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I的移动支付专利计量与分析.doc_第1页
基于DII的移动支付专利计量与分析.doc_第2页
基于DII的移动支付专利计量与分析.doc_第3页
基于DII的移动支付专利计量与分析.doc_第4页
基于DII的移动支付专利计量与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DII的移动支付专利计量与分析 文苏保朵方莹晓向泽进袁顺波张云 摘要: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从专利最早申请年代、申请地域、专利权人、专利被引等角度对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发明专利进行计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移动支付领域的专利申请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韩国是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以BizModeLine公司为代表的韩国企业表现突出,目前重点技术主要集中在支付方案、体系结构或协议等方面。以专利号“WO9625828”为代表的专利文献获得了较高的引用。 关键词:移动支付;专利分析;信息计量;德温特专利数据库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移动支付、移动银行为代表的移动商务应运而生。与网络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备了随时随地(Ubiquity)、快捷、方便等诸多优点,用户只需要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连接至网络,即可完成诸如交易、理财等多种业务1。因此,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BI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xx年全球移动支付额达到了2230亿美元2,businessinsider则预计到xx年移动支付额将增加到1.5万亿美元3。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虽然起步较慢,但发展速度迅猛,截止xx年底,国内移动支付用户已经接近6000万。 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依赖于相关技术的支撑,对于移动支付相关企业而言,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并保持技术优势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4。专利信息是集技术信息、法律信息、经济信息为一体的重要信息源,它不仅可以揭示某一专利技术的内容及法律状况,还可以反映企业界在争夺产品或技术的专利权及占领市场、战胜对手的意图和策略5。为此,本文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erwentInnovationsIndex,DII)为数据源,从专利最早申请年代、申请地域、专利权人、IPC以及经典专利等角度对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发明专利进行计量与分析。 DII由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WorldPatentsIndex,WPI)和专利引文索引(DerwentPatentsCitationIndex,PCI)组成,是最为权威的专利数据库,通过DII,可以了解到100多个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专利信息。因此本文选择DII作为专利信息源,时间限定为1963-xx年,通过“mobilebilling*”、“mobilemoney”、“mobilepayment*”、“mobilewallet*”以及“mobilephonepayment*”进行检索,同时以payment*与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的组配检索加以补充,去除不相关记录后得到检索结果3629条。检索时间为xx年4月20日。 1、最早申请年代分析 由于同一专利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申请并获得授权,因此在DII中一个专利可能有多个申请年份,本文对专利的最早申请年代进行分析,以真实反映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历程。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与移动支付相关的专利最早出现在1990年,为美国专利,可见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在该领域是最早起步的,该专利IPC分类号为“H04M011/00”,是专门适用于与其他电系统组合的电话通信系统技术的专利;从2000年开始,全球移动支付专利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态势,说明移动支付确实成为了多方关注的热点,各利益方均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尽力赢取竞争优势。据此可以预测,未来几年移动支付专利数量还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中国首次有移动支付专利申请记录是在1995年,起步较慢,但发展速度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专利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了与全球同步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应该是我国从2000年开始推广与试运营移动支付业务,随后市场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专利数量的快速增加。 2、申请地域分析 专利区别于其他文献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地域性。专利只有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专利局申请并注册之后才能依法实施,因此在某一个国家/地区申请专利的数量即可反映该国家/地区的科研实力,科技产业化程度等。本文通过DII中的“BasicPatentCountries”字段对移动支付专利的申请地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4个国家/地区已有移动支付的发明专利,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韩国,其次是中国和美国。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移动支付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和组织分别是韩国、中国、美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和欧洲专利局。在这六个国家和组织申请的移动支付专利数已经超过了总数的9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亚、美国和欧洲的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迅猛;韩国的专利数量达到977,排名第一,占总数的26.922%,超过全球申请量的四分之一,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韩国具有强大的移动支付科研实力与科技产业化能力,为行业领军者。这应该与韩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激励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决定重整韩国,使韩国成为“知识超级大国”,由政府主导的大型信息化项目以及相关鼓励政策相继出台,为其移动支付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我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达到687件,排名第二,可见我国在该领域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考虑到我国在该领域发展速度快且技术层面进一步得到保障,移动支付产业链将加速成熟,我国在未来将有极大的发展潜能;超过13%的专利申请是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进行的PCT专利申请,显示出申请人对该技术的国际化占领意愿比较强烈,有进行全球专利战略布局的倾向。排名前五位的是美国Visa公司(VISAINTSERVICEASSOC,15项)、美国LGM公司(LOGOMOTIONSRO,10项)、韩国BCCard公司(BCCARDCOLTD,8项)、芬兰诺基亚公司(NOKIACORP,8项)、中国中兴通讯(ZTECORP,8项)。这些企业主要是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以及各类信用卡公司。 3、专利权人分析 专利申请人既是专利的申请主体,又是专利权人,因此对从专利申请人的角度分析移动支付领域专利的情况,能更好的洞察其进行专利申请的战略、目的和结果。结果表明,BizModeLine公司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LG集团和新韩银行。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全球排行前五的专利权人都属于韩国,说明韩国在该领域是绝对的技术领军者,开发应用最为广泛;中国的中兴通讯和国民技术分别排在第八和第十,属于较前沿。近十年来,我国移动支付专利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机构如中兴通讯、华为等,专利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其他国内国外机构,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申请专利最多的BizModeLine公司的技术重点是移动银行、无线终端、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等,LG集团主要集中在蓝牙、无线宽带等方面,新韩银行的技术重点为无线局域网与移动终端。 4、专利被引分析 通过专利的被引频次可以得出某一个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专利文献。在本文所搜集的3629篇专利中,“Usingpaymentcardapplicationinmobiletelephonestation”(专利号:WO9625828)的被引频次最高,为310次。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专利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被引频次较高的专利文献大多是在2000年以前所申请的,说明上世纪90年代移动支付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0篇专利文献中有7篇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申请的,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一个具备较强影响力的国际性机构;排名前十的专利文献,其被引频次均超过了100次,一方面说明这些专利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移动支付相关的技术研究是目前专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被引频次较高的专利文献大多是关于移动支付的相关技术、体系结构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其较高的被引频次说明这些主题仍然是目前移动支付专利申请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排名第一的专利“WO9625828”主要是研究移动支付基站的相关技术,通过该移动支付基站可在移动支付主体与收银机之间进行数据的传输。 参考文献: 1Zhou,T.AnempiricalexaminationofcontinuanceintentionofmobilepaymentservicesJ.DecisionSupportSystems,xx,54(2):1085-1091. 2中国电子银行网.BI:xx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额达2230亿美元EB/OL.xx-05-25:/yj.ceb./xx/0304/224167.shtml 3中国经济新闻网.xx年全球移动支付额将达到1.5万亿美元EB/OL.xx-05-25:/.cet./itpd/tx/986237.shtml 4周方.基于通讯企业重点业务领域移动支付的专利分析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