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情境创设:让“元素”融入_第1页
思品情境创设:让“元素”融入_第2页
思品情境创设:让“元素”融入_第3页
思品情境创设:让“元素”融入_第4页
思品情境创设:让“元素”融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思品情境创设:让“元素”融入 思品情境创设:让元素融入 王荣 (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225500) 摘要:情境是知识的寓所,是学生探究的阶梯。在思品课的情境创设中,可融入思辨、生活、启示、愉悦、感染、鼓动和体验等多种元素,使情境既具有生动的形式,又包含实在的内容,为学生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丰富情感服务。 关键词:情境创设元素 情境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也常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情境虚假,设计不当,远离学生生活;有的情境没有冲突,指向 过于明确,就是为了将学生思维引向一个固有答案;有的情境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有无情境,无关紧要如何让情境成为知识的寓所,成为学生探究的阶梯?这便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巧妙地融入思辨、生活、启示、愉悦、感染、鼓动和体验等多种元素,使情境既具有生动的形式,又包含实在的内容,为学生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丰富情感服务。 一、 融入思辨元素,设疑启思、激发碰撞 情境创设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训练学生思维、为学2 / 5 生探究知识提供辅助。因此,情境要注重思辨性 利用文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知失 衡,产生困惑,激发思维碰撞。 例如,学习苏人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课,为了突破化解爱的尴尬这一难点,可以设计一个富有思辨性的道德两难的情境: 小明放学后骑车回家,走到离家不远处,看见一个老太太瘫坐在路边,不断呻吟。小明停下车,发现老太太跌伤了。于是,小明 ( 1) 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 2) 在现实中,许多帮助是没有回报的,有的甚至被人误解,那么,这样的帮助还有意义吗? 学生在这种思辨的情境中,针对现实问题,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和思维碰撞。在情境 中感悟、思考、判断、选择,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形成这样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出现误解是难免的,但这绝不是社会的主流,崇尚美德的社会主流没有变;虽然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不诚信、不道德、被误会的现象,这只能启示我们艺术地表达爱、化解爱的尴尬,不能动摇我们帮助别人的爱心和信念。学生在体验、感悟、反思中生成的道德认识,是教师的说教、灌输所无法实现的。 3 / 5 二、 融入生活元素,迁移经验、化难为易 思品学科的理论往往是抽象而枯燥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确定这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的逻辑起点。如果从抽象到抽象 ,除了理论还是理论,便一点趣味也没有;如果源于可感知的现实,源于学生的生活,那么,思品理论就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师要根据学情,到生活中去寻找、选择元素并加以改造,使生活情境符合学习情境,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呢? 第一,要联系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情境创设的源头活水,要善于在学生鲜活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思品情境的资源。情境中的问题最好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碰到或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入戏,进而切实感悟相应的道理。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论文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的教学理念。 例如,执教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相逢在花季一课,可设计如下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4 / 5 涟漪和明明青梅竹马,进入七年级后又是同班同学。 情境一:我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明明是班长,由于工作 关系,我们会经常接触,可是一看到他我就会脸红,同学们也会指指点点的,我该怎么办呢? 情境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QQ 留言板上明明的头像闪动了,他竟然单独约我去人民公园游玩,我该如何是好呢? 情境三:今天,我收到了明明的小纸条:涟漪,我喜欢你,我们交往吧!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该如何处理呢?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撷取生活中的素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以涟漪和明明这两位青梅竹马的好朋友进入七年级后的交往故事为主线,借助主人公故事的发展,采取层 层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故事的发展体验感悟、讨论反思、选择判断、自主构建相关知识。 三、 融入启示元素,鼓励探究、引导方向 有些文本知识有点玄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情境教育正是利用暗示诱导,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的心理共鸣,迅速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其实质正是用无意识引导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二者交织起来和谐进行。教师在情境创设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5 / 5 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有大致的方向,能借梯上屋、登阶入室,而不至于思而无果、屡 屡受挫。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怎样讲清什么是潜能以及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两个问题呢?笔者设计并用好以下两个情境,问题迎刃而解。 情境一:研究发现, 20 世纪的科学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