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舌尖2》.doc_第1页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舌尖2》.doc_第2页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舌尖2》.doc_第3页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舌尖2》.doc_第4页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舌尖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舌尖2 姜玲霍凤 【摘要】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自xx年4月18日起开播,在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饱受各种争议,即便第五集的完美转身挽回了大批观众,但前四集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被众多网民提及,成为无法忽视的缺陷。笔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前四集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使用与满足受众需求 xx年,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以“零差评”火爆中国,引发纪录片的收视狂潮。等待近两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终于xx年4月18日起播出,截止到5月17日舌尖2的收视率平均为2.23%,市场份额平均为6.77%。然而调整为“以人物故事和情感为主线”的舌尖2虽然收获傲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各种争议,甚至在第四集家常篇播出后,出现导演与观众的口水战。而第五集相逢一经播出便得到网民的集体点赞,相比相逢篇的逆袭式成功,前四集出现的众多争议就越发引人深思。这里,笔者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探析舌尖2前四集存在争议的原因。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E.卡兹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受众在宏观上是一个集合体,在微观上却表现为个性迥异的个人,这就决定了媒介要想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尽可能多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一、造假、抄袭无法满足受众求真需求作为一部纪录片,真实是其生命所在。纪录片的真实性有着较为独特的含义,一方面,电视纪录片应该做到“无假定意义的真实”,这要求不能虚构、不能造假、不能允许导演进行摆拍;另一方面,经过创作者、摄影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现实已经被重新组织。 舌尖2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信息的传递。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事实进行一定的“包装”,使其更易被受众接受。舌尖2对全国各地的美食与习俗进行了真实再现,揭秘了一些食物的做法和形成原理,虽然从这些方面来看,舌尖2完全可以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但受众却有着更为严苛的标准。 受众期望可以透过摄影师的镜头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要求真实再现食材从获取到制作的全过程,抵制虚构、造假等。所以在对舌尖2的网民观点收集中发现(如下表1),造假、抄袭等成为网民吐槽的重点之一。 在脚步篇中,有专家从植物学角度证明采蜜片段镜头是嫁接的,照搬了人类星球的故事架构。事后,导演表示为了“安全考虑”,不得不拍摄矮树以示采蜜过程。此举引发大批网民的吐槽,“造假来欺骗观众”的说法使人不得不怀疑节目的真实性,引发网民集体围攻节目导演,致使导演被迫关闭微博评论。 与此同时,具有高风险的采蜜片段,也被眼尖的网友直指抄袭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中非洲土族攀爬百米大树采蜜的场景,爬树、仰望、摘蜜的镜头都具有相似性。而随后播出的时节篇中的飞鱼片段也被直指有四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之鱼类的素材。即便后来导演解释已得到授权,实属“致敬”,但仍让不少网民觉得舌尖2如果只是毫无创意地照样模仿,那就是抄袭,是文化圈子里最不齿的行为。 通过对网民的观点分析,发现受众期望看到的是镜头下真实的中国美食,就算当前国内的纪录片水平达不到完美的效果,但至少要提供最真实的记录,保证“宁无勿欺”。照搬照抄难以满足受众的求真需求,必会引发受众的质疑和不满。 二、美食出场间隔过长削弱受众满足感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应算是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虽然舌尖2继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但并不是以美食为主线,而转为以人物故事和感情为重点,使美食让位于故事。然而节目中美食与故事的分配情况,却成为影响受众能否获得视觉和味觉上的满足感的关键。以质疑声最多的家常和好评度最高的相逢为例,通过汇总相关数据得到表2。 通过表2可以发现,即便相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美食的出镜次数,但就节目时长的安排来说,家常和相逢篇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差异最大的地方在于美食出现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美食故事美食这一过程的时间间隔相差较大。观众观看舌尖2目的之一是为了追求视觉和味觉上的满足感,而这些需要在多样的美食上找到相应的归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等待时间越长,观众的耐心就会大打折扣,原有的兴奋度下降,直接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 家常篇,由于故事较为集中,美食和故事的交替间隔时间较长,再加上美食品种相对较少,观众期待的视觉和味觉享受未能得到满足,促使大批网民纷纷吐槽“主题跑偏了”。而改进后的相逢篇,则因为节奏更加紧凑,故事较为分散,美食和故事的交替间隔时间较短,当观众还在垂涎上一种美食的时候,下一种美食已经强势到来,容不得观众细细品味,如此反复冲击之下,观众所期待的视觉和味觉都得到了满足。 三、刻意煽情引起受众情感抵触 观众不仅仅期待从舌尖2看到中国的美食,还期望能借助美食文化找寻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当舌尖2倡导美食让位故事的时候,大批网民还是表现出较为积极的认可态度。在新浪微博话题#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你喜欢舌尖更多些美食还是更多些故事”中,有近82.1%的网民选择“美食与故事缺一不可”,表示理解“用美食承载故事,用故事为美食增添趣味”的内容设置。舌尖2试图通过中国的饮食文化来传递中国的社会文化,因而对故事的选择多集中在较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比如陪读妈妈、留守老人等,就这样的选题本可以得到绝大多数观众情感上的认可与支持,但实际的效果却出乎意料。 争议最多的就是家常篇中陪读妈妈的故事,其焦点集中在妈妈5年内放弃回家、探望老人的机会只为专心陪读。要知道在中国“百事孝为先”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故事中提到妈妈未能在病床旁照顾身患癌症的奶奶的时候,被指这样的爱过于畸形,实属“三观不正”。同时花费大篇幅来讲述陪读妈妈的牺牲奉献的故事,不仅淡化了家常的主题,也使得节目组有煽情之嫌,引起网民的情感抵触。相逢篇,讲述了台湾老人的回家之旅,半个世纪的分离终在暮年迎来相逢,节目中虽没有过多的解说来煽情,但是寥寥几句话却更有味道,感染了大批观众。所以就此看来,观众真正享受的是美食背后淡淡的乡愁、细腻的情感和家乡自豪感。给节目注入的人物情感太多了,难免会显得煽情甚至滥情,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细腻的民族,一个身影、一句话就足以让观众去细细体会美食背后的情感。 结语 其实,舌尖2这是一档被寄予太多期望的节目:吃货们期望在这里发现中国的美食,游子们期望在这里感受乡愁,艺术家们期望在这里感受饮食文化之美,而我们则期望有一档节目可以连起视觉、味觉和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此次引发多种争议,正是因为这部承载太多期待的纪录片,没能满足受众的部分心理需求。荣登纪录片宝座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已然成为观众情感的寄托点,这就要求节目制作者不能简单地单方面决定怎样传播内容,而是应该知道观众期望怎么传播。无论怎样,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舌尖2节目组可以快速地获知受众对节目的直接反馈,即便“众口难调”,舌尖2节目组仍拿出最大的诚意来满足受众的需求。无论是具有争议,还是享有美赞,都已经证明了这部纪录片在电视剧纪录片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