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doc_第1页
新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doc_第2页
新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doc_第3页
新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doc_第4页
新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密切方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 使学生在观查、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2、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安排: 8课时。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准备:天平、砝码。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1)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50+50=100 502=100 )(2)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吗?根据学生举例写下23个。 (3)你感觉什么样的式子是等式呢? 用等于号连接的数学表达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左边算起来来等于右边的;二、感知不等式,教学方程的意义。1、出示实物天平: (1)左边放 克,右边放 克 ,可以用什么式子来表示?板书: (2)现在老师要在左边再放一个物体,左边的质量怎样来表示呢? ( +x )(3)这时候,你觉得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你能把这些可能写下来吗?交流并板书 +x (4)这些式子与等式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字母,有的不是等式。用大于号或者小于号连接,我们把这些叫不等式。)。2、例二的内容 (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例二的内容。集体交流汇报。板书 x+5100 x+50=150 x+50 +x y-28=35 x+14 m+n=100(2)在判断之后,你对等式和方程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可能有:未知数可以用x、y等多个字母表示; 一个等式中可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如果学生说不到或者不明白就出现以下的比较辨析。)(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 讨论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4)刚才我们是用语言描述的方式表示出了方程和等式的关系,你还有什么更清楚简明的办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5)你能自己创造一到两个和现实生活有联系的方程的例子吗?能够将自己创造出来的方程与邻座的同学分享讨论,集体分享。(不会,老师先举个例子。)(6)引导质疑 你还有什么疑问?四、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1)看图列方程(2)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3)列式:妈妈买米用了50元,买油用了15元,妈妈一共用了多少钱?(说明: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列方程的。)五、总结提升,介绍方程的数学史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X50=100 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 (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 现在的天平使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 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出示第2组天平图。 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板书:x50x205020 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4)出示第3、4组天平图。 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 小组中互相说,汇报交流。 你能用等式表示第3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50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第3组天平图,你有什么发现?能用等式表示变化前后的关系吗? X2070x20207020 (5)归纳等式性质。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了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先在小组中说一说。 归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书)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x2525”化简后会得到什么?“x1818”呢? 2、教学例4。 (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2)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X1050) 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之前,要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了。 X1050 解:X10105010 根据等式性质 X40 化简等式 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相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3)小结。 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大家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要检验) (4)完成试一试。 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X3080 解: x30308030 X110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尝试解答,集体核对。 说说你的想法。 每题中,应该怎样做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如果检验每题汇总x的值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 独立完成填写。 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 2、独立完成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3、完成练习一第6题。 在小组中说说想法。 左边图,1个梨和几个桃同样重?为什么? 右边图,几个橘子和一个苹果同样重?为什么? 左边图都去掉一个梨,右边图都去掉3个橘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 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 根据等式性质 X40 化简式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六页练习一的第7-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第1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三、课堂作业第6页的第10、11题。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 520X=710 解: X=710-520 X=190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5、例6,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教学后记: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5-7题。教学重点及难点: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例7图。教学过程:一、教学例71、直接出题2、问: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引导学生设数)4、尝试练习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8、小结:设数-找等量干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9、试一试、指名读题、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集体核对。10、练一练、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4题、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2、练习二第5题、指名读题,明确题意。、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集体核对3、练习二第6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全班交流。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题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解:设小军跳X米。 X-1.39=0.06 X =0.06+1.39 X =1.45教学后记:第六课时: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第8-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二、练习二第8题1、指名读题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三、练习二第9题1、指名读题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5、集体核对。四、练习二第10题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道题目的数量。2、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3、集体核对4、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你这样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五、练习二第11题1、列出数量关系2、列方程解答3、你还能列方程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2题板书设计: 练习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后记: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及“练习与运用”的1-4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全班交流。二、练习与应用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帮有错的学生订正。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全班交流:(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三、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板书设计: 整理复习4X=10 1.6X=5.6 X7=17 X110=250 教学后记:第八课时: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运用”5-7题,“探索与实践”的8、9题及“评价与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教学过程:一、探索与实践出示第8题题目。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1)abc的和等于3b。(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第9题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二、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三、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 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位置的抽象过程。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不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3、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突出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精心选择问题,特别是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能力,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知。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三的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难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况中物件的位置。教学准备:例图。教学过程:(1)谈话:数对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竞技体育中也经常用到数对的知识。(课件出示国际象棋比赛的画面) (2)介绍国际象棋(课件依次出示)。 国际象棋的棋盘。 国际象棋表示棋盘方格所在列数和行数的方法。 国际象棋棋盘上通常用小写字母ah分别表示棋盘方格所在的列数,用数字18分别表示棋盘方格所在的行数。 国际象棋的棋子。 (3)交流理解国际象棋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 (出示练习三第8题图)现在棋盘上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为g2,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白王的位置吗?这个g2表示什么意思呢? 棋盘上的黑王、黑车、白兵各在什么位置?先说一说,再记录下来。 如果黑马的位置用d5表示,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如果白马的位置用f7表示,你又知道它在哪里吗? 4用数对表示礼堂中的座位 (1)(课件出示练习三第5题图)找一找在这张位置图上一年级一班的位置在哪里?六年级五班的位置在哪里? (2)如果有一个班级所处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你能确定是哪个班级吗?可能是哪些班级呢?为什么? (3)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班级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2,3),现在你知道是哪个班级了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形式活泼有趣,富有开放性和人文性,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对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的应用价值。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更有效地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新知识。 四、拓宽视野,全课总结 板书: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的第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和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2、让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教学准备:公园平面图。教学过程:一、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位置1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点(1)下面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 全班交流。 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 ,6),可能是哪里?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图上(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小强家的位置在(3,8),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9,4),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二、巩固新知1、第16页的练一练1、2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这样做的想法说说数对所表示的含义做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什么?三、拓展知识阅读你知道吗?1介绍 (1)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 (2)部分城市的地理位置,如:北京在北纬3957,东经11628;无锡在北纬3135,东经12039。 (3)经度和纬度在航海、航天、气象、军事等方面的运用。(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2全课总结 (1)讲述:用经度和纬度确定位置和我们用数对确定位置的道理是一样的。 (2)课外作业:数对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设计意图:结合数对介绍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数对知识的广泛应用。布置的作业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以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链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思考引向深处。 练习三第4题你是怎样表示的?说说你画图的路线练习三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说说你的是怎样做的?五、全课总结: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练习三的5-8题。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念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出示一平面图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2、图中的(11,4)表示的位置中( )3、( )和( )在同一行上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二、综合练习:1、练习三第5题这里的行和列表示什么?(X,5)这个数对,说说X表示的是列还是行?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这里的X、Y可能分别表示哪些数?为什么?2、练习三第6题小组设计交流展示作品你觉得你的设计如何?优点是什么?3、练习三第7题独立完成1、2平移前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第一个数怎么变化的?旋转后的数对是怎能样的?顺次连接得到民什么图形?4、练习三第8题 游戏:下棋三、阅读你知道吗四、全课总结: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数对?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内容:认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目标:1、 使学生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措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教学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公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1-4题。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思维能力目标: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建立几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教学方法:引探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教师谈话:从四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尝试思考: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4的倍数:4、8、12、16、20、24、286的倍数:6、12、18、24、304和6的公倍数:12、24其中最小的一个:12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72页例1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教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但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能否像求最大公约数一样,也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呢?我们来试一试。(多媒体课件出示尝试题)尝试题:求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尝试提示:(1)认真阅读课本第73页例2,边读边思,做标注,找疑点,并尝试解疑;(2)如果你觉得懂了,请你直接在本子上尝试练习,并想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你在尝试中遇到困难,请再自学教材,不断尝试。虽然学生知道了求最大公约数的算理、算法,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可类推出“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算法,但学生个体的类推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的,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我设计了以上“尝试题”,为之提供主动构建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三)点拨精讲,验证交流:教师谈话:你的做法,想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理一理例2的思路,到时你就可以自己作出判断。学生经过自学尝试,有的学会了算法,但讲不清算理;有的在算理算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均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为此,教师应抓住时机,对例2进行精讲。1.找联系,理算理:(1)找出18和3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8的倍数有:18、36、54、72、90、108、126、144、162、18030的倍数有: 30、 60、 90、 120、 150、 180公倍数有: 90(最小) 180(2)把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18= 2 3 330= 2 3 5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2、3独有质因数:3(18的)、5(30的)(3)观察: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与它们的质因数间有什么联系?得出:2335=90即:18和30的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它们最小公倍数。(4)概括: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2.教方法,促概括:(1)用合并式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2 18 30 用公有质因数2除;3 9 15 用公有质因数3除;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2)概括: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内容。)3.理思路,求“内化”:(1)让学生再读课本,领悟求法,掌握求法;(2)请学生质疑问难,相互订正尝试题。例如: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四)练习应用,总结梳理: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受到锻炼,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填空:A=235 B=357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为:( )A=225 B=( )5( )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为:2257=140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4的倍数:4、8、12、16、20、24、286的倍数:6、12、18、24、304和6的公倍数:12、24其中最小的一个:12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5-8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便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题目:求12和16的最大公约数。学生解答并口述解答过程,并说一说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二、新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倍数。1教学例1。出示画好数轴的小黑板,说:请同学们在这条直线上顺次找一找4的倍数有哪些?指名回答,并在数轴上描出4的倍数。请同学们在这条直线上再顺次找一找6的倍数有哪些?方法同上。问: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出4的倍数有哪些?6的倍数有哪些?它们有没有公有的倍数?公有的倍数有哪些?边问边板书:4 的倍数有:4、8、12、16、20、24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指出:我们把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说说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出示P71页集合图,说明4和6的公倍数也可以这样来表示。并问: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4、8、 12 64 的倍数 16、20 24 18、 6 的倍数 4 和6的公倍数2练习:阅读课本,并说明什么叫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课本P72页的“做一做”(注:这里不需要加省略号,为什么?)3教学例2。指出:通常我们可以像求最大公约数那样,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示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用彩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分别得到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塔形。再分别写出分解质因数的竖式和横式。(见72页)引导学生找出18和30的质因数与它们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 另取彩条,再搭一个18分解质因数的塔形,然后再另取彩条2(3或5)分别与18的塔形搭一搭,得到18的倍数36(54或90),说明18的倍数一定含有18所有的质因数。(注意塔形比较)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