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十三岁的际遇_第1页
8.十三岁的际遇_第2页
8.十三岁的际遇_第3页
8.十三岁的际遇_第4页
8.十三岁的际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8.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 自己的语汇。 学习难点: 1、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2 / 12 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 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90 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 “ 小书呆子 ” ,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 “ 世界儿童诗歌比赛 ” 的国内奖。 1985 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 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26 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良好习惯从今做起 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 际遇 ” 即 “ 遭遇 ” 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 十三岁的际遇 ” 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 北大 ” 破格录取一事。这是3 / 12 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 北大 ” 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蓦然()积攒() 絮语()安恬()樯橹() 惆 怅()徜徉() 摒弃()迸溅()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骤然()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 “ 我与北大的故事 ” 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 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 7 岁初知北大到 16 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4 / 12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第一部分:写 “ 我 ” 与 “ 北大 ” 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 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 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 “ 不新鲜 ” 了。 13 岁:到北大读书。 16 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 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 “ 我 ” 与 “ 北大 ” 的“ 尘缘 ” ,引出对 13 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 “ 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 ,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 13 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 “ 一脑子浪漫念头 ” , “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 “ 心情不胜凉意 ”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 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5 / 12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 “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 ,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 1、第二部分:写 “ 我 ” 在 “ 北大 ” 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6 9):写北大图书馆给 “ 我 ” 的影响。 第二层( 10 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 12):总结来到 北大两年来的感受 难以用“ 得失 ” 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 “ 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 ,作者 “ 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 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 “ 沉静、愉悦、安详 ” ,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6 / 12 北大为她 “ 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实。 3、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情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 “ 苍白无力 ” ,心中感到 “ 近乎 绝望 ” 开始 “ 进行探寻 ” ,逐渐变得 “ 沉静、愉悦、安详 ” “ 真理之光 ” 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 四个 “ 开始 ” ,三个 “ 渴望 ”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肖像 “ 专注而入迷 ” “ 高声争论 ” “ 绅士风度 ” 7 / 12 “ 谈笑风生 ” “ 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 “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 品质 “ 敏感 ”“ 纯洁 ”“ 犀利 ”“ 机智 ”“ 生机勃勃 ” “ 和蔼可亲 ”“ 平易近人 ”“ 严谨治学 ”“ 诚恳做人 ”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 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 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 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 90 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 “ 我是不系之舟 ” ,这个 “ 不系之舟 ” 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 “ 不系之舟 ” ? 8 / 12 明确: 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 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 “ 我 ”的一部分,一部分的 “ 我 ” 。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 “ 十三岁的际遇 ” 使作者有缘 “ 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 ” ,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 的誓言相呼应。 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 原文: “ 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 “ 我 ” 的天真活泼描写得9 / 12 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 、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就不再是 _不再是 _而是 _ 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_,渴望 _,渴望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我 ” 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 “ 湖光塔影 ” 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 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10 / 12 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 我 ” 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 “ 湖光塔影 ” 的胸前的眷眷深情 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 “ 我 ” 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合作探究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 “ 十三岁的际遇 ” ,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 “ 我爱北大 ”“ 我的学校 ” 或者 “ 北大生活的回忆 ” 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 “ 形散神聚 ” ,本文的 “ 形 ” 和 “ 神 ”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 “ 渴望生活,渴望创造 ” 的激情? 明确: 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 “ 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 ” , “ 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 , “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 , “ 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 ,和我 “ 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 ,简而言之,“ 我 ” 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 “ 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11 / 12 遇 ” 。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 “ 我 ” 与 “ 她 ” 两年前的 “ 我 ” ,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 你 ” ,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 “ 形 ” : “ 我 ” 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 神 ” :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 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 “ 北大精神 ” 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 “ 渴望生活、渴望创造 ” 的激情。 深度启发激励向上 作者 “ 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 ” ,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