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doc_第1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doc_第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doc_第3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doc_第4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第二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三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第四篇: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第五篇: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更多相关范文 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主讲魏万兴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陶潜所述之志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辞官司的原因,体味作者鄙弃官司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1、教导学生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质疑法3、探究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712班)、课件(712班),录音机、磁带(16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放录神雕侠侣中的插曲归去来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 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 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 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得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 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 啊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 啊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 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 二、简介作者及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 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死后友朋私谥为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 少田园产业。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 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 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 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 渊明集。 余家贫,耕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 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县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 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司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 巳岁十一月也。 三、从作序中得出辞官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四、解题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 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 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 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 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字读音 wyngziminxiyzhogo 芜飏载眄岫翳棹皋 六、学生高声有感情朗读全文两遍 七、根据课下注释自译,做到不看注释而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译课文 1、一词多义:引壶觞以自酌(端起)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引策 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策扶老以游憩(扶着)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和悦、愉快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喜乐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名句名段: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自责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写辞官归田的决心 自恕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二、第二段、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归途 抵家 归家室内 园中 田园生活 心志 交往 出游出游 所见 三、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乐天安命 四、讨论 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消极。其实看一个人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他弃官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表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追求本性、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田生活的日子是多么充实、惬意,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有诗意。可以说他辞官是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五、总结 本文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与鄙视,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先赞美了自然景物和劳动 生活,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六、补充(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1、萧统: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 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敦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 2、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mn(此字打不出,单人旁加“黾”字)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东坡诗话录) 3、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4、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白石道人诗说) 5、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七、课外扩展: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板书设计】 抒情辞官归田 自责自悔 归途 抵家 室内 归去来兮辞田园生活园中自安自乐 心志 交往 出游 所见 抒发感情乐安天命乐天安命 4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解决办法 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把握题的意思。 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 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理清辞的行文脉落。 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参考答案 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参考答案 “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 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章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 用法。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2)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意) 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 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事 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 从人事(指治人之事) 故 故伎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奔 载欣载奔(跑去) 情在骏奔(奔丧)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总结、扩展 本课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文笔清新流畅,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可爱。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起,一直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 另外,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归”“悲”“追”“非”等押一个韵,“奔”“门”“存”等押一个韵等),多用对偶(如“悟已往之不谏”和“知来者之可追”对偶,“舟遥遥以轻飚”和“风飘飘而吹衣”对偶等)。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还有,词句精炼,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 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扩展 下边是本文的序,请为其断句并译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参考答案 序断句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的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自选一本书写“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 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之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之子于归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词与补语间,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怅恨久之无实义 以 词性例句释义 介词既自以心为形役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 王语暴以好乐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带着 连词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为 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而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连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行 例句出处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行为,品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将要 琵琶行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hng)行列 引 例句出处释义 引而不发成语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游黄山记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嗣同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诗题乐府诗体名 3乘 例句出处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驾、乘车 乘虚而入成语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涉江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sh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shng)数词,四 4策 例句出处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归去来兮辞拄着 退而论书策权书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耕植不足以自给诸亿以惠爱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足以为酒 a相同不同b不同不同 c相同相同d不同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用来把因用来) 3.d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滕王阁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