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名师教案1 湘教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67-73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3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地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突破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从现实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地球运动等)来突破难点、建立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手电筒,用来演示太阳的直射与斜射。2 地球仪,用来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或地球运动的动画演示。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引出疑问,引起探究兴趣2用小实验和情境创设,解决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知识3通过指导看图和演示,讲授地球自转观察演示,得出地球自转的特点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提问:赤道地区气温_,降水_;两极地区气温_,降水_;同纬度的沿海与内陆气温和降水相同么?同纬度的大陆上呢?看气温和降水图,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回答: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同纬度沿海与内陆降水和气温不相同。同纬度大陆内部有些也有差异。设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 思考回答如纬度不同、距海远近不同、地形不同等等1 生活体验导入请同学回顾一下: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气温的不同?2 设问:为什么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气温会随之不同呢?演示:用手电筒按照不同的角度照射黑板: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光线的明亮程度以及光斑的大小。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请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3投影两幅日照图p67图4-15阳光照射到平面上的示意图,4-16阳光照射到球面上的示意图4引出并简单介绍什么是太阳高度角5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怎样导致了气温分布在各地的差异板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地球的形状1 回答: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是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2 引起思考。仔细观察。回答:黑板上光照明亮程度不同,直射时光束明亮而范围小,斜射时光束分散面积大而黯淡。这是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同造成的。3比较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对地面所获得的热量的影响,回答p67活动题2,得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4了解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5观察4-16图,得出由于地球是不规则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热量小。因而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二、地球的自转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设问:早晚冷,中午热,大家都知道是太阳高度角的不同造成的,那么,你知道在同一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呢?(地球的自转)2投影p68图4-18,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边演示,便让学生注意观察:a.地球自转的方向b.自转造成的现象3设问:如果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现象?(在这里是想强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4提问:请你小结地球自转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提示:从早到晚你的感受到了怎样的天气变化?板书:2.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a.自西向东b.产生昼夜交替1 思考 ,多数同学能够想到是太阳的东升西落造成的高度角变化。2 观察并回答:a地球自西向东转b产生昼夜交替现象3思考,回答: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但是没有变化。进而加深昼夜交替现象才是自转的结果。4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交替,使得太阳高度角一天中不断的变化,使得气温有了早晚低,中午高的现象。本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但是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入手,让他们结合实际感受,就能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对于气候是怎样影响的了。同时,结合书中的配图,让学生们利用地图增加认识和理解,使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理论知识。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形状a) 太阳高度角b) 球体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热量多;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小,热量少。二、地球的运动自转1. 自转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约24小时2. 自转现象:昼夜交替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i. 指导学生做教材p68活动题“太阳高度与气温”。(提示:夏季温度高,是因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气温低,是因为冬季太阳高度角小)ii. 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节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演示地球自转,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产生的现象1 学生观察,回答问题。2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或者地球公转演示动画,讲授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2学生看公转示意图,结合生活感受,理解知识3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的气候特征。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练习画公转示意图及五带的分布图。一、地球的公转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演示地球自转,提问导入新课:2提出问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进行公转,请你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给出投影:p69图4-19地球公转示意图或播放地球公转演示动画)3投影给出对比表格1 学生观察回答,自转的方向与产生现象2 学生看地球公转示意图或动画演示,回答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365天、产生现象是四季更替3填表练习附表:自转公转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一系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a. 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b. 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转还是斜着身子转?给出图4-20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让学生观察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度c. 假设地球不是斜着转,而是直着转的,那会有什么结果?(模型演示地轴垂直绕太阳转)d. 引导学生观察公转示意图,说出太阳直射点在二分二至点时的位置,结合图和生活体验,谈谈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创设情景,让同学们回顾刚开学的时候放学时天大亮,而现在放学时天就黑得早了,而且早晨起床上学时天也还不亮呢)e. 有些地区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24小时都是黑夜,出示图4-21极昼图片,引起同学兴趣。请同学找出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的范围。5提问:地球公转如何对气候造成影响。4继续观察图4-19回答a. 近似圆的椭圆形b. 斜着身子转的地轴和公转轨道面始终成66.5度的夹角,北极总指向北极星方向c. 讨论,得出如果地轴不倾斜,一年当中太阳的直射点就不会在地球上南北的移动。地球上的各地就不会有四季的变化。所以,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是导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d. 讨论得出: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e. 观察图4-19得出:极昼和极夜出现在极圈之内。完成p70活动题1-35讨论并回答:由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得地球上出现了季节的变化(赤道除外)。二、五带的划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6讲解: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得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直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分为“五带”。出示:p70图4-226看图,完成课本活动题4、5、6、7本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多结合书中的配图,最好是用动画演示来突破公转这一难点。在讲地轴倾斜时,可以用地球仪作进一步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倾斜的特点,再结合上示意图,就好理解了。昼夜长短变化,主要让同学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这样就缓解了知识的难度。五带的划分及特点,通过看图,填图,练习就可以突破。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2 公转:a) 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一年365天b)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c) 地轴的倾斜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 五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点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练习绘制地球五带分布图,分别填注:五带名称、分界线、有无直射、有无极昼极夜、气候特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两根铁丝绑成十字架,固定高度,如取地球仪上的赤道与公转轨道面的相交处的高度,演示地球仪,体验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情况。教学步骤(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出示公转示意图,复习提问 1复习回答2给出世界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图分析海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2学生看示意图,结合生活感受理解海陆分布是影响气候的因素。3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练习进行。3结合前面学过得地形雨等知识来学习。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内容。4根据自己所找的资料,谈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一、海陆分布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出示公转示意图,复习提问:a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b五带的划分。2 导入新课:(给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年降水量图)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气候各不相同,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那么,同一纬度上,同学们观察,气温和降水是不是就一样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另外两个影响气候因素:海陆分布与地形地势。3创设情景:夏天的时候,为什么你们都喜欢去海(湖)里游泳?中午去游泳时,在沙滩上和在水里有什么不同感受?晚上呢?设问:为什么同样受到太阳光照射,在水里和在陆上的温度会有这么大区别呢?讲解:因为水和沙的物理性质不同,水的升温慢降温也慢,而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这就使得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出现了温度的差异。4设问:在中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一样么?5 指导完成p71活动题目16距海远近与降水的关系可以看世界年降水量图。1学生复习回答2看图回答:是地球的形状和运动造成的观察地图,回答同纬度气温和降水也是不一样的。3 结合感受回答:天热,海(湖)里凉快(中午,沙子烫脚而水凉快;晚上沙子凉而水是温的。)谈自己的想法配合老师,说出水和沙的升温快慢特点。小结出同纬度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4讨论回答:不一样,海洋最高月和最低月比陆地出现的迟。5 思考回答:纬度相同的地方,一年内,靠海近的地方温差小,原因是受海洋影响,升温慢降温也慢;距海远反之。6 看图回答:一般的,沿海迎风区降水多,内陆、背风区降水少。二、地形地势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7投影出示p72图4-23,4-24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侧景观差异图,提问:a. 从图上看,安第斯山东西两侧的景观有什么差异?b.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8出示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图片,设问:为什么赤道这么热的地方会出现雪山?生活中有没有相关的事例?讲授:一般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摄氏度。补充:山的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9小结:我们一共学了哪些影响气候的因素了?10刚才讲述的是自然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也能影响气候的。请同学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11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7 看图回答a. 山的西侧植被茂盛,东侧植被稀少,较干旱b.东西两侧的降水有差异.因为这里盛行西风,山的西侧是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8 思考,回答:海拔高。比如夏天去山上避暑等说明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会降低。根据这个规律完成p72活动题目19 综合练习p72活动题2填表格。10同学们拿出以搜集到的资料,做一下交流(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本课总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但是都和以前的知识有相互联系,比较直观,联系上生活中的现象,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对于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的规律,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它。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就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好搜集的作业,这样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交流和讨论,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和表的观点的能力。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三、海陆分布与气候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近海迎风多,背风少;内陆少四、地形地势与气候降水:迎风坡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少气温:海拔没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度五、人类活动与气候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做光照水和沙子的实验,看一看哪个升温快、降温快。体验海陆物理性质的差异。2让学生搜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课堂上讨论交流,课后写下在收集资料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想体会。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一、 单项选择题1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于 (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太阳的照射 D地球不发光、不透明2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是 ( ) A昼夜长短不同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极昼极夜现象 D四季变化现象3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当 (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4导致赤道地区出现“雪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陆分布 B人类活动 C地球运动 D地形地势5有关青岛所处的五带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直射 B有极昼现象 C有四季变化现象 D有极夜现象6海南岛比黑龙江省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因素7青岛地区的温差比乌鲁木齐小,降水比乌鲁木齐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因素8北极圈范围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一天是 ( ) A春分日 B秋分日 C夏至日 D冬至日9四大洋中,主要位于北寒带的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0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产生的现象是 ( ) A大气臭氧层破坏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地形雨二、计算题号称“世界屋脊”的我国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处平均海拔在10米左右,请你计算一下,同一时间内,两地气温能出现多大的差异?三、填表对比五带的不同:比较项目范围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温带寒带四、将下列气候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连接起来A乌鲁木齐的气温年较差较天津大 a 纬度位置B漠河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b 海陆分布C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朋齐是世界的雨极 c 人类活动因素D城市的气温一般比区的气温高 d 地形地势因素五、材料分析题全球变暖情势危急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现在地球上变暖的情势危急。预测指出,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上升1.45.8。这意味着什么呢?1 海平面上升。据计算,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埃及1%的土地、荷兰6%的土地、孟加拉国17.5%的土地、马绍尔群岛80%的土地都将被海水淹没。2 热带风暴更加猖獗。1991年,热带风暴袭击孟加拉湾地区,导致14万人死亡,20xx年,热带风暴再次袭击孟加拉湾地区,死亡人数近百万,数百万人无家可归。3 干旱区面积扩广。20xx年,全球沙漠化的土地占全球陆地(不计算南极洲)面积的25%,沙漠化土地正在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 20xx年,从春天到夏天,亚洲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联合国有关组织估计说,这场旱灾,将使亚洲千万人面临严重的饥荒和贫困。4 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平衡受到威胁。 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冰盖面积减少42%,北极熊、海豹等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种群的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南极大陆周围的融雪使企鹅的“家园”面临深刻的危机。与此同时,人类不喜欢的一些动物,如蚊子、苍蝇、跳蚤、蟑螂和许多病原微生物随着全球变暖而大量孳生。一些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基本绝迹的传染病在有些地区又反复出现。读上面一段资料,完成题目要求: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是: 。2你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们应做哪些工作以改变这种状态? 。 个性练习设计1世界气温一般来说是低纬高于高纬,主要影响的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地球自转2按照一般规律,下列地点温度最高的是 ( ) A. 10S B. 45S C. 30N D. 60N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因素 B. 地形因素 C. 海陆因素 D. 地球运动4我国某地的一口井,每年有两天太阳光线直射井底,该地的纬度是( ) A. 30S B. 30N C. 20S D.20N5将下列选项按因果联系填入方框内:A.二氧化碳增加 B.燃烧煤石油 C.旱涝灾害 D.砍伐森林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内容很抽象,内容还比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好把思路理清了,一环扣一环的进行讲述,同时,最大限度的运用图片、示意图、动画演示,尽可能多的列举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知识,并让他们今后更多的留意身边的地理,并加以整理和记录,随时与大家探讨和研究。相信同学们坚持下来,各方面会有很大的收获。补充资料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在包围地球的大气层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它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等“开绿灯”,允许它们长驱直入到达地表。地表吸收了短波辐射后温度上升,也要通过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向外散发热量,而二氧化碳对于红外线这样的长波辐射却“亮红灯”,不让其通过,这样就使热量滞留在地球表面。这种现象类似于玻璃温室,故称之为“温室效应”。随着人类对燃料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同时,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引能力降低。由此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日趋升高,1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长了25%,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使“温室效应”加剧,地球气温上升。气候的变暖将会导致南北两极“冰帽”融化,使海洋水位上升。据有些科学家估计,到21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海平面将上升0.25米至1.4米。另据一些科学家估计,海平面将上升约30厘米。尽管科学家们对海平面上涨的幅度估计的不同,但是海平面的上升将会给沿海国家带来灾难这一点却是相同的。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引起地球降雨带的移动,使农业生产失调。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已受到举世关注。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有关组织,告诫人们要警惕全球气候变暖,并为当代人和后代人保护全球气候。思考:“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工作呢?“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圣婴”之意,最初是秘鲁渔民用以命名南美沿岸一带海水每年圣诞节前后的升温现象的。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专门用来指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水的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并非是一种孤立的海洋现象,它实际上是热带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厄尔尼诺是造成异常气候的因素之一,它通过海气作用,会使大气环流发生反常变化,从而导致地球上一部分地区异常干旱,而另一部分地区严重洪涝。1982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使亚洲大陆一片焦渴,55个国家和地区中除21个逃出厄运外,其他都发生大旱。当时气温直线上升,埃塞俄比亚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竟为34.5,利比亚的阿齐济耶最高气温高达59,8,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气温的世界记录。河流干涸,田地龟裂,黄沙弥漫,颗粒无收,1.5亿1.8亿人受到饥饿威胁,疾病横行,1600万人身染重疾。联合国称这次大旱为“亚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据研究,我国东北地区120年间的30次气候异常,有28次与厄尔尼诺有关。19xx年67月长江流域长时间的特大洪涝也与强厄尔尼诺密切相连。厄尔尼诺除带来旱涝,还捎来台风,日本关西1960年的一次大台风,使数十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超过亿元。热岛效应: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按照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延明的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热岛效应不仅使城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还带来严重的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概括起来,城市热岛的形成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是人工建筑物的影响,如混凝土、柏油路面以及各种建筑墙面。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绿地和水面。例如,在夏季烈日照射下,马路上的温度要比土地上高18度,而水泥屋顶要比草地上高20度。 其次是城市大气污染。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煤灰和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三是人工热源的影响。日益增加的工厂、汽车、空调、冰箱等人工排热器在消耗掉大量能源的同时,还在不停地向外“倾泻”着热量,使城市的“体温”一再升高。 四是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随着城市中建筑、广场和道路的大量增建,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却相应减少,吸热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自然就被削弱了。 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 速写说课课件制作
- 画画课件教学课件
- 护理并发症指南
- 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
- 2025年新员工合同终止赔偿协议书
- 幼儿园健康正确佩戴口罩
-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上课2讲课文档
- 食管肿瘤病理分类
- 2025年新幼儿园学生受伤赔偿协议书
- WD-1500机组故障处理指导手册
- 招标代理服务规范
-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新生儿气胸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演示文稿
- 易观分析:中国生鲜电商年度综合分析2022
- GB/T 36761-2018工业用乙二胺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5738-2008导电和抗静电纤维增强塑料电阻率试验方法
- DB63-T 949-2020锅炉安全使用管理规范
- 控制计划CP模板
- 出生缺陷定义及分类和预防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