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浮萍” 岂止“一道”——谈古诗《池上》“言意共生”教学_第1页
拨开“浮萍” 岂止“一道”——谈古诗《池上》“言意共生”教学_第2页
拨开“浮萍” 岂止“一道”——谈古诗《池上》“言意共生”教学_第3页
拨开“浮萍” 岂止“一道”——谈古诗《池上》“言意共生”教学_第4页
拨开“浮萍” 岂止“一道”——谈古诗《池上》“言意共生”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拨开“浮萍” 岂止“一道” 谈古诗池上“言意共生”教学 拨开“浮萍” 岂止“一道” 谈古诗池上“言意共生”教学 作者 /姜树华 古诗池上(苏教版第八册)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鳌首诗好比一组镜头,从小娃撑船“偷采白莲回”出现于画面,到小艇划过后的“浮萍一道开”,人、事、景相融。全诗如同大白话,画面平整,诗眼明晰,恍惚一读,着实让人感觉“平常诗”一首,但心静而读又极富情趣与韵味,让人忍俊不禁,甚至会哑然失笑。 深意在言浅之处生根。都说白居易的诗浅显易 懂,一览无遗。其实白居易的诗句不是真浅,浅的只是字面意思。诗人白居易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实自然,毫无雕琢修饰的痕迹,这是诗人举重若轻的言语表达。静下心来,投入品味,会让你欲“换”不能:若将“小娃”换成“小孩”,“小艇”换为“小船”,“偷采”换成“采得”还能有这样的情趣吗?“小娃”的亲切感,“小孩”的书面化;“小艇”的2 / 6 轻快感,“小船”的平常化;“偷采”的情趣感,“采得”的实指化,语言只有咀嚼了才会有“口感” 如此鲜活与灵动。诗人玩味语言手法娴熟,拿捏准确,“小娃”“小艇”的相配与轻盈,既能传达出小娃“ 偷采”的玩耍嬉乐味儿,又能感受到诗人满蘸喜欢,亲切嗔骂。“浮萍一道开”的正常语序应是“一道浮萍开”,“浮萍”的前置使得诗句呈现“非常”语序,浮萍似乎在为小艇“主动”让路,趣味顿生。小艇轻巧前行,浮萍被长长分开,稍后又渐渐依稀弥合,水面动态地呈现出一道长长的艇状。小娃这番的“此地无银”,可笑,可亲,“偷采”的天真与童稚随之也涌入诗人心头。这何异于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头钻进洞里了,尾巴却在洞外;(教学论文 )一个玩捉迷藏的活泼小孩儿,身子躲在遮体背后,屁股却露在外般的有趣。儿童的价值观与成人价值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 世界,诚如鲁迅笔下故乡中少年闰土说过的那句话,“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西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是多么充满诗意的动人的乡村品质。小娃“偷采”偷来的是童真,是快乐,是幸福,是惬意!抑或这本就是“诗王”白居易内心的美好愿望吧! 【案例一】 (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 / 6 偷: 1.偷盗; 2.瞒着别人、悄悄地; 3.抽出(时间)。 师:“偷”在字典中有三个解释,你觉得诗中的“偷”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 生 1:我觉得是“瞒着别人、悄悄地 ”的意思,小娃不是真正去偷莲蓬的,他只是在玩。 生 2:我也觉得是第 2 项意思,小娃只是好奇,采莲蓬回来玩玩的,可能是怕家长知道撑船危险,就偷着撑船去采的。 生 3:莲蓬并不一定是哪个主人长(养殖)的,本身就自然地长在池里,怎么会像偷人家东西一样的呢?还是在隐瞒大人吧! 借助选择字典中的义项,让学生真正理解小娃的“偷”是一种乐趣。读任何作品,都要尊重作者的表现方式与风格。这样丰富地体会一个很平常的“偷”字,是在刻意引发学生对诗人看似 大白话的诗句的静心品读,这是对作者言语的尊重,有助于领略定格白居易“词浅意深”的作诗风格,诗眼4 / 6 在“言”“意”互转中闪烁。每首诗都会有诗眼,有古诗阅读经验的读者都会自觉寻找诗眼。池上这首诗一般读者读出的诗眼是“偷”,全诗显然重点在描写“偷采”之事与“偷采”败露的滑稽之趣。细究题目池上,以地点为题,再强调“池上”的所见。池上除了描写了小娃撑小艇的画面,还展露了小艇过后的“浮萍一道开”的画面。池上浮萍的开合动态地滞留在“池上”,作者以池上拟题,强调了视觉收获,闭目想象,随着浮萍的打开,一个主角 天真 、调皮、好玩的小娃出现在镜头;随着浮萍的打开,小娃喜不胜收的内心、乐得合不拢嘴的神情,在竹篙一下下的撑划中如水波漾开;随着浮萍的打开,诗人对小娃的不胜欢喜与乐看小娃可爱行为的会心之笑显得格外慈爱亲切诗眼又何尝不可理解为那个“开”字?“浮萍一道开”,“开”出了小娃的童真、童趣,也“开”出了作者的未泯童心与平和慈心!有时读诗也未必就是“钻”诗眼,不妨随性而读。 【案例二】 看着这一道打开的浮萍,想象一下白居易的心情。 生:我们认为诗人他一定感觉好可笑,笑小娃的天真! 5 / 6 生:我们想白居易会很开心,小娃多自由啊,无拘无柬。 生:我们认为诗人很羡慕小娃的自由。 教者透过“浮萍一道”,让学生揣摩诗人看到此情景的心情,实在高妙。“他一定感觉好可笑,笑小娃的天真”,“自居易会很开心,小娃多自由啊,无拘无束”,这样的内心体验多么符合场景下的作者内心。白居易的写诗意图在场景体验中像墨染宣纸,在学生内心渐渐化开。显然将“偷”“开”中的某一个固定为诗眼,其实都是不全面的,但似乎又都离不开,“偷”“开”两个字在品读诗境的言语实践过程中不断闪烁,“偷” 而公“开”,“偷”而不藏或许是对诗眼的更好表述。多美好的“学的”过程,欣赏这样的教学片段。 “言”“意”在画面隐现间相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画面一直是古诗教学中致力追求的媒介。池上一诗的画面感特强,特有趣。诗人选取了“偷采”成功后“兴尽”“归舟”的画面,隐去了小娃去“偷采”路上的情形与“偷采”时的情形。因为呈现的只有“偷采”回途的画面,前面的画面就不免让人滋生联想:一个顽皮的孩童背着父母,偷偷地到池塘里去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