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doc_第1页
《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doc_第2页
《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doc_第3页
《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 姜楠 一、今宵剩把银釭照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释(8)“剩(jin)把”:尽管拿着。“剩”同“尽”,尽管。今按:把“剩”训为“尽”,肇始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其曰:胜,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胜字亦作剩。司空图白菊诗“黄鹂啭后谁同听,白菊开时且胜过。”胜过,犹云尽过也。欧阳修蝶恋花词:“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剩把,尽把也。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义同上。以上三例中的“剩”字,张相均训为“尽”,这似乎也讲得通,但是,如果把这三处的“剩”(胜)解释为“多”、“频”,上下文语意呼应更紧凑。“剩”为“多”、“频”义的例子在唐宋诗文中不胜枚举,我利用网上的电脑检索系统检索“剩”字,在全唐诗中得例111处,在全宋诗中得620例,在全宋词中得230例,兹举这三种书中义项为“多”、“频”的语例如下: 不少语例为对文结构,“剩”与“多”对举,其义亦为“多”,如全唐诗卷二十九“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一“恋水多临坐,辞花剩绕行。最怜新岸柳,手种未全成。”全宋词卷二方岳“君莫笑、闲忙棋得势。也莫笑、浮湛鱼得计。胸次老,雪崔嵬。付老夫、小小鸬鹚杓,尽诸公、衮衮凤凰台。且容侬,多种竹,剩栽梅。” 其次,与“多”意思相近的词对举,也是“多”、“频”、“全”、“都”、“尽”等义。如:全唐诗卷二百“晚岁宦情薄,行军欢宴疏。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全宋词卷二辛弃疾“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 再次,是与“多”相反的词对举,也是“多”、“频”义,如:全宋词卷一柳永“惯怜惜。饶心性,镇厌厌多病,柳腰花态娇无力。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记取盟言,少孜煎、剩好将息。遇佳景、临风对月,事须时恁相忆。”全宋词卷六陈造“空想像,剩惊嗟。梦云从此漫天涯。二年得趁花前约,潘鬓缘愁恐更华。” “剩”之单用,其义“多”、“频”等义者,唐宋诗词中其例甚多: 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卷二百零八“别恨双溪急,留欢五马迟。回舟映沙屿,未远剩相思。” 全宋词有:全宋词卷一柳永“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晏殊“乐秋天。晚荷花缀露珠圆。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捧觥船。一声声、齐唱太平年。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惜清欢。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排比用例是训诂常用的方法,从众多的用例中提取意义,是逻辑上的归纳法。有了充足的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归纳,这样提取出的义项,就可以相对准确些。全宋词卷二郭应祥有“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笛声幽咽鼓声喧,却恨更筹苦短。”“剩把烛花高照”句式和意象与“今宵剩把银釭照”一句几乎如出一辙,“剩”“频”对举,意思也相同,可谓铁证。 其实,“剩”的“多”“频”等义不仅可以通过排比语例归纳得出,而且也可通过探求语源找到确切的解释。广韵证韵:“剩,剩长也。”东西有了“多余”,当然也就有了“多”的意思。本来,张相把“今宵剩把银釭照”的“剩”训为“尽”并无大错,但是唐诗宋词选读的编者们说“剩”同“尽(jin)”,把“剩”读作“jin”,讲成是“尽”的通假字或古今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教材80页注5“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腰越弯越低,使她感到挂在柳梢、照到楼中的的月儿也随着下沉。注6“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喉越来越高而急促,使她觉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节拍。这样的注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紧承上面的宴会描写,以工整精巧的对句描绘歌舞盛况。“舞低杨柳楼心月”,意谓挂在柳梢、照亮楼心的明月在酣舞中渐渐沉落;“歌尽桃花扇底风”一句,吴世昌先生认为,桃花扇,是歌舞所用团扇,一面画有桃花,另一面即书曲牌名目,征歌者就目点唱,歌女依点倚声。善歌或美色者客所竞赏,歌尽扇上曲名矣。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双关国风之“风”。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经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两句巧妙地写出了纵歌狂舞,通宵达旦,整个宴会热烈而欢乐的氛围。 三、除非问取黄鹂 教材80页注3“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注4“问取黄鹂”:向黄鹂打听。黄鹂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向黄鹂打听。问取,询问、打听。这样的注释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既然说“取”是语助词,犹“着”,那“唤取”、“问取”就该译作“唤着”、“问着”,而不能译成“呼唤”、“询问”和“打听”了。按:这条注释的前半段话,其实是抄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是没有抄完整。诗词曲语辞汇释“取”字条目下说:“取,语助词,犹着也;得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初版于50年代初,对于俗语词的研究,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但是囿于种种局限,这本书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仅就“取”字来说,顾学颉、王学奇在元曲释词里认为,“取”,随文见义,这就比张相的结论更合理更准确,而王云路的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更是从理论高度归纳和完善了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的一般规律,她指出:六朝时期“取”在单音节动词之后是有实义的,应视为平列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