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_第1页
2016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_第2页
2016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_第3页
2016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_第4页
2016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1 2016年成都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五校联考试题(附答案含作文范文)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 XX-2016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 “ 五校 ” 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 分完成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 9 分,每小题 3 分) “ 丹培拉 ” 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 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 “ 丹培拉 ” 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 丹培拉 ” 是英语 Tempera 的音译,通常称作 “ 蛋彩画 ” ,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2 / 51 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 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 16 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 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 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 “ 意在笔先 ” 。 “ 意 ” 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 意 ” 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的阐释一般。“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 “ 有我之境 ” 和 “ 无我之境 ” 。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3 / 51 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 “ 西语式表达 ” ,写 “ 胸中逸 气 ” ,表 “ 象外之意 ” 。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1下列关于 “ 丹培拉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 “ 蛋彩 画 ” 。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 16 世纪逐渐衰退。 2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B.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4 / 51 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 进行颠覆运用以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 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 意方式。 c.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 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D.作者试用 “ 丹培拉 ” 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 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 ) 石钟山记 苏轼 5 / 51 水经云: “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 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 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 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6 / 51 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磬( q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扣,通 “ 叩 ” ,敲击,敲打。 桴( f):鼓槌。 硿硿( kng)焉:硿硿的(发 出响声)。 噌( chng)吰( hng):形容声音洪亮。 罅( xi):裂缝。 窾( kun)坎( kn)镗( tng)鞳 (t):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 B.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 c.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 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 又有若老人咳 /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 D.大石侧立 /千尺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7 / 51 () (3 分 )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 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 137 条主要 河流的水道情况。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 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 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 “ 丁丑 ” 。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 号以褒奖善行 ,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公元前 522 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 “ 无射( y) ” 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 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 “ 无射 ” 作钟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 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 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8 / 51 十分出色。 B.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 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 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 “ 周景王之无射 ” 和“ 魏庄子之歌钟 ” 相联系, 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 8-9 题。( 11 分) 拟古 (其七 )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9 / 51 8.第二句中的 “ 扇 ” 字是常见的字眼,为什么却显得新鲜有味? (6 分 ) 9.请你简析 “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下列篇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 个小题;超过 6 个按前 6 个计分。( 6 分) ( 1),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 2)巴东三峡巫峡长,!(郦道元三峡) ( 3)淇则有岸,。(氓) (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5)何以解忧,。(曹操短歌行) ( 6),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7),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8)低头弄莲子, 。(西洲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4 分 )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 (1)-(4)题。 (24 分 )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10 / 51 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 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 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11 / 51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 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 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12 / 51 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 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 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 “ 季荷 ”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13 / 51 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 “ 池花对影落 ,沙鸟带声飞。 ”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 “ 池花对影落 ” 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 我为我的 “ 季荷 ” 祝福。 (有删节)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 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 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 慰和希望。 c.本文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 14 / 51 感体验。 D.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 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E.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 也大同小异。 ( 2)燕园的 “ 季荷 ” 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 6分) ( 3)这篇散文题为 “ 清塘荷韵 ” ,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 节 详写荷叶的生长?( 6 分) ( 4)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 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8 分) 第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1 分 ) 12.下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梵语( fn)攀缘 水龙头东渐于海( jin) B.供养( gng)镂刻( lu)殊不知委曲求全 15 / 51 c.夹裙( ji)露脸( lu)琉璃榻林林种种 D.抑或占卦( zhn)峭楞楞( lng)良晨吉日 13.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年梅西在不停地创造辉煌, 3 月,梅西被西甲官网评为 “ 史上最佳球员 ” 。 他的快速球球路很直,且控球精确,而变速球与滑球的准头也不遑多让。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 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不到实足。 c.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的奇妙素材 ,含英咀华 ,所过皆化;再将西洋文学技 巧及 电影手法予以捏合 ,乃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 ,焕发新姿 ,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 D.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贵和持中的和谐精神,正道直 行的正义精神以及修身、礼仪诸方面表现出来的文明素养,就是他们持之以恒地 进行德育教育的巨大成果。 1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 16 / 51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讲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 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 都能从中 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c.在此次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 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 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5.请你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 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 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 的时候也会思考。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17 / 51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 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6.请你紧扣下面的观点,结合巴金家或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 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 60 字。( 6 分) 不少文学作品都体现了 “ 美丑对照 ” 原则。 六、写作 (60 分 ) 17.窗体顶端 17.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60 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请以 “ 为青春着色 ” 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字数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真实感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成都市五校联考高 XX 级第二学期期中试题语文参考答案 【解析】混淆了时段,原文是 “ 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 “ 在文艺 18 / 51 复兴时期 达到顶峰 ” 。 【解析】 A 这里指出了丹培拉的不足,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 c 将一种猜想说成了现实, 也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 D是作者的一种希望,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 【解析】 A 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 “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 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 ” 。 B 表述太绝对化,原 文是 “ 鲜有深入探究 ” 。 c 将未然说成必然,原文是 “ 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 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 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 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 。 【解析】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打人; 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 zh)磔的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 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叫声)。 【解析】谥号用以褒贬善恶,不只褒奖善行。 【解析】先写出了 “ 栖鹘 ” 之名,写水 “ 大声发于水上 ” 。 7.( 1)郦道元认为(此山的)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19 / 51 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 音好 像大钟一般。(译出 “ 临 ”“ 鼓 ”“ 搏 ” 各 1 分,大意 2 分) ( 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己认为得到了石钟 山得名的真相。(译出 “ 陋 ”“ 考 ”“ 实 ” 各 1 分,大意 2分) 8.扇, shn,动词,摇动扇子加速空气流动,( 1 分)春风摇动扇子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送来;( 1 分) “ 扇 ” 字运用拟人手法,( 1 分)既准确地写出了春风和煦的特点,( 1 分)又形象生动地将无生命的 春风写得情意绵绵,( 1 分)传达出心旷神怡之感,( 1 分)读来格外亲切,显得新鲜有味。 9.“ 云间 月 ” 和 “ 月中华 ” 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 2 分)诗人借对花月的嗟叹,抒 发好景不长、华年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3 分) 10.( 1)还顾望旧乡( 2)猿鸣三声泪沾裳 ( 3)隰则有泮( 4)学而不思则罔 ( 5)唯有杜康(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7)榆柳荫后檐( 8)莲子清如水 (6 分,每空 1 分,错、漏、添字及顺序颠倒均不给分。) ( 1) c、 E【解析】 c 语言评价不恰当,应该是清新自然、朴实真挚。 E 两文描写重点不同 朱文重点描写月光下的20 / 51 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季文侧重写荷花从无到有 、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两文情趣不同 朱文主要抒写情感变化,季文重在表达人生感悟。( 4 分,每项 2 分。) ( 2) 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 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 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 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 6 分,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即满分。) ( 3) 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荷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写景状物的脉络; 写景中细致地描写作者或担心或期盼的心理活动,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 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歌颂顽强生命力的主旨; 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丰富了 读者的知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6 分,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即满分。) ( 4)( 8 分) 季老笔下的荷是张扬生命的( 1 分)强者。( 1 分)莲子暗暗积蓄力量,破壳而出;荷 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 1 分) “ 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 , 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 1 分) 季老笔下的荷也是彻悟生命的( 1 分)智者。( 1 分)荷塘21 / 51 清寂,流水脉脉,微风乍起,莲瓣 飘落,宁静安详,飘逸洒脱,( 1 分)让人感受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超然、彻悟。( 1 分) 【解析】 B 供养( gng); c 林林 总总; D 良辰吉日。 【解析】 A 不遑多让:不遑,表示没有时间,来不及;不遑多让多表示不比 差、跟 比起来毫 不逊色。 B 实足: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十足: 1.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 2.十分充足。 c 含英咀华:英、华,花,这里指精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把花朵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细 细地琢磨、领会诗文的精华,也比喻诗文字画等富有精华。D 正道直行:比喻办事公正。 【解析】 B 项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 “ 都能从中找到 ”承前省略不当,在 “ 都 ” 前加 “ 他 ” 。 c 项一面对两面配搭不当, “ 赢得的 ” 与 “ 胜负 ” 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 “ 不仅 ” 应放 “ 电子商务 ” 后边。 15. 什么叫文化 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 12 字) 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 6 分,每空 2 分。) 16. 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的新思想与禁锢人性、等级森严22 / 51 的旧礼教,年轻大胆、个性解放的新青年与衰 老保守、蛮横专制的老太爷,聪明刚烈、纯洁善良的鸣凤与迂腐古怪、荒淫残忍的冯乐山,家 在美丑对照中涌动着生活的激流,凸显了时代交替中的新旧冲突。 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的美丽绝伦与卡西莫多的奇丑无比,爱斯梅拉达的纯洁善良与弗罗洛 的卑鄙毒辣,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表与高尚内心,美丑对照、善恶互现,既揭示了复杂真实的人性, 也描绘了纷繁多变的社会现实,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各 110 余字;排比 2 分,作品内容 2 分,阐释、连贯 2 分;字数不足扣 1-2 分。) 17.【高考作文四川评分执行细则】 一、作文无标题扣 2 分。 二、基础等级分按标准给分,即以 “ 题意 ”“ 中心 ”“ 语言 ”“ 文体 ” 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特征等级项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三、特征等级分是总分的组成部分,不是奖励分 ,应注意区分度,但不求全面,可依据等级评分标准 中 “ 深刻 ”“ 丰富 ”“ 有文采 ”“ 有创新 ”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特征等级分以 “ 有 23 / 51 文采 ”“ 有创意 ” 为重点。 四、凡认为有政治观点问题的作文,可视为 “ 立意不当 ” ,按等级评分标准相关要求判分,并须交阅 卷组或指导委员会商量判卷。 五、确认为抄袭的作文,提供核查线索,经阅卷指导委员会核实后,按标准扣分,即 “ 基础等级分 ” 在四等之内评分, “ 特征等级分 ” 记 0 分。 六、作文不足 8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扣满 8 分为止。若作文只有 200 字以内而又未完篇者 ,在 “ 内 容 ”“ 表达 ” 两项中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 10 分, “ 特征等级分 ” 记 0 分,不再减字数分。 200 400 字且未完篇者,扣完 8 分字数后, “ 内容 ” 和 “ 表达 ”在三等级以下考虑, “ 特征 ” 在第四 等考虑。特殊文体除外,但应提交小组讨论判分。 七、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记,扣满 3 分为止。 八、若因 “ 缺题目 ” 、 “ 不足字数 ” 、 “ 错别字 ” 需减分的,就在评分栏中 “ 缺题目 ” 、 “ 不足字数 ” 、 “ 错别字 ” 填上应减的分数,若没有减分,在相应栏上记“0” 。 九、全篇用外语写作,一律记 “0” 分。全篇使用不规范汉字,交 阅卷指导委员处理;局部使用不规范 汉字,交作文组长处理。 24 / 51 【补】 1.大众分 45 分。 2.高分、低分不受比例限制,尽量评出差距。 3.非规定作文标题扣 2 分。 4.文 面差书写差扣满 3 分为止。 【文言翻译】水经说: “ 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 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 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 ,我从湖北黄州坐船到汝州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江西)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 “ 石钟 ” 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怀疑,根本不相信这说法。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 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打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25 / 51 发出磔磔的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钟声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大为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 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 “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山为 “ 石钟山 ” )没有欺骗我啊! ”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 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26 / 51 【关于古诗】 【注释】 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 佳人:美人。美清夜:爱清夜。达曙:到天明。酣:酒足气振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美人喜欢这清静的夜晚,通宵喝酒唱歌。 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辞。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动人。这两句是说美人唱完歌便长声叹息,这首歌极其动人。 皎 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 “ 花 ” 。 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 “ 云间月 ” 圆而又缺, “ 叶中花 ” 开而复凋。这句和下句是说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赏析】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 “ 美人迟暮 ” 的作品。这样的作品 “ 古诗 ” 中有,不过,对照起来,拟的更像曹植的杂诗 “ 南国有佳人 ” 之类。 诗写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个 “ 日暮 ” 和 “ 清夜 ” 的感 触。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万里无云,显得何等澄澈;春风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地送来,叫人感到多么舒适。 面对如此景色,自然使人为之心旷神怡,而春风又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殷勤地传布着 “ 微和 ” ,显得人情物态极为融洽。27 / 51 “ 日暮天无云 ” ,即目生情,出语清新自然, “ 春风扇微和 ” , “ 扇 ” 的拟人, “ 微 ” 字的体贴,都富于情意。这是“ 日暮 ” 。 “ 清夜 ” 的景色又将如何呢?天色、暖意当亦如之,而后面又补写了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显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 “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 佳人喜爱这清夜,彻夜酣饮,唱歌直到天明。 “ 佳人 ” ,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她的 “ 酣且歌 ” ,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上面的写景抒情,写日暮景包含清夜景,而 “ 美清夜 ”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见于后幅,用笔错落互见,不同于靖节惯常的平叙,赏者当有会于心。 后幅是乐极悲来。 “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 竟 ” 者歌终也, “ 持此 ” 犹得此、对此之意。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 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 持此感人多 ” 的种种复杂意绪, “ 此 ” 即良辰美景之谓也。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 (即叹息之词 )似更贴切。状 “ 月 ” 前用 “ 皎皎 ” ,又以云来烘托;状 “ 华 (花 )” 用 “ 灼灼 ” 形容,又衬以绿叶。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28 / 51 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 “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曹植 “ 南国有佳人 ” 后幅是 :“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 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这首诗也是一篇寓言体作品, “ 佳人 ” 显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诗中 “ 美人迟暮 ” 之感,正见出他某种用世之情。组诗拟古作于靖节晚岁,这可见作者身处易代之时,也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力。钟嵘在诗品中举此诗以为别调,评云 :“ 世叹其质直。至如 欢言酌春酒 、 日暮天无云 ,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 ?” 认为此诗不是一般的 “ 田家语 ” ,也就是说它似乎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 质直 ” ,而是辞采华美,这在靖节诗中确不多见。写 “ 佳人 ” 云云,全部陶诗一百 二十多首,也只有这一篇。至于方东树说此诗 “ 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 ”( 昭昧詹言 ),正可作 “ 风华清靡 ” 一语的注脚。 【散文赏析】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赏析清塘荷韵的艺术手法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的自然美29 / 51 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 “ 生存的力量 ” 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 “ 生 ” 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 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 季荷 。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达到了 “ 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 ” 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30 / 51 候,作者善于把 “ 动 ” 的感受融和到 静 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 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 扑通 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朴实真挚清 新自然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艺术手法 文坛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正直,为文率真,在当代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朴素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其散文,如同品尝陈年佳酿,醉意浓且又芳香四溢,让人回味,令人叹服。现就季羡林先生在 86 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一文略加分析以求窥其一斑。 荷花是 “ 花中君子 ” ,它那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的品格为历代文人传诵人们往往以花喻人,借荷花歌31 / 51 颂那些洁身自好的仁人志士和耿介独立的文人雅士。季先生的清塘荷韵自 然包含这些情愫,却又不囿于其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以莲花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自然万物 “ 极其惊人的求生存能力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 ,真可谓机杼独出、慧眼独具,发前人之未发之感,抒前人之难抒之情。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 30 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 “ 碎影 ” ,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 “ 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 。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 转化为 “ 种荷 ” 的举动。可是,作者种下的莲于却迟迟不长绿芽不开花,就进一步加剧了盼望荷花的急切心情。作者十分巧妙地运足了蓄势,多年的期盼和失望最终为表现荷叶满塘的惊喜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从而最充分地表现了荷叶顽强的生命力,揭示文章的意蕴。作者写 “ 种荷 ” 极其真诚,生怕 “ 千年不烂 ” 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十分急切地希望莲于发芽开花,因此天天到池塘观看,并且每天都要去观看好几回,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投下去的第 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 天, “ 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 , “ 翘盼32 / 51 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 ,这使作者十分灰心,估计 “ 不会再有长出荷叶的希望了 ” 。然而,莲叶好像偏偏捉弄人似的,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希望总归只是美好的愿望,这一年,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 “ 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 。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 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因此,第四年的清塘就一下于变得绿叶满 塘了, “ 荷叶的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 ” ,使作者心中的疑云 “ 一扫而光 ” ,并由此而“ 狂喜 ” 。如果作者仅仅局限于此,这篇文章也只能是一篇简单的散文,文章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由此引发开的对人生、对大自然深切感悟。作者通过对几年不长芽开花而一旦长芽之后就迅速蔓延的荷叶有独到的感悟,他看到了自然植物一的顽强的生命力。人生也是同样如此,没有求之若渴哪有见之若狂 ?没有长期的努力哪有丰收的喜悦 ?这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只有像季羡林这样的一代大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真实情感。所以 ,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凭荷抒情,借荷明理,真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充分显示了作者驾御语33 / 51 言的娴熟的技巧。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动静结合,细致人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的画画。写荷花的倒影: “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 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瓤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 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柔和而宁静,生动而细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这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 “ 连日来,天气突然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 ” 。 “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傲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 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理想,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 段文字,读到的不只是一位老人的厚重与踏实,更是感受到了一位散文大家文笔的老到,语言的精练。 这篇散文,除了作者描绘画面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外,还能从炼字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底。如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盼荷的急切与无奈: “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34 / 51 泥中吸出 ” ,一个 “ 吸 ” 字,写尽了作者两年来对荷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清塘长荷花的期待心理和十分无奈却又不灰心的心情。又如写荷叶在水底扩张的句子: “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里走动 ” , “ 走动 ” 一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荷花默默无闻却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再 看写荷花满塘的句子: “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 。一个 “ 塞 ” 字,仿佛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塘尽是挤挤挨挨、密密麻麻的荷花的绚丽画面。 这篇散文语言的运用特点还体现在纯熟地运用古诗句上,文中运用了一系列古诗句,每一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