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孔孟论学习是古代圣人孔子、孟子论渎书学习的“正道”,他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思想和教学思想。孔子的语录内涵深厚,文字简洁,属语录体,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有格言的色彩。而孟子的语录相比较而言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这些语录式的经典格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至今还是我们的座右铭。聆听这些先哲的教诲,总结他们的读书之道,想想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再谈谈自己的体验、感触,一定获益良多。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有关文化常识,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比较、体会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进而了解孔孟关于渎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了解孔孟关于读书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教学难点】1理解孔盂关于学习的思想。2比较、体会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孔孟论学习(第1课时)【教学建议】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这么多年来你一定读了不少书,也一定有了很多读书的心得,哪位同学起来谈一下。由学生谈读书导入,切合课文内容。归结为同学们都很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不过我建议大家还是应该多注意向名家、大家学习,他们的读书心得会给我们更好地指导与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占代最为著名的两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读书学习体会,相信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2走近孔子。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自由交流对孔子的认识与评价。(要简洁、精练)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补充、总结:在中国5 000年的历史中,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孔子论学习的经典名句,感受这位圣人博大的思想。3朗读经典。首先放录音或教师朗读课文19则关于孔子论学习部分,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也可以点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及停顿有误的地方。达到学生正确流利读通这一部分。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意,并为下面的译读与背诵打好基础。4译读经典。这一环节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的大意。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划出注明。把自己的疑难问题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整理出仍然无法解决的疑难点。由各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点名译读课文,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疏通文意是为了下一步的解析与背诵。5解析经典。教师引导学生对孔子的这些关于学习的语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则谈一谈感受或启发。可以让学生先自由交流,然后教师提问。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格言进一步解析交流。在学生能明确它们的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孔子说了学习的以下方面:学习方法(第1、2、8、9则);学习态度(第3、4则);学习的原则(第5、7则);学习的意义(第6则)。6背诵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背诵,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背诵这一部分。背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多的积累。或者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指导背诵,背诵时可化整为零,一则一则地背诵。有时间也可以开展诵读竞赛:分组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最先背诵下来。孔孟论学习(第2课时)【教学建议】1复习导入。由课文背诵梳理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进而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孟子有关学习的观点。2走近孟子。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孟子及孟子的资料,自由交流对孟子的认识与评价。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既督促了学生的预习,也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补充、总结: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下面再让我们一起吟诵孟子论学习的经典名句,感受这位圣人博大的思想。与第一课时一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有所了解,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3朗读经典。首先放录音或教师朗读课文1013则关于孟子论学习部分,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也可以点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及停顿有误的地方。达到学生正确流利读通这一部分。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意,并为下面的译读与背诵打好基础。4译读经典。可以仿照第一课时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的大意。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划出注明。把自己的疑难问题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整理出仍然无法解决的疑难点。由各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点名译读课文,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疏通文意是为了下一步的解析与背诵。5解析经典。对于孟子的这些关于学习的言论,稍有难度,教师要指导到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来谈理解,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可学以致用,来指导目己的学习。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交流,然后教师提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明确:第l0则讲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第11则讲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我们应该专心致志地学习,否则其结果不言而喻;第13则讲我们不能迷信书本知识。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更要根据生活实际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四则论学,告诉我们在学习上应该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而且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同时要有怀疑的精神。这些对于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大家应该细心体会。6背诵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背诵,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背诵这一部分。背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多的积累。或者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指导背诵,背诵时可化整为零,一则一则地背诵。有时间也可以开展诵读竞赛:分组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最先背诵下来。孔孟论学习(第3课时)【教学建议】这一节是讨论巩固课。1比较研讨:孔孟的论证方式和特点有何区别?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作好引导和归纳:孔子论学,其议论方式有事理论证,如第1、2、3、4、6则;也有直截了当提出观点,如第5、10则。议论特点是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孟子论学,其论证方式有事理论证,如第10则;实事论证,如第11、12、13则。议论特点是长于类比,多层次推进,逻辑性强,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论据,形象性强。也可适当补充些议论问的论证方法,帮学生积累。2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孔孟的哪些警句? (比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孔孟言论的特点,拓展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如:(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也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孔子、孟子及论语孟子的故事和资料,读一读,讲一讲。3教师指导学生把前两课时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总结:如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孔孟论述的哪几方面读书之道;有关的成语等。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内容嬉笑怒骂,大话俗话,全然不像读书人的口气,但确确实实是一位著名学者关于读书的真实心得,写了天下读书人共同头痛的老大难问题。以那样的语言、那样的方式谈读书这样的高雅话题,文章较好地体现了柏杨散文的特点:以佯妄语,将愤激化为幽默。阅读柏杨的杂文,我们往往可以从中看到隐约的刀光剑影,听到或抑或扬的斥责低号。而同时,我们又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战斗的气氛,大都是披着一件嬉笑佯狂的外衣。那种机智的微笑,不时荡漾在字里行间,以致他的杂文乃至其游记散文,都弥漫着一层层或浓或淡的幽默味道。学习本文,应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其次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目标】1了解柏杨作品的艺术特色。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4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与借书修养。【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自我调侃的写作手法。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第1课时)【教学建议】1导入新课。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谈起,便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及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谈自己你心爱的书被借走一去不还,或者你想从朋友那里借书但朋友却不肯借,自己当时的感受或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引出很多爱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连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都发出了“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诅咒”,柏杨先生对这一问题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柏杨的这篇文章。2简介作者,处理字词。这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督促,又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先让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教师投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教师在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义时,可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的字词。如:(1)生字注音:诅咒 迄今 干没 潸然泪下 歃血;(2)词语解释:物极必反 劳师动众 一笔勾销 潸然泪下摇尾乞怜 对牛弹琴 歃血 手无寸铁3朗读课文,交流朗读体会。教师放录音或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语调变化、语音轻重,从中初步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指导学生根据示范,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以上要求评议。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初步了解语言风趣辛辣,诙谐幽默,带有调侃的意味,而且还有夸张的成分。培养学生语感,为一课时的具体赏析作准备。4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思路。教师可以从议论文的角度指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句子,明确文章的内容、观点。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主要针对什么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哪些现象进行批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主张?学生很快便可以从文中相关段落找到相关句子,理解作者主要针对借书不还的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盲目崇洋用酒柜代替书橱和用书装点门面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在批评中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并进行了无情地嘲讽。作者在文中的主张也就是文章的论点即借书必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4自然段):指出盲目崇洋文化气息淡漠的现象。第二部分(59自然段):批判借书不还的不良社会现象。第三部分(101l自然段):呼吁“借书必还”。5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目的是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应明确以下问题:(1)作者用谴责的态度分析了借书不还的原因:朋右家发现一本好书,不愿归还;有的是绝版珍本,宁愿举家潜逃,也坚决不还;书不还也不会吃官司;认为书主只是摆放着并不读不会发挥书的作用。(2)作者主要分析了书主不愿外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书是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二是因为借与不借都会伤感情;三是因为书外借后大多收不回了。(3)有的书主采取了哪些阻借和乞还的措施及结果:有的书主在书后题字,阻此子孙外借,作者称之为“磨刀阻吓法”,结果是恶客压顶不能阻此书籍外借;有的书主在书上印文,婉转陈词,恳求借者主动归还,结果是都不能。求情的话也不能打动借者不还的铁石心肠。(4)作者要建议成立“借书必还大联盟的目的:一是讽刺和谴责借书不还的社会现象,二是倡导借书必还的主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第2课时)【教学建议】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重点是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再次明确: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诙谐幽默,这也是柏杨作品的主要特色。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欣赏这一点。2美读课文,品析语言。这一环节是对课文语言的品析,重在感受柏杨式的幽默,品析后再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体现出这些特点,做到读与品结合,让学生更深如理解文本。如可以设置如下环节:(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完后进行自己点评、体会。(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点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3)集体交流。示例:“进得客厅,迎面而立的准是一个酒柜。客气一点的,酒柜则放在左右两厢。上面摆着写满了英文的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把人看得如醉如痴。”这里把“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故意谐译,增强了文章的诙谐幽默效果,也引发我们深思:酒柜代替书柜,人们只会越来越庸俗无知。“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通过模仿借书人的语气,既表现借书人强取恶借的无赖,又讽刺有的书主只是用书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虚伪。“一个人省吃俭用,好容易买了几本视同性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实在痛彻心肺。“列强瓜分”一词让读者联想到旧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历史,激发读者的愤慨之情,既表达对借者的强烈谴责,又表达对书主的极大同情。“他阁下从我手中把书夺过去,看了几页爱不忍释,声言要借,我还没有开腔,他已塞到怀里,扬长而去。”通过“夺、塞、扬长而去”几个词表现此人的猖狂,无视主人的存在,写出借书者的霸道。这哪里是借,分明是抢,难怪书主人惧怕别人借书。(4)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柏杨式的幽默的特点: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5)美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细心体会作者心态,然后读出作者的情感。(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中提及的图片:柏杨图像、柏杨简介、作品特色。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作者作品语言特色。2课文中有关对借书不还者的描述和描绘书主的文字片断。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真正领悟文章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理解作者自我调侃的手法。(三)教学资料要求1作者图像2作者简介柏杨(192020xx),初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河南辉县人。1942年考取大1949年去台湾,任职于大中学和自立晚报。1960年在自立晚报撰写倚梦闲话专栏,为写杂文之始。1962年又为公论报撰写西窗随笔专栏。所作杂文主题不离人权与人道,对台湾社会和官场的黑暗面,作猛烈的揭发和攻击。同时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病态部分及其造成的人性弱点,进行了尖锐批评,在冷嘲热讽中蕴藏着“恨铁小成钢”的深厚感情。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在美国各地演讲,次年出版同名杂文集,为1986年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读书杂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读书杂谈是鲁迅先生在广州知用中学的一次演讲,被收录在鲁迅经典杂文选一书中。本文有两个标题:主标题“读书杂谈”中的“杂谈”是“随便谈谈”的意思,文题即“随便谈谈读书”之意,体现了这篇演讲语言上亲切、随和的特点;副标题“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交代了演讲的时间与地点。读书杂谈从文体上说不是那种形象性很强的散文,而是一篇议沦文。在文中鲁迅先生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个方面谈论_r读书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搞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合理地进行嗜好阅读,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生字词。2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3在诵读中感知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感悟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学建议】1导入新课。在检查预习中导入课文的学习。教师请三五个同学说出预习时画出的精要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是精要的理由。其他同学评论这三五个同学的意见,同意或不同意均要说出理由。不必强求统一意见,只要能说出道理且言之有据即可。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供同学们参考。为学习课文作准备。2检测字词。教师在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义时,可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的字词。3整体感知。教师可指导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1)读书杂谈一文中谈了读书的哪些方面(“杂”在哪里?)?引导学生依据每一段的精要语句归纳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主要论述职业读书的特点;论述嗜好读书的特点;论述在职业阅读的基础上,注重嗜好阅渎的拓展。(2)依据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划分层次的方法。(3)读书杂谈一文的文体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自己大胆发现表达,在此基础上介绍演讲词的文体知识:读书杂谈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是议论文的一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内容符合观众认知水平;语言通俗、自然、亲功、口语化。本文就有条理性论述了两种读书方式,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语言亲切、自然、口语化。4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研读是走进课文的关键,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领悟。这一环节可引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文章论述的两种读书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让学生结合文本语句归纳:职业读书强迫性痛苦(比喻论证);嗜好读书自愿趣味性(举例论证)。(2)鲁迅在本文推崇什么读书方法?让学生结合相关段落明确:十分推崇无功利嗜好的读书,既包括自觉做学问的深入研读,也包括自由读。(3)读书杂谈中作者有关读书的观点有哪些?引导学生结合全文明确:十分推崇无功利嗜好的读书,既包括自觉做学问的深入研读,也包括自由读;在现今,求学读书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功课做完后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5比较探究。孔孟论学习中哪些名言可以与之相应?让学生自己回顾并互相交流,相应名言有“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等等。读书的三种姿势 (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读书的三种姿势: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者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一一,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这种姿势地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2感知并理解作者说谈读书的三种象征性造型。3在感悟中体验,理解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说的“站起来”读书的方法。2学习层层深入,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感悟论证方法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教学建议】1导入新课。在检查预习中导入课文的学习。教师请若干同学说出预习时画出的关键语句,并说出其为什么是“关键”的理由。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意或不同意都应说出自己的理由。遇上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应当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语境。教师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供同学们参考。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述或复述三种姿势及特点。明确:第一种是躺着读。没有固定的目的,博览群书。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不能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反复钻研,甚至背诵。缺陷是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思路是被动的。第三种是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站起来。问题要揪住不放当仁不让,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对权威的质疑与批判。3研读课文,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可以围绕“读书的三种姿势中讲了哪几种渎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讲哪一种?作者怎样论证的?”这些问题展开。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在读书方法上加以指导。读书时间结束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点拔:(1)消遣性地躺着读;(2)刻苦钻研坐着读;(3)批判性地站着读。主要是第3种。在学生深入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的“站起来”读书不是一种姿势,而是读书的一种态度。前面说坐着读书时,这种读书方法还不是最好的。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但这样的书是不存在的。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该怎样读呢?要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这就是“站起来”读书。4赏读课文,比较探究。比较必须建立在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出本文的主旨,再和前面的文章进形比较。(1)让学生先谈文章主旨,教师再明确: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着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跟躺相比,坐有一种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是一种自我确证的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这种姿势地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2)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的哪些观点在孔孟论学习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名言?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明确: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一是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二是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三是“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一、二两条都有关;四是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3)读书杂谈与读书的三种姿势同样是谈读书,但在谈论的角度上有何不同?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明确:读书杂谈中鲁迅把读书分为两类:一是职业性的,一是爱好性的。这是从功能方面来分的。而读书的三种姿势从认真程度方面把读书分为三类:一类是消遣性的,一类是系统掌握的,一类是研究分析的。黄生借书说(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黄生”指青年黄允修。“说”足古代的一种文体,叮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求学。【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生字词。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背诵并默写全文。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教学难点】运用对比、议论层层深入,含蓄表达主旨的写法。【教学建议】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多搜集些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导入。如: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2作者作品简介。袁枚是一位较重要的作家,“说”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必须让学生据实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搜集,教师再加以补充。明确: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所写成的文章;“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但都是为说明一个道理。3学生多样化朗读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方法,本环节读的方法丰富多样,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采取教师范读课文:正音、停顿、节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正音、感知文章大意。再挑学生自主争先朗读,师生点评。在点评的基础上,全班再一次齐读。声音洪亮,要求达到准确流畅,节奏和谐,快慢有度。4整体感知课文。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用原文回答:(1)文章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3)富有藏书而不读的有哪三种人?(问题较简单,学生集体回答即可)5译读课文,梳理思路。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层次。(1)结合注释理解文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处理疑难词句。(2)能结合注释准确地说出文意大意,注意以下重点语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然:然而、可是。 无沦: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然:这样。强假:勉强借的。 若业: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 为:被。 俟异日 俟:等到。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家贫难致 致:得到。 故有所览,辄省记 览;阅读。辄:就。省:明了,明白。俸去书来 俸: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3)概括各段大意,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适当点拨:第1段从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和第3自然段的内容。第2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第4自然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6研读课文,问题探究。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后引导学生探讨:(1)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明确;作者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得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2)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明确: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坊。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3)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4)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作者幼时好书,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读书效率很高。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点。7比较探究。本环节旨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写作特色地把握学生能点出其中的几点即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补充。(1)比较袁枚与柏杨关于借书的观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都认为借书必还。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无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未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2)论证借书必还,袁、柏写法各有哪些独特之处?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袁枚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柏杨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3)探究本文在写作上的对比手法。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总结归纳: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蟑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论点。第4自然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思想之美,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本实践专题主要是训练议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