声,应拟为喉冠鼻流音,即分影晓匣三小类,分拟为带-,h-,-冠音的鼻流音郑张尚芳认为晓、匣、影与鼻流音互谐是同一类现象”7。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据不完全统计,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90%以上。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31个从母字中,属于明母的有18个,约占总数的58;属于晓母的有4个,约占总数的13;不属于明母和晓母的有6个,约占总数的19;无法确定从属的字有3个,约占总数的10。列表显示为: 表示m所包含的鼻音质)”8,也就是说明晓互谐即唇音质弱化消失而成为喉音。乔全生先生在晋方言轻唇音声母的演变(xx)一文中指出:“非组从帮组分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演变过程,一支先由p,b(上古)演变为pf(中古切韵时代),再演变为f(唐宋以后)另一支由fu再继续演变为hu(宋代)”9由此我们可以猜测,明晓互谐是在轻唇音从重唇音分化出来的基础上,其发音部位继续后移形成的。乔先生从方言和文献的角度也对这一理论进行证明。“董同龢提出,上古应该有一个声母ma(m的清音),这也是从谐声偏旁推测出来的。例如悔从每声,墨从黑声,昬(昏)从民声等”10王力先生认为通过谐声偏旁来推测上古声母往往是靠不住的,“王力先生同源字典把黑拟作mx-,是为了表明黑原来读唇音。这个-x-理解为表明前面的m-的擦音性质或清鼻音性质,mx-是单辅音,即黑是一个擦化的单辅音”11。当然,也有学者从复辅音的角度来解释明晓互谐,但由于复辅音情况复杂,因此这里暂不从该角度来解释明晓互谐。 从韵母的角度讲,我们发现从母的晓母字韵母多是合口呼(如悔、誨、晦)。徐通锵在语言论中指出:“i、u、对声母系统的影响,尽管各地方言的表现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基本规律一样,i介音使舌尖音和舌根音颚化为舌面音,而u介音则使声母前化为唇齿音或后化为舌根音。”12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受韵母u的影响产生明晓互谐现象。m是双唇浊鼻音,u是舌面高、后、圆唇元音,发u时舌根后缩,舌面接近软腭,双唇浊鼻音m遇到后高元音u后,双唇声母m-后化为x-。董同龢也曾提到:“凡轻唇音字都见于合口韵,所以h-或x-都可以说是受韵母-u的影响而由唇音变来的,微母本与明母为一,字母又归轻唇,他是唇齿鼻音当无疑义。”13 注释: 1徐中舒: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段注(下册),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19页。 27冯蒸: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兼论运用谐声系统研究上古声母特别是复声母的几个问题,汉字文化,1998年,第2期。 313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xx年版,第287页,第143页。 4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5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3页。 6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1-102页。 8黄易青:论上古喉牙音向齿头音的演变及古明母音质兼与梅祖麟教授商榷,古汉语研究,xx年,第1期。 9乔全生:晋方言轻唇音声母的演变,语文研究,xx年,第1期。 1014王力:汉语语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页,第667页。 11孙玉文: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一),古汉语研究,xx年,第1期。 12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版,第150页。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xx.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xx. 3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Z.中华书局,xx. 4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科学出版社,1958. 5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商务印书馆,xx. 6黄爱霞.谐声与上古声母研究概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xx,(8). 7金理新.与晓母相关的一些谐声关系和晓母读音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6). 8石鼓.古今汉语声母演变对应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