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任务未完巴黎之路铺开.doc_第1页
利马任务未完巴黎之路铺开.doc_第2页
利马任务未完巴黎之路铺开.doc_第3页
利马任务未完巴黎之路铺开.doc_第4页
利马任务未完巴黎之路铺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马任务未完巴黎之路铺开 文/凌宇世界环境特约记者图/沈海滨 利马气候大会落下帷幕已一个多月,各缔约方即将面临xx年第一季度提出guo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的任务。通向年底巴黎会议的道路已经徐徐铺开。 xx年各缔约方能否成功谈出共同应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刚结束不久的利马会议已搭好框架,定下基调,但也遗留了艰难的谈判任务。 在去年12月份短短的两周谈判中,会议通过了“利马气候行动倡议”,取得三方面重要成果:一是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定为新协议谈判的指导原则;二是就“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信息要素等达成共识;三是形成了综合各方意见的xx年新协议要素草案供各方继续谈判。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在解读利马会议成果时如此总结,“这三方面重要成果在各方妥协基础上达成,相对平衡,各方虽不十分满意,但总体都能接受。利马会议对外传递了各方致力于如期达成新协议的积极信号,但各方围绕减缓、适应、资金等主要问题的分歧依旧,谈判仍任重道远。” 由于各国分歧重重,利马会议如往年一样,再次拖堂。当地时间xx年12月13日凌晨两点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明年谈判比今年还要复杂。明年的谈判都是实质性的,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各国树立雄心,也要有最大灵活性,学会做出妥协。”他预言:“最终的巴黎协定,如果大家都不满意,又都能接受,就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 落锤来之不易 “利马气候行动倡议”是由COP主席、秘鲁环境部长普尔加比达尔(ManuelPulgar-Vidal)在会议闭幕时为其命名。在此之前,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敲下手中的小锤子,让协议得以通过。这是戏剧性的一刻。“我看没有人反对,这个文件批准了!”话音刚落,他便敲下手中的小锤子。会场掌声四起,谈判代表兴奋得纷纷站了起来。 历史会铭记协议达成的这一刻利马时间12月14日凌晨1点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利马会议延时的第30个小时。 就在两个小时前,所有的参会者都还在担忧利马协议的命运。深夜的会场外,非政府组织观察员们聚拢在一起,高举条幅喊着:“NoJustice,NoDeal(不公平,则无协议)”。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围观者陆续加入呐喊。 人们的担心源自当日上午德班平台(ADP)会议闭幕式。该会议原本应当通过各缔约方谈判一致的利马协议,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草案内容“不平衡”,拒绝接受,会议陷入分裂。 依照惯例,德班平台无法给出的“交代”,升级至缔约方大会来解决,由本届会议主席、秘鲁环境部长普尔加比达尔与各缔约方重新协商。 近200个参会国代表都明白,利马协议事关重大为了达到本世纪末将地球温度升高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内的人类共同目标,各缔约国必须在xx年年底前达成具有力度的2020年后气候减排协议。xx年的利马协议实际上是xx年最终协议的基础版本。 利马时间12月14日凌晨,最终版本的协议草案在缔约方大会闭幕式上发放给谈判代表、观察员与记者。多数人松了口气共区原则、损失与损害等最为发展中国家所关切的字眼,重新回到了草案文本当中。 这意味着12日上午激烈反对草案的发展中国家谈判代表们,将有可能接受这份更显平衡的草案。谈判代表们已经连续苦熬了40多个小时,其心力和体力也已近极限。 多位在场观察员认为,虽然较之谈判期间的前三份文本,内容更加弱化,但这份草案文本相对平衡,各缔约方的敏感点也都纳入其中,对于分歧重重的195个缔约方来说,接受该草案文本是当前最现实的做法。 大势已定,于是出现了主席在会议开始时迅速落锤的一幕。 “像印度同事所说,决议不会让所有人满足,但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都以鼓掌的方式接受。”南非代表在随后的发言中称:“有时在最后一刻才看到可能性。” 然而,协议通过,并不意味着矛盾的解决。各国共识达成,相伴的结果之一便是文本细节的进一步弱化。 如何在xx年巴黎会议上制定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文件,并在其中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担责任的区别,成为利马会散后,谈判代表们各自带回国的一份沉甸甸的作业。 最后一刻中美的贡献 利马时间12月13日上午,德班平台第14次会议暨闭幕式召开。容纳千人的大会议棚中座无虚席,空气闷热。 此时会议已经“拖堂”八个小时。 当日凌晨2点,德班平台第三版决议草案出炉。这份精简至五页的草案本应结束会议,却激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 xx年在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授权德班平台开发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文件。xx年华沙会议选择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2020年后气候治理机制,一个新概念被提出国家自定贡献预案(IntendedNationallyDeterminedContribution,INDC),即各国自主提出减排目标,然后通过审议其目标是否满足科学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各国再根据审议结果,调整自己的INDC。该机制或在巴黎会议上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利马会议刚开始,谈判便因程序问题而迟滞。发达国家倾向于先就文本提出各方意见,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将文本投在屏幕上,逐字逐句进行讨论,以确保意思确凿。 两个阵营的分歧主要在于:发达国家认为2020年后的协议,不应当再采用传统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二分法,而应根据各国能力做更细致区分;在气候变化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和透明度这“六要素”中,着重谈判气候变化减缓,而弱化其他诸要素,以减少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仍应坚守共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且六要素缺一不可。 当晚10点半,联合主席推出一份同样长达七页的文本,作为接下来谈判的基础,此时距会议闭幕只剩不到一天。 矛盾在德班平台闭幕式上爆发,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份文本不满意。欧盟和瑞士、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称,虽然立场在该草案中没有充分体现,但同意通过该协议草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拒绝接受该草案,除非修改。 苏丹、马来西亚、图瓦卢在分别代表非洲集团、立场相近(Like-Minded)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发言时,言辞激烈地指出,这份草案没有反映其呼声,拒绝通过。 苏丹认为,该草案文本没有体现共区原则,而且内容失衡,在INDC中,强调减缓,而适应、资金、技术等要素被削弱,苏丹代表发言说,“如果发达国家不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明确路线图,非洲很难提供关于INDC减缓的内容。” 图瓦卢代表最不发达国家发言时称,“损失与损害(LossandDamage)”字眼在草案文本中消失,“我们很失望,最弱势的国家需要解决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这道出了许多贫穷发展中国家的心声。 中国代表发言时,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对之前意见总结道:“(从)前面23个发言(看),很遗憾,各方立场严重对立,出现截然不同的两派意见。” 美国气候专员托德?斯特恩(ToddStern)找到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认为可以将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对共区原则的表述原文加到协议中。斯特恩认为,这是很好的表述,而且可以体现中美贡献。 如中美两国所愿,声明中关于共区原则的表述,其原文被完整写入利马协议草案。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斯特恩称自己与解振华提出的这种表述,推动谈判达成共识,证明中美经验在利马会议上同样有用。 巴黎悬念 在通往巴黎的道路上,利马会议仅为其铺上一层基石。谈判中热议的许多问题,留待明年解决。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虽然在最后的决定中被体现,但是如何具体将“区别”体现在后2020年的气候治理机制中仍然将是一场“战争”。 尽管绿色气候资金在会议期间得到承诺将超过100亿美元,但在2020年前发达国家的注资路线图并未被商定,这主要源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反对。 xx年一季度,部分国家将提出本国INDC。中国将在前半年宣布自己的INDC目标。究竟有多少国家能提出目标,如何评审,各国目标汇总之后是否能满足本世纪末全球温升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以及如何在INDC中体现共区原则,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明年谈判看点。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说,明年一季度,可能很多国家无法提出自己的INDC,“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专家方面的支持,这个需要几年时间,而不是三个月。”高风估计,“明年一季度能有五六十个国家提出INDC,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xx年已过。各国会在xx年提出怎样的INDC,这是目前最让人牵挂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巴黎会议的成败。而且,现在距巴黎会议已不到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