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范文.doc_第1页
伤仲永教案范文.doc_第2页
伤仲永教案范文.doc_第3页
伤仲永教案范文.doc_第4页
伤仲永教案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仲永教案范文 第一篇:伤仲永教案第二篇:伤仲永教案第三篇:伤仲永教案第四篇:伤仲永教案第五篇:伤仲永教案更多相关范文 伤仲永教学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一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2)初读课文,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句逗停顿。 (3)能够借助工具书粗略翻译课文 教学课题 对伤仲永一文的品读与感悟,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握仲永的成长历程及给人的启示; 3.背诵课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之妙; 2.读读议议:感悟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经受后天教育并自觉学习。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岁到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教学重点: 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品味,点拨引导,感悟体验。 学习过程 一、品读故事,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种子的故事,(见课件)学生自读并思考后面的问题种子的结局会怎样?(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小天才的故事。(引出课题伤仲永)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检查预习(检查的基础上解决对下列字词句子的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称泯 2.读出句中的停顿,解释其中的加粗字并翻译句子: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3.同学们预习的过程中还有那些字词句问题没有解决?(合作交流,质疑解难)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复述课文内容。(小组荐代表展示) 六、梳理故事脉络。(小组合作探讨,师巡视指导)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4.关于方仲永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七、研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1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作者是怎样看的?你觉得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 3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4全班交流,教师视情况点拨。 八、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九、课末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矫正) 1、文中方仲永天资泯灭的直接原因是。 2、本文以随笔形式,借事说理,以 3、前面我们曾学过欲扬先抑的写法,而本文却正好相反,使用了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十、课后延伸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出自己的感悟。 2、熟读课文,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3、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一篇随笔,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岁到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从文章的行文过程来说,脉络极为调理。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教学中我本着努力彰显文中之理、写法之妙的原则组织本课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在课文朗读、语感培养方面,课堂教学显得有所欠缺。今后我将努力探索,在文言文教学中既不拘泥于只是死扣文言词语,又不忽略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伤仲永”的教学方案。我的整体思路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及分组讨论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 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威特与本文中的仲永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教师纠正其错误的读音和不准确的断句,例如: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 最后再读一遍,并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其中有: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四、理解课文 让同学准备5分钟,标出不懂的或不理解的词句,然后分别请同学起 来大致翻译第一段和第二段。然后教师再在同学们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再指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和“与”,并进行归类。 3、翻译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 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 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资料连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问题解读】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好好学习,以致长大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听范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扳(pn)谒(y) 泯(mn)称(chn)卒(z) 3、指名朗读,掌握朗读节奏,师生共同指正。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4、全班齐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译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组内、班内共同释疑,教师适时帮助。 三、精讲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重要的文言字词: 1、通假字:扳通“攀” 2、一词多义: 之、于、其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写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名词活用为动词 3、几个特殊句式 a、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b、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 c、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当堂检测 1、解释划线的词世隶耕未尝识书具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五、小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那么,原因何在?作者流露出怎样的观点?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复述文意。 二、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讲,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体验反思 1、由方仲永你想到了什么?(可从父母、自身、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谈,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学习等教育。) 2、假如你是方仲永,你将怎么做? 五、拓展提升 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借方仲永由一个五岁能诗的神童,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希望正处于后天教育的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伤仲永(王安石) 伤? 叙事神童泯然众人 议论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案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国芳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本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主要记述了仲永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里,由一个奇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作者借事说理,强调了“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的观点,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学生分析 我校虽地处县城里,但学生大多农村家庭,学生素质整体而言较差,并且大都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原因是:文言作品难学,无论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认为上文言文课非常枯燥、乏味。不过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三、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更为重要,我改编情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质疑,正音,释字;其次,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再次,合作、探究、讨论,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最后,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给他写评语,探讨人才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复述故事。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准确地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参照工具书,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 2、翻译课文,复述故事。 3、思考,仲永由奇才变为平庸的深层原因 (二)导入 可由勤奋的名言导入,学生思考回答,也可老师提示。 韩文公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知的,无疑是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不勤奋,不努力,那么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家作品简介:(大屏幕显示)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检查预习(大屏幕显示,生读、正音) 1、生字正音:隶(l)扳(pn)谒(y)邑(y)矣(y)泯(m)称(chn)卒(z)焉(yn)耶(y) 2、翻译课文(一生翻译) 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大屏幕显示,生回答)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设计目的掌握字词,理解文意;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 (四)反复朗读、复述课文(生自由读、齐读,然后请一生进行复述) (五)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大屏幕显示问题) 1、方仲永的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泯然众人”,”变得(转载需注明:)平庸无奇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讨论交流明确: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 “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设计目的通过讨论、理解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刻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六)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 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学习。 学生表现很积极。 2、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师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七)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八)布臵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 右。 附: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反思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文章言简意赅,说理严谨。 对于这样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精品文,如何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需要我们教师课前做好准备的。而对于本课的讲授,我一直期待着。 班级中有许多很聪明,但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却惹事生非,与其他班不爱学习的学生走在一起,实在令人忧心。基于这样的班情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勤奋的名言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设计让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班上的学生很积极,很快写出来,并且争着发言。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我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同学们经过讨论,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另外,能将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 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朗读方面也应该着重指导。 伤仲永教案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教学目标 1、围绕“伤”展开,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反思“神童现象”,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即不仅要重视教育,还应尊重教育规律,重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 下列语句的停顿你读的准么?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根据教本,教参,疏通文意。 一、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伤仲永叙述了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 二、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见教参 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本段以议论为主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天资,即有天赋。“受于人”是指后天教育。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是第一层,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 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 更加可悲。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即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 浅,而“不使学”。(贪财短视) 动词“扳”和“谒”,起修饰作用的“环”,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 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的教育。 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 原因。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六、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受之天”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教育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 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 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 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七、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 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八、“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之”指上文所述的仲水幼年作诗的情 况,“余闻之”,承接上文;“也久”说明作者很关注这件神奇的事,暗示要探究这 件事,弄个明白,自然引出下文与仲永的相见。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 文的过渡。这种见闻录的方式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九、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详)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略)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略)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十、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 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