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缺陷与超越 概览当代国内外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都表现为在不同程度上以多样的方式自 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德育的正常发育,而失败的教训则与此相反。本文拟从“留心别人、看看自己、完善自我” 的思路,摭谈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超越与缺陷,意在审度我国德育构建的现代化走势。 一、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几个显著特征 1.全球化(一体化、趋同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 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 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 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 易、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 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 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 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时2 / 6 下出现的东西方 文化的大联手、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表明世界文化正在呈现一种 “综合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以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 乃至种族上的特色。例如,土耳其尽管正积极要求加入欧共体,但其大学里的年轻妇女依然虔诚地头戴面纱; 新加坡在对其国民进行了 20 年的英语教育之后,又掀起了讲华语的热潮,借以维护传统伦理。也就是说,我们 在生活方式等方面越趋同一,我们就越执着地追求在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价值观;外部世界愈趋 相似,我们就越加珍视衍生于内部的 传统事物,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德育目标和内容既有放眼全球的意识,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一方面,吸纳时代精神,注视全球共同拥 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各国公认的12 个核心价值观和 5 个工具价值观 1。 1993 年联 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在讨论分析 21 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的问 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 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 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便是 21 世纪人3 / 6 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另一方面,正 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加以消化吸收。各国德育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的交织中接受现代 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谋求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道德的有机结合。在这一点上,日本可说是典范。尽管时代 变迁、经济发展,但其国民素质有两点依然不变:一是科学精神,一是忠君服从和整体主义。 各国德育的基础,均在于全方位、彻底地吃透并弘扬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把学校德育根植于深 厚 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各国德育的实践经验证明,越强调德育要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越突出的国 家,德育就越有成效。如日本的如下经验值得借鉴: a.发扬民族精神,抵制盲目西化,突出集团意识和家庭意 识; b.对东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进行现代的阐释和创造,贯彻理想的日本人典型 2思想,并做到家喻户 晓; c.利用宗教力量,使国民亲身领会神佛的崇高和慎独的精神; d.注意青年生活磨炼和修养,设立许多类似 富士伦理学苑和修研所这样的进行专门道德训练的基地。 2.各国德育的运作,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处 理“实然价值”与“应然价值”的关系上,遵从“跳 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 六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理论界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几个动向:人力资本理论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发展;维 持4 / 6 性学习向预期性学习转变;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伴随着“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等口 号把世界教育改革引向深入。各国教育日益趋向伦理化、人性化,其中德育更是促进人性完善的核心部分。法 国把人权与义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课的支点;昔日发动二战的德国,把人性和人的尊严作为德育追求的首要目 标;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把“仁爱”当作普遍的终极价值,而弗洛姆则一直为建立全球人道主义伦理学而殚 精竭虑;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也总是不满意第五阶段的回答,提出第六阶段的价值定向并作为普遍的公正原则 。值得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无论多么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类共同价值观,但最后仍强调德育必须落在培养忠于本 国的“好公民”的基点上。在这方面,柯尔伯格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他看来,品德的最高目标是培养超习俗的 第六阶段的人,但最后他还是力主培养遵守社会纪律法规、忠于祖国的好公民。由此可见,各国德育从目标的 界定到内容的选择,一般 都站在适当的高度并为未来着想,而实际施行时却运用“小步子”原则,既没有为了 追求德育理论的纯结与永恒而任意拔高对现时的希冀与要求,也没有只顾眼前而损伤或冲淡未来的长远与崇高 。在“现实”与“应该”的关系上,各国德育显然恪守着“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 3.当代国外德育理论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试图将5 / 6 学校德育的重点从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 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和探究能力上。 这种倾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与普鲁泰哥拉关于“道德知识是可教的吗”这场辩论。苏氏在辩论开始时坚持 “道德知识不 可教”的论点,随着辩论的深入,引发问题的增多,苏氏发现自己原先的论点不对头,于是转向 “道德知识是可教的”观点上来。这就是著名的“善者即智者”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 1928 年至 1930 年耶鲁 大学哈兹霍恩等有关“诚实和欺骗问题”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与瓦金斯、麦考莱相反的结论:儿童的品德发 展是由道德经验情境决定的;学校德育对品德发展没有影响。这个研究对后来几十年都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要取消学校德育,而是证明那种一味在课堂上讲解道德知识、背记道德信条的品德教育是不会成 功的。 这就引 起了有关“道德教育如何进行”这一问题的思考。特别是 20 世纪后半叶,价值多元化、价值相对论 异常明显,更加引起了人们对道德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和相对性的广泛关注,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主张: 道德就其本质来说是个体问题,道德发展是个体理智地思考和选择的一部分,真正的道德成长发生在个体内 部;作为培养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品格的学校,其任务不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策略强迫学生服从于一个外在的 目的,道德教育的任务6 / 6 不是具体规范的传授,而是道德推理能力和推理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如麦克菲尔主张“ 多关心、少评价”,约翰威尔逊 主张借助“道德构件”来培养个体能够自行应付和解决道德困境的能力;而 价值澄清学派则认为,“如何获得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为重要。德育理论的这种倾向,给不少国家 的德育实践带来深刻影响,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到底是“塞”进去还是“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日报课件
- 推断题-2023年中考化学解题模板
- 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考核试题及答案
- 重大危险知识培训课件
- 重大危险源相关知识培训
- 老年人急诊安全救护课件
- 实验猜想与方案设计(附讲解)-中考化学实验探究新视角
- 完成句子-九年级英语上册期末冲刺专练(人教新目标)
- 数与式一(有理数、实数和代数式60题)-2021-2025年中考数学复习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 声音的特性(双基过关考点突破)-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人教版)
- 技术方案评审表-技术选型决策
- 水厂化验室知识培训课件
- 实验学校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督脉刮痧配合刺血治疗急性乳腺炎
- 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
- 2025年初级(五级)健康照护师(五级)《理论知识》试卷真题(后附答案和解析)
- 避孕药具宣传培训课件
- 大盘鸡的介绍
- 锂电行业仓储管理办法
- 《老年康体指导》课件-项目一 运动健身活动健康评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