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_第1页
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_第2页
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_第3页
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_第4页
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 【内容提要】简要概括了目前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引起我国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我国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与整个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的改善是分不开的。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英文摘要】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大众体育 (sport for all),也称为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是构成整个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大众体育,自 1995 年以后 的几年时间,其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令人惊叹。究其原因,这与整个国际环境,以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正如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的一句话:“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就着重对这些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 1 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概况 我国的大众体育自 1995 年 6 月 20 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标志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调查资料统计,现今我国有 3 亿多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全国总2 / 7 人数的 30%以上。 10 亿人次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民的体质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 35 岁上升至 69 岁,中华民族以健康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 目前,大众体育已广泛深入到我国社会各阶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全国职工总人数的 40%,数以千万的城市居民长期参加社区体育锻炼,有 60%的城市街道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而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的建立,使得城市大众体育的开展进一步规范化。争创体育先进县的活动也有效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也得到了积极的扶持,其内容形式已挖掘整理 出 1000 多项。大众体育在我国已经全面发展起来。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自 1984年以来,全国用于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以每年 %的速度递增,场地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有 55 万个体育场馆,是解放前的倍。平均 2217 人拥有一个体育场, 1580 人拥有一个体育馆。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已从 1949 年的 2增至2。 当然,就我国大众体育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仍然没有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其发展程度和物质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大众体育今后仍将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考验, 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3 / 7 2 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因素 国际环境因素 首先,国际上有关大众体育发展的理念和历程是开展我国大众体育的背景,它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范本。 最先提出大众体育理念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但在 1919 年 1 月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All Sports for All)的口号。顾拜旦提出的口号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 1946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而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与政治 信仰、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庄严承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推动人类身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全面的健康”。至此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成为国际大众健康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国际健康,是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作出的明智的选择,它也进一步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极其伟大的变革,它在短短的 100多年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局面,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0 世纪初,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重视对本国 大众体育的开展,并加大了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力度。各国政府采取各4 / 7 种措施努力拓展体育活动设施,尤其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例如, 1935 1941 年,美国经济在处于西方经济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却在这一期间投资 15 亿美元用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除旨在满足国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外,同时也是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投资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大众体育的重要性,各国政府把大众体育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 20 世纪中叶,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新技术直接导致高技术产品进入消费家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发生改变。人们从繁忙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余暇时间多了,消费意识得到极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作为休闲娱乐的大众体育蓬勃兴起。 政治因素 政治是开展大众体育的社会保证。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赖以指导和组织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的枢纽,对人类社 会及其社会现象,包括体育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5 / 7 我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而党和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人民的体育活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同志在 70 年代也曾说过“中国的体育就是群众体育”。 1995 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颁布两个月后,紧接着全国人大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它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这为推进全民健身和维护人们参与体育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保证。 8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全方位的深入,社会组织系统开始转型,使以行政隶属为主的纵向系统社会向以中介联盟为主的横向结构社会转型。这使得基层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也使区域性组织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管理体制也在转型,以政府包办为主的管理方式向民间主办的形式转化。这样使得权利下放到地区,从而推动了社区组织的产生。现今,大量的城市职工进入社区,企事业的单位功能减弱,社区服务功能也随之加强。 1986 年,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工作正式启动。 1987 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社区工作会议把社区服务推向了整个社 会。社区服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以丰富人们余暇生活为目的的社区体育的产生。社区体育的产生,标志着大众体育翻开了新的篇章。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大众体育已初具规模。而我国6 / 7 政府也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体育的推广。在 1997 年 11 月底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伍绍祖同志提出,到 2016 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国际体坛竞争能力,全面推进体育进步,为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个 目标提出了两个新思想,一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二是“逐步实现体育 现代化”。这两个新思想的出台,奠定了大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加大了政府对大众体育的扶持力度,必将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经济因素 经济是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包括大众体育)的出现,都要在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作为精神文化的大众体育,它的发展是以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一直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