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与“图片欣赏”——《古代职官》教学难点的化解.doc_第1页
“问题探讨”与“图片欣赏”——《古代职官》教学难点的化解.doc_第2页
“问题探讨”与“图片欣赏”——《古代职官》教学难点的化解.doc_第3页
“问题探讨”与“图片欣赏”——《古代职官》教学难点的化解.doc_第4页
“问题探讨”与“图片欣赏”——《古代职官》教学难点的化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探讨”与“图片欣赏”古代职官教学难点的化解 武健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11504) xx年4月3日,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南京市中语会及晓庄学院在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举办“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研究系列”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古代职官示范课。这一课后来人选江苏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网络平台的“名师课堂”栏目。 古代职官涉及内容广泛,知识比较琐碎繁杂,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在设计思路上,本节课在注重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的同时,加强与课内知识的联系。通过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与一幅幅精彩图片,化繁杂为简约,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与图片欣赏中完成古代职官知识基本框架的建构,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教学实录 (课前发放材料科举制的创立、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疑惑,我们这节上的是历史课,还是语文课?今天听课的有语文老师,也有历史老师,语文老师要看我们怎么学语文,历史老师要看我们怎么学历史,很有意思。(投影出示:电影龙凤店中史官的剧照。学生笑。)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这是什么电影里的什么人物?他在电影中常做一件什么事? 生龙凤店里的史官,手拿纸笔记录皇帝言行。 师对!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他胆大包天,敢记录皇帝言行?其实这是史官的职责。史官是个统称,包括许多不同的官职名,其中有一个称“御史”。“御史”这个词我们在语文课本中有没有遇到过? 生(齐)有! 师那御史是个什么样的官呢? (投影出示:问题1-“御史”是个什么样的官?以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相关句段:“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瓴。”) 师大家看看,相如和御史相比,哪个官大? 生相如官大。 师哪个字能看m? 生召。 师看来这时候的御史官不大。 (投影出示周礼天官的相关句段:“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官之纠禁。”) 师“小宰之职”是什么意思? 生(齐)小官。 师小官,说明这时御史的官职不大,所以相如才敢“召赵御史”。(投影:秦朝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朝政,丞相协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太尉掌军事。) 师秦朝以后,御史掌管监察工作,监察大臣。我们再看五人墓碑记。(投影出示五人墓碑记的相关句段:“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学生齐读。) 师大中丞是什么官?监察T作在不同朝代的官职名称会有不同的。大中丞也是做监察工作的。 (投影出示:问题2-“枢密韩太尉”是什么官职?) 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选了苏辙的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请问这位韩先生做的是什么官? 生太尉。 生枢密。 师到底是哪个?脚踏两只船呀!(学生笑。) 生枢密史。 师你看我的讲义了!宋代“三公”中掌军事的是枢密史,那么为什么还称他韩太尉呢? (投影出示:韩琦任枢密使,掌军事,相当于汉代的太尉。) 师韩琦的官职是枢密史,在汉代相当于太尉。称古代官名,或许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附庸风雅。(投影出示秋声赋的注解:“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师参知政事是什么官? 生相当于宰相。(投影出示指南录后序的相关句段:“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师注意,这两个例子有哪些共同点? 生都掌管军事。 师对,都掌管军事,还有吗? 生都是丞相。 师对,还有什么相同点?(停顿)两个例子都是什么时代的? 生宋。 师两人身份上有什么相同的? 生都是文人。 师对!宋朝为什么在战场上被打得落花流水那么狼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掌管军事。从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这个历史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3-宰相为何变成三省六部?) 师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宰相一职发生了变化,是有原因的。汉武帝把宰相的权力分解给内臣,到了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最主要的目的是分解宰相手中的权力。 (投影出示:于谦画像及石灰吟诗。)师这个人是谁?于谦。他的石灰吟大家学过的。 (学生齐读石灰吟。) 师于谦在六部中哪部任职?兵部。兵部第一号人物是兵部尚书,他做过兵部尚书。刚才我们讲了:宰相、御史、太尉和后面的三省六部,都属于中央的高官。中国古代文学家不少人有中央高官的身份。 (投影出示柳子厚墓志铭的相关句段:“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遏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 师投影中画线处是官职,大家注意官职变化。监察御史是大官,降到礼部员外郎。不管是监察御史,还是礼部员外郎,都是京官。再看“例出为刺史”中的“出”,再到司马,有变化了,是从京官变为了地方官。 (投影出示: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官至礼部尚书,曾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师苏轼由礼部尚书到团练副使的转变既是贬官,也有京官到地方官的变化。巨大反差使苏轼从贬官环境中找到文学感觉,贬官遭遇成就了他的文学才华。文学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文人在官职贬低之后引发创作高峰的现象。 (投影出示:问题4-刺史与郡守谁官职大?以及桃花源记的相关句段:“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生刺史。 生郡守。 师答案有两个了,还有吗? 生还有一样大。 (学生齐笑。投影出示:汉代地方设州、郡、县三级制。以及陈情表的相关句段:“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师根据李密的这句话,我们看看太守与刺史谁的官职大? 生太守大。 师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犯了个错,班主任对你进行批评教育,你不买账,下面谁会出场?级部主任或者是校长。注意出场的前后,谁官职大? 生刺史大。 师这时候刺史的官职大。 (投影出示醉翁亭记的相关句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学生齐读。) 师下面还有一段。 (投影出示丰乐亭记的相关句段:“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师根据这两段文字,大家知道,太守也好,刺史也好,都是欧阳修的官职,那欧阳修在滁州当的是什么官? 生当刺史。 (投影出示:醉翁亭记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写于滁州;丰乐亭记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写于滁州。) 师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只差一年。欧阳修当时会不会既担任滁州太守又做滁州刺史?可能性很小。那只有一种可能,这时候的刺史和太守级别一样,是一种官职的两种说法。 (投影出示:隋代把州、郡合并为一级;唐代设道、州、县三级制。) 师隋代合并,唐代分级后,刺史和太守不是一个级别了,因为“州”上面有更高一级的“道”了。到了宋代又一样了。 师刚刚讲了御史、刺史、太守,我们总结一下,对于古代官职,我们在理解时要注意什么? 生朝代不同,官职的等级也可能会不同。 师对!我们学习古代职官要注意动态变化,一定要注意年代。太守是个什么官,那要看是在哪个年代,这一点要关注。 (投影出示:问题5-县令为何称“芝麻官”?) 师九品是官品中最低级,县令是七品,俗称“芝麻官”。县是古代国家最基层的政权机构。县令是朝廷皇帝任命最低一级。看他最低一级,其实不小!为什么不小呢? (投影出示日知录令长条的相关句段:“汉时令长,虽于太守称属,往往能自行其意,不为上官所夺。”) 师这句中的“夺”,联想到“舅夺母志”,是“改变”的意思。虽然官小,但能白行其意。 (投影出示:知县、县丞、主簿、尉。) 师县令下面还有好多官员,主簿和尉靠九品。县令在历史上曾为五品,千万不要小瞧。 (投影出示:野望。) 师诗人王绩任过扬州六合丞,“丞”这个字指丞相还是县丞? 生县丞。 师县丞也是县令手下的属官。再看下面这首诗 (投影出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师以前有同学看了诗的题目就说是送给姓陆的丞相的,现在我们明白了吧?是送给姓陆的县丞的。 (投影出示兵车行的相关句段:“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县下还有乡、党、闾、邑、里等基层行政单位。)师这样看来,县令不是一个小官啦!(投影出示退庵随笔的相关句段:“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枢纽。”) 师吏是官与民沟通的桥梁。 (投影出示史记高祖本纪的相关句 段:“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师吏没有级别,收入与地位都低,所以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才敢“无所不狎侮”。(投影出示琵琶行的相关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及问题6-白居易可以换其他颜色的衣服吗?) 师白居易换别的颜色官服行不行? (学生思考,未果。) 师不行! (投影出示:秦汉时期,官员都穿黑色衣服。唐太宗贞观四年,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 师这里我们明白了,古代官员的官服和他的品级有关。“司马青衫”的颜色是不能换的。 (投影出示:古代着红绿两色官服之人物图。) 师这幅面谁大? 生穿红色衣服的官大,绿色的小。 师对,从说话的情态及两人的位置就能看出来。 (投影出示:问题7-“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吗?) 生现在是。 师对,但过去不是。这还是官服问题。(投影出示:明洪武二十四年,确定了官服补子的图案样式: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鹕,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师古代官服前面中间部位的一块,叫“补子”。图案是禽还是兽,代表他是文官还是武官。 (投影出示:古代文武官补子图片。以及问题8-郑板桥戴过乌纱帽吗?) 师我们来看看郑板桥写的两首罢官诗。 (投影出示:“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师这两首诗都写到乌纱,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他有没有带过乌纱帽?(投影出示宋书五行志及唐书舆服志的相关句段:“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统军赭圻,制乌纱帽及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 师从这两则资料看,南朝时,乌纱帽只是达官贵人的流行装束;到了唐代,乌纱成了官员的正式穿着。我们再做个游戏,从下面四幅图中人物戴的帽子分别判断他们是哪个年代的?(投影出示:隋唐、宋、明、清官员着装图四幅,随机分布。学生作判断。) 师官帽的帽翅在不同年代是不一样的。隋唐的式样是往下耷拉着。到了宋朝,据说赵匡胤发现上朝时下面的大臣会交头接耳,但又看不清是谁,于是用又细又长的帽翅给交头接耳设置了障碍,也方便皇帝远远就能看清谁在乱动。到明朝帽翅变短变小了。清朝的官帽就更不一样了,没帽翅了。我们再说说,清朝的郑板桥有没有带过乌纱帽? 生没有。 师对,没有!这里是借代,以乌纱带官职。我们以后看戏剧看电视剧就可以根据官帽判定它是什么年代的戏,年代不同,官帽不同。(投影出示:问题9-仕人为官的途径是什么?) 师现代社会从政的途径是考公务员,中国古代有什么途径呢?(投影出示陈情表的相关句段:“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师隋唐以前是察举制。(投影出示:察举与征召。应邵汉官仪列出察举标准:“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遏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师“察举”是由下而上,“征召”是由上而下。符合这四条才有可能被察举。大家看看下面这则材料,就知道被察举有多难了。(投影出示汉书丁鸿传的相关句段:“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借杂,不得为数。自令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 师这段文字能看出古代察举率相当低,很恐怖,造成很大的竞争问题。看看这些数字,我们就明白古代的“二十四孝”,如埋儿奉母、尝粪忧心等近乎变态的行为与察举是有一定关系的。(投影出示请罢中正除九品疏的相关句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地方州郡设“中正官”考评地方人才,分为九等上三、中三、下三。) 师隋唐以来,科举制产生了。关于科举制,教材已经讲得比较清楚,我们不多讲了。(投影出示:科举制,从隋创立科举制,历代王朝不断调整优化,沿用了1300年之久。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 生”。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举人解元。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师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著有西厢记诸宫调,后来元代的王实甫参考董解元写了西厢记,于是就有了有“董西厢”和“王西厢”之分。因为“解元”的名头太大,后人就忘了董先 生之名,含糊称之“董解元”。(投影出示:会试贡士会元。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殿试进士状元,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师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根据成级确定授予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朝考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投影出示:民俗“连中三元”图。) 师“连中三元”是送给读书人的美好祝福,铜钱是图个吉祥,喜鹊登枝也是美好寓意。图片里有文学也有历史。 师留个问题给大家课后思考(投影出示:问题10-司马光到底是什么官?) 师司马光把资治通鉴进呈给宋神宗,写了进书表,自署的头衔是(投影出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 师司马光的官职一串串的,有实有虚,“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封一千户”,但他凭借“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拿退休工资。我们要注意古人官职中的虚职问题。(投影出示:官、爵、勋、禄。) 师今天我们的10个问题都是围绕“官”这个概念展开的,只学了点皮毛。还有爵、勋、禄等问题,也很有意思的。今天这节课既是历史的也是语文的,历史学好了,语文也会学好的。谢谢大家!二、教后反思 (一)问题串联,化繁杂为简约整节课,我设置了10个小问题: (1)御史是个什么样的官? (2)“枢密韩太尉”是什么官职? (3)宰相为何变成三省六部? (4)刺史与郡守谁官职大? (5)县令为何称“芝麻官”? (6)白居易可以换其他颜色的衣服吗? (7)“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吗? (8)郑板桥戴过鸟纱帽吗? (9)仕人为官的途径是什么? (10)司马光到底是什么官? 这10个问题,切人点小,难度也不大,多从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出发。前3个问题是围绕中央官的问题展开的,4、5两个问题涉及地方官,6、7、8三个问题讨论的是古代职官的服饰,第9个问题是古代取仕制度,最后一个问题是拓展,让学生明白,对于职官的探讨,这节课只涉及“官”的一小部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基本认识,并了解古代为官的途径。中央官职或是地方官职相当繁杂,选择这几个来讲,是因为这是官职中重要的几种,也是我们中学语文学习阶段经常能遇到的。以小问题来串联,让学生构建职官知识的基本框架,是我这节课设计的第一个要点。 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课程,高中阶段开设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脱不开大学课程的框架体系。要开设适合于高中生的文化常识课程,必须正视下面几个问题: (1)如何在繁杂的古代职官体系的“常”与“变”中拎出一根主线来? (2)如何恰当地淡化过于专业的学术问题? (3)如何结合高中相关课程贴近学情? (4)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推敲,巧妙安排。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的例子大多语文教材,很多问题也源自课文。如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御史是个什么样的官,从五人墓碑记了解御史的T作职责和权力;从秋声赋、指南录后序了解枢密、太尉是否是两个官,从石灰吟了解三省六部制,从陈情表、桃花源记了解刺史与郡守的官职大小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既贴近学情,又能相对轻松地拎出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