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工院校语文课的国学教育.doc_第1页
论技工院校语文课的国学教育.doc_第2页
论技工院校语文课的国学教育.doc_第3页
论技工院校语文课的国学教育.doc_第4页
论技工院校语文课的国学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技工院校语文课的国学教育 摘要: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担负着传承文化经典、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责,本文重点探索如何在语文课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渗透和整合国学经典,让技校语文课返璞归真,实现技能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课国学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国学热”日益受到重视与推崇,技工院校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明确要求“开展职业院校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学习运用,为构建技工院校语文高效课堂提供新的视角,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立德育才为宗旨领悟国学 所谓“国学经典”,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经典文学著作,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生智慧。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的目标,契合国学经典的内涵,共同打造“立德育才”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如学习论语培养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礼”规范;通过弟子规树立学生“凡出言,信为先”的诚实、守信、正直的价值观;庖丁解牛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不仅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掌握规律,形成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等等。这样“立德育才”的国学经典与技工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宗旨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应将国学经典有效地融合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技工院校语文课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二、以立意教材为根本渗透国学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语文教材在内容遴选上要依据技校学生的特点,按照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思路进行大胆取舍、遴选,适时适当地提高古典诗词的比重,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对初中起点三年制中级班的学生要注重熏陶,教材可节选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易于学生理解并接受的相关内容,逐步渗透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的内容;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级班的学生则要求铭记“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等文化理念,教材可酌情增加大学中庸道德经史记三国演义等难度和深度稍大的节选内容,循序渐进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从作品中学会写人、写事等不同的写作技巧。另外可设计为职场谋略、史事趣闻、谈古论今等版式,体现古为今用的原则,与信息时代接轨。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时,探讨诗人在“不可人意”的境遇中妙笔生花点化为自然情趣的积极人生态度,树立学生直面困难挫折的人生观等等。精选国学经典教材内容,融合职业特色设计版面,赋予语文教材蕴涵丰富的职场文化,以雕琢学生从容应对职场问题的温文尔雅的气质和知书达理的品性。 三、以创新教法为核心妙用国学 中学语文课更注重字词和语法知识的讲析,技工院校语文课的教学应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来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激趣问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把学、思、疑和问连接在一起,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如学习求职信时,教师可先创设一段“诗仙”李白的求职经历,激发学生质疑:“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什么要求职?更难以置信的是求职还失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李白失败的原因,教师引出一封流传至今的求职信与韩荆州书,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提问这封求职信失败的地方在哪里,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最后小结得出李白因狂妄自大、锋芒毕露的性格特点而求职失败。可见求职信可以影响就业的成功与否,以此激起学生产生如何正确书写求职信才能面试成功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起,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诵读感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国学经典重在积累感悟。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能旁若无人地进行诵读,读出抑扬,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因此,一些浅显易懂的古典诗词,以诵读为根本,有利于学生提升语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如在论语诵读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孔子的“苦学”“乐学”等教育思想;诗经唐诗宋词等可以“以读代讲”,通过反复诵读,学生逐渐体味到“读书百遍,而义自现”的快感;古今贤文?劝学篇中的“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诵读感悟这些经典语句,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感,达到“熟读成诵,不求甚解”的教学效果。 3.阅读品味,丰富学生的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融合国学典故,点拨思考,引导体味。如母亲的情怀一课叙述了作者在为母亲排队买面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文充分体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关怀以及面包所寄托的母亲浓浓的情怀。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延伸广为传诵的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孟母三迁”的育儿故事,还有孟郊的“谁言寸草生,报得三春晖”的母子情怀,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论语?里仁中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使学生明白“爱父母才能真正爱自己”,升华文章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凭借国学经典向学生传递为人之道,净化学生的心灵,慢慢地积淀成学生的文化心理品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4.古为今用,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技工院校的教育倾向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国学一样可以穿越职场,学生通过学习孔孟做人、老佛养心、诗词吟性,可以古为今用,笑傲职场。如三国演义放在今天的商业社会来看就是一部管理者和经理人统筹资源进行博弈的小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分析了西蜀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面对“才弱敌强”的竞争对手,只有迅速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避免“坐以待亡”的结果。教师借此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诸葛亮的经理人品性,更要学习他的经理人谋略和思维方式。通过古今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明确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再生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还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精神内核,虽然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度责任感,最终有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但诸葛亮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形象却流芳百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正反辩论。又如资治通鉴中吴起的故事:杀妻求官,自己的手下身上长疮,亲自把脓疮吸出来,手下一个个都为他卖命,由此开始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教师借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职场上想要人服你,必须怎么做?吴起的团队建设是如何建立健全的?职场中什么人能干才重要,而什么人能干不重要?让学生明白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再生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分析当今职场存在的诸如管理、沟通、礼仪等问题,最后形成观点进行总结阐述。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创新精神,也能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成功就业做好铺垫。 四、以增值效果为归宿倡导国学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嘉言懿行,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运用与强化,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和启迪智慧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技工院校学生的天性是求新、求美、求乐,遵循孔子所言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原则,在渗透国学经典的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始终贯穿着整堂课。技工院校学生爱好动漫、网游等,可将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时事新闻、各种标牌广告等作为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积极发掘国学经典中所涉及的故事、哲理,将现实与故事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大大增强了国学教育的渗透力与吸引力,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技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果。 2.改变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3.潜移默化,升华学生品性 选进技工院校语文课中的国学经典蕴涵丰富、道德深远、哲理性较强、创意十足,同时还紧跟时代潮流,让学生引经据典评论现实问题,加上语文课中丰富的词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技能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并潜移默化地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