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doc_第1页
浅议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doc_第2页
浅议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doc_第3页
浅议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doc_第4页
浅议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 吕祥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从地方到高校针对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和认真查改。作为高素质代表的高校管理者,正因在此光环掩盖下而忽略了其人文素养提升问题。而作为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高低是关育人质量的优劣,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因此,重视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的提升,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及中华民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管理者;人文素养;途径及意义 :G648文献标志码:A:1000-8772(xx)19-0261-02 高校管理者肩负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育人质量和科研水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管理者也与日俱增,尽管提高管理能力是管理者必修课程,但人文素养提升同样不容忽视。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它包括技能和知识,它是一个人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内在特质的组合。因此,概括而言,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的熏陶下,做人应当具备的品质和态度,如仁通的智慧、悲悯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刚毅的品格等。 二、管理者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乐于读书,勤于思考 高校管理者要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读书学习是最基础的基础。 遍览中国古代的官员,几乎都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在没有考中科举之前,为了考科举要读书;考上科举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还是要读书。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学习,不是去读那些由现代市场和出版媒体业所催生出来的没有营养的印刷品,而是要读那些经过历史筛选过滤而流传下来的人文经典,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1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古典世界首当其冲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温家宝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她集文学、史学、哲学、美学、自然科学之大成,融强国、修身、立德、启智、思辩为一体。她传承数千年,象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又象一个火炬,传承了中华优秀之文化。”(与叶嘉莹书)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汲取人文营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众所周知,毛泽东人文素养很高,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文学和史学的影响。红楼梦他读过不下5遍;一部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他前后读过17遍;二十四史他曾连续24年反复地阅读,并留下了大量的批注和批语。正是这样的传统文化积淀,赋予了他醇厚的人文素养。胡适之,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四岁就开始读古诗,六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九岁读古典小说,十一岁读完资治通鉴,十三岁读完左传。 所以,高校管理者应通过研读我国传统的优秀典籍,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学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增强对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己与他、义与利、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不断增长知识智慧。多读书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将来成就更大的事业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 (二)学以致用,躬践实行 读书学习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基础,它能解决的只是知的问题,你的人文素养是否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最终还得看你的行为和实践。宋代大儒程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2论语本来是好的,是可以提升你让你成为君子的,可是,如果你读了之后没有什么变化,那你跟没读有什么区别呢?曾国藩说:“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3所以说,人文素养最根本地还要看你的行为和实践。即,修己,待人,治事。修己,就是要用人文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待人,就是要用人文的精神来对待别人;而治事则是要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贯注渗透到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 (三)健全机制,引导激励 领导干部要提升人文素养,不但需要主观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需要客观的引导和激励。因此,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干部培训机制,为领导干部提高人文素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等单位为基地进行培训进修,鼓励干部学习文史知识。相关部门可聘请理论水平高、政治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授课,使领导干部系统地掌握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人文科学,增长知识,丰富理论,开阔眼界。在培训教育制度面前,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学习培训质量。在培训学习方式上,可坚持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可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讨论交流以及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好领导干部的学习。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自我加压,自我约束,抓好个人的自觉学习。同时,组织部人事部门应通过竞争机制来选拔文化型、学者型干部,把干部的人文素养作为选拔、任命、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督促领导干部提高人文素养。 三、提升管理者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崇高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习近平说:“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4所谓“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我们为什么爱中国?为什么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因为诗经、离骚的精神和灵魂影响了我们,因为屈原、杜甫他们的诗歌和人格,他们的忠义和对国家民族的那一片深情感染了我们。“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其一)“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其二)当年,曾国藩曾给他的朋友刘蓉写信,说:“国藩既从君子后,与闻末论,而浅鄙之资,兼嗜华藻,笃好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王安石之文章,日夜以诵之不厌也。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其有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其无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辱知最厚,辄一吐不怍之言,非敢执途人而龊龊不休如此也。”5信中,曾国藩自己说得很明白,他说“(我)浅鄙之资”,虽然天资浅鄙,但非常喜欢司马迁、杜甫、王安石这些人的文章和著作,日诵夜读,从不感到厌倦。正是因为受他们的影响,所以他才明白,一个人应该有“行仁义于天下”的大志向。 那么,今天我们国家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正是培养他们的摇篮。高校管理者是不是也要有一种“行仁义于天下”的品质和态度去影响他们、教育他们、服务他们? (二)实现以生为本、建设服务型学府的需要 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对于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等学府,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强调学校在发展中要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为了学生,强调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把学生利益和学校、国家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以生为本真正要落到实处,就要求管理者,根本上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树立以生为本的宗旨意识,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者智慧、综合开展各项工作的需要 高校管理者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技术工作,它涉及到各部门各群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处理好这种复杂的综合性事务,就要求我们管理者看问题时要有一种长远的、全面的、整体的、联系思维,也就是要有一种仁通的智慧。 庄子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逍遥游)就是说,对于一个眼瞎的人,你无法给他讲文章如何漂亮,因为他看不见;对于一个耳聋的人,你无法给他讲钟鼓音乐如何美妙,因为他听不见。你如果看问题总是片面,目光短浅,视野狭隘,看不到联系性与整体性,没有一种全局的、长远的眼光,没有一种仁通的智慧,这不就是智力和思维上的瞎子与聋子吗? 我们现在很多管理者就是这样,抓住了眼前,就忽视长远;为了局部,就忽视整体;为了部门利益,而忽略学校整体利益,以致造成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说到底都是因为还是一个人文素养的问题。 (四)铸造人格魅力、提升领导影响力的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博士说:“真正的领导能力让人钦佩的人格。”6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越强,就越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崇高威望,越能凝聚多方力量,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感召广大群众,紧紧围绕目标开展工作。而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哪里?主要就于他的人文素养。曾国藩的人文素养之高,在当时的晚清可谓首屈一指。有学者甚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早在京师为官时,曾国藩的学问和才艺就已誉满士林,闻名全国,不少人都把他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的这种人文素养,使得他的身上产生出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于是就可以把全国大量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他的身边,从而形成了盛况空前的曾国藩幕府,当时人们就已经赞颂不已。所谓“名臣能吏,半出其门”,全国优秀有能力的官员,有一半都出自曾国藩的门下。薛福成庸庵笔记:“曾氏幕府,集天下俊彦之士达83人。”这些人中,有的身居要津,有的独任封疆。据不完全统计,出身曾国藩幕僚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其中大学士一人,军机大臣一人,大学士入职军机者一人。他们就象曾国藩播下的“种子”,在其身后纷纷开花结果,致使清朝晚期的用人、行政、国防、外交无不打上曾国藩的思想政治烙印,一时形成风气,影响到整个政局。 参考文献: 1郑重.校园多元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xx年,101页. 2朱熹注,欧阳玄主编.四书集注文白对照版.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2年,第63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