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 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及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点 赏析:人物形象及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技巧 探究: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和社会影响,【助读博览】 一、作者简介 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 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汉经学 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刘向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代表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二、背景透视 秦燕矛盾荆轲刺秦的前因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已 灭韩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小国。 当初燕王为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向北,直逼燕境。太子丹为抵抗秦的进攻,同时也为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三、作品简介 古代史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记 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 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亦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因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作者非一人,成书非一时。西汉刘向编定为33篇,并拟定书名。,【备选链接】 春秋战国之期四大刺客 专诸,春秋吴国人。为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吴王僚。 要离,春秋吴国人。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欲伐吴报仇。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成功刺杀庆忌。,聂政,战国魏人。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结仇,潜逃濮阳,献巨金为其母庆寿,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守孝三年,刺杀侠累。 荆轲,战国卫人。太子丹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初读思考】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荆轲对刺秦王一事是积极主动的,他表示即使太子不说,他也要请求行动。 B.樊於期之所以愿意为刺秦王而牺牲自己,是因为秦国对他实在是太刻毒了。,C.为刺秦王,太子丹花费百金买下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用药水加工。 D.除秦武阳外,荆轲还想和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终因此人住得太远而放弃。 【解析】选D。放弃的原因是太子丹催促上路。,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形象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得到了栩栩如生的表现。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填写段落起止。,【点拨】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文章最后一段,【文本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_ _ _) (2)乃请荆卿曰(副词,_ _),向北,掠夺,夺,取,于是,就,请求,(3)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 哉(_,极言时间短暂 连词,表顺承,_ _ _ _),早晚,那么,即使,敬称,古代下称上或与同辈相称的敬辞,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4)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 可亲也(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_ _ _ _ _ _ _),假如没,有,说话,拜会,前往,凭信之物,亲近,接近,(5)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_ _ _ 相当于“有所”,_),喜悦,高兴,就,有的机会,(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 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介词,_ 古今异义词, 古义是_;今义是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_ _),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难,私利,改变,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译文:_ _ (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以”),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 悬赏他的头。,(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文:_ (固定句式。“有以”为固定句式,译为“有的机会”),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3.下列各句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连用“破”“虏”“收”“进”“略” “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气氛。,B.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C.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 D.荆轲一亮相,就表现出他有勇无谋、没有城府的性格特点。由于太子丹与荆轲意见分歧,出现波折。,【解析】选D。“有勇无谋、没有城府”不准确,应为“有勇有谋、城府很深”。,二、阅读课文第3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乃遂私见樊於期(_ 会见)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_ _ _ _ _),私下,偷偷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对待,这里是刻毒,的意思,(3)皆为戮没(_ 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 髓,顾计不知所出耳!”(_,表程度深 _ 介词,到 连词,_ _),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长声叹息,眼泪,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名词,_ 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作助动词,表示能 够或可能,表示许可,表示值得,作形容词,表示“好, 不坏,过得去”“厉害” _),建议,可以用来,忧患,灾祸,(6)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_ 连词,_ _) (7)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_ 连词,_ _)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今异义,古义是 _;今义是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_),希望,表目的,来,好好地,握,抓住,表承接,刺,袒露一只臂膀,握住,(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名词 作状语,_ _ _ _ _) (10)伏尸而哭,极哀(连词,_ 副词, _) (11)函封之(名词作状语,_),每天每夜,日日夜夜,“乃今”的语序颠倒,应为“今乃”,翻译为“今天才”,听到,指教,表修饰,非常、极度,用匣子,(1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_) (13)血濡缕(_) (14)乃为装遣荆轲(_ _ _) (15)人不敢与忤视(_。忤,逆。意思是_ _),预先、事先,浸湿、沾湿,于是,做,引申为“准备、,打点”,正眼看,迎着目光,看,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文:_ _ (被动句、省略句。“为”表被动、“为”后省略“秦国”),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秦国)杀死或没收为 奴婢。,(2)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译文:_ (固定句式。“何如”为固定句式,表疑问,相当于“怎 么样、怎样”等),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3)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译文:_ (固定句式。“奈何”为固定句式,相当于“如何、怎样、怎么办”等),樊於期就上前问道:“怎样对付这件事呢?”,(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 _ (固定句式、被动句。“然则”为固定句式,相当 于“既然这样,那么”。“见”表被动),这样,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 掉了。,3.下列各句对第36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三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但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B.“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C.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使樊於期甘心让荆轲杀掉自己献上人头。 D.荆轲与樊於期二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工于心计;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 【解析】选C。“甘心让荆轲杀掉自己献上人头”不准确,文中为“自刎”。,三、阅读课文第7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_ 意动用 法,_)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_ _ _),动身、出发,以为迟,认为太迟,已经,请允许我,派遣,(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 强秦(通“_”,_ _ _ _ _) (4)请辞决矣(_),返,返回,拿着,难以预料,表,示凶险,强暴,辞别,告别,(5)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 词作动词,_ _ _ _) (6)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_),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送行的人,(7)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_) (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_ 副 词,_ 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不 照顾,不考虑,不顾忌),登上,始终,不曾回头,向上,【重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1.信 (1)今行而无信(名词,凭信之物) (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名词,信用) (3)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5)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2.则 (1)则虽欲长侍足下(连词,表顺承,那么) (2)入则无法家拂士(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3.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连词,只是、不过,表轻微的转折) (2)元方入门不顾(动词,回头看) (3)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4.闻 (1)乃今得闻教(动词,听到) (2)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 (3)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5.就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动词,接近、趋向)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6.终 (1)终已不顾(副词,始终) (2)未果,寻病终(动词,死)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形容词,全,尽) 7.兴 (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动词,发动) (2)兴尽晚回舟(名词,兴致、情趣),8.发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打开) (2)顷之未发(动词,出发、动身) (3)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动词,发作) (5)野芳发而幽香动词,(花)开放,9.以 (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2)以次进(介词,按照)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4)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 (5)日以尽矣(已经),10.引 (1)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3)友人惭,下车引之(动词,拉) (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11.卒 (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猝”,副词,突然) (2)骑千余,卒数万人(名词,步兵) (3)卒获有所闻(副词,终于),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 (5)乃朝服,设九宾 (6)前为谢曰 (7)箕踞以骂,2.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3.形容词的活用 (1)太子迟之 (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群臣怪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译文:_ _(判断句,“者”是标志词;省略句,“与”后省 略宾语“之”,“俱”后省略谓语“往”),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一同 (去)。,(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 _ (定语后置句。定语“知其事”后置),太子和知道内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 白色的帽子给荆轲送行。,3.下列对课文第79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荆轲原打算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到来和他一起去刺 杀秦王,可燕太子丹认为等他朋友来到就太晚了,所以 想让他马上就出发。 B.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可能是生离死别, 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C.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D.“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筑声由悲凉变为悲壮,由低沉变为高昂,送别场面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解析】选A。“太子丹认为等他朋友来到就太晚了”不准确,应是“嫌他动身迟缓”。,四、阅读课文第101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_ _ 形容词作状语,_ _),拿,礼品,用厚礼,赠送、馈赠,(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_ 通“_” _ 连词,_ _) (3)比诸侯之列(_ _),确实,震,发动,表目的,抗拒,并,列,行列,(4)给贡职如郡县(_) (5)恐惧不敢自陈(_) (6)燕王拜送于庭(_),供,陈述,朝廷,(7)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动词,_ 名词,_ 使动用法,_ 句首 语气词,_) (8)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_ 名词作动词,_),派遣,使者,使听到,表希望,听说,穿上朝服,(9)以次进(_ _) (10)群臣怪之(意动用法,_) (11)前为谢曰(名词作动词,_ _),按,按照,顺序,以为怪,觉得奇怪,上前,道歉,谢罪,(12)愿大王少假借之(_) (13)使毕使于前(_ _ _) (1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_ _ _),稍微,略微,宽容、原谅,让,完成,使命,打开,尽,出现,露出,(15)因左手把秦王之袖(_) (16)自引而起,绝袖(_ _) (1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副词, _ _ _ _),于是,指身子向上起,挣断,猝,突然,没有料到,全,都,常态,(18)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古今异义词,古义指 _,今义指中医医生 _) (19)不及召下兵(_),宫廷的侍卫,排列,侍卫,(20)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_ _) (21)左右乃曰(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 是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 数,b.动词,支配,操纵,c.名词,身边跟随的人,d.副词, 反正),这时,掷击,君王周围的侍臣,(22)王负剑(_) (23)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_ _) (24)被八创(_ _),背,即把剑移到背后,使之便于拔出来,倒下,举起,受,伤,(25)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_ 连词,_ 名词作状语,_) (26)乃欲以生劫之_,成功,表修饰,像簸箕一样,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译文:_ (定语后置句。定语“侍殿上”后置),站在殿上陪侍君主的臣子们,不能带任何兵器。,(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译文:_ _ (固定句式。“以故”为固定句式,译为“因此”;“无 以”为固定句式,译为“没有什么用来”),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怎样来 杀荆轲。,(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译文:_ (固定句式、判断句。“所以”为固定句式,译为 “的原因”;“乃”表判断),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着威逼你。,3.下列对课文第1018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中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从正面体现荆轲的镇定自若,显示秦廷的森严和秦王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解析】选B。“从正面体现”错,应为“从侧面体现”。,三、古今异义 1.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3.终已不顾 4.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5.左右乃曰,四、文化常识 古代对他人的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 “贤”。,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称岳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尊敬。,变徵之声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变徵”即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我国古代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和变徵七音。,九宾之礼 “九宾”,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即君王接见外国使节时,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依次传呼延引来宾上殿。,五、精要点拨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1.仓促行动 荆轲对劫持秦王的难度是做了充分估计的,万一秦 王第一次逃脱,最大的可能是绕着秦廷的柱子跑,那么 一个镇静的副手就可围追堵截,确保万无一失。不幸的 是,后来荆轲被太子丹的不信任所激怒,更怕秦武阳单 独行刺坏事,没有等到自己选定的副手到来,就带着这 位太子丹从民间选来的杀人犯,仓促上路了。,2.太子丹制订的刺秦方案有问题 他想让荆轲效仿当年鲁国勇士曹沫,用一把尖刀威慑齐桓公的做法,最好是挟持和胁迫秦王,勒令他答应退还各国诸侯的土地,如果不答应,再刺杀了事。正是这挟持和刺杀的抉择,那千钧一发之际的片刻犹豫,丧失了行刺的时机,断送了“天下第一勇士”的性命。,3.武器上不对称 当秦王拔出自己的长剑时,仅手持匕首的荆轲已无法接近秦王了。,【互动探究】 目标一:把握荆轲的形象特点 1.文中第2段对荆轲谋划刺秦王的表述,表现出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点拨】荆轲在谋划刺秦王时,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表现出他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2.第13段中对荆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出荆轲怎样的特点? 【点拨】荆轲的几句话,既掩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武清数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 智算中心计算任务调度与管理方案
- 水体景观设计与水质管理方案
- 机电设备安装过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案
- 汽车八级考试题目及答案
- 产后恶露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广告制作安装合同
- 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考试题目及答案
- 互联网医疗平台员工劳动合同及医疗数据保密协议
- 知识产权竞业禁止协议赔偿金计算与执行细则
- 锚喷工入场安全教育试卷(含答案)
- DeepSeek+AI智能体医疗健康领域应用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玄武岩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 运输承运商管理制度
- 光伏支架系统培训
- CJ/T 233-2006建筑小区排水用塑料检查井
- 安全二级培训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DB36∕T 2070-2024 疼痛综合评估规范
- 婚后老公赌博协议书
- 常见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 《公务员法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