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贯串解决函数教学难点——“实验型学习”案例研究之一.doc_第1页
以体验贯串解决函数教学难点——“实验型学习”案例研究之一.doc_第2页
以体验贯串解决函数教学难点——“实验型学习”案例研究之一.doc_第3页
以体验贯串解决函数教学难点——“实验型学习”案例研究之一.doc_第4页
以体验贯串解决函数教学难点——“实验型学习”案例研究之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体验贯串解决函数教学难点“实验型学习”案例研究之一 【编者按】“实验型数学学习”是指,借鉴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使之协调一致,从而引发思维活动, 克服内容抽象、形式化给学习带来的困难的数学学习(教学)方式。本刊xx年第11期中学教育教学版刊登 的从感官到思维的体验和xx年第1期课堂观察版刊登的通过“实验型学习”建立数学概念,都呈现了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的蒋云鹏老师关于“实验型学习”的思考与探索。文章登出后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很多读者觉得“实验型学习”这一提法内涵丰富、启发性强,不仅仅是简单的CAI。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会在“专题研究”栏目中陆续呈现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蒋云鹏老师的典型案例研究为主 。当然,也希望广大读者踊跃来稿,积极参与研究、讨论。 蒋云鹏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xx03) 一、函数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及其成因 函数作为整个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难以把握或解决的问题:第一,函数概念的建立和形成比较困难,学生所学习的函数知识往往比较肤浅、零散,没有达到和抓住本质;第二, 缺乏对函数各种表达方式的价值分析及优势比较,特别是忽视函数对应值列表的过程;第三,函数图像的产生过程缺失或冗长。 上述困难从表面上看,都是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所导致的; 但实际上, 都是因为忽视了“实验型学习”的基本思路,或没掌握“实验型学习”的主要策略。 传统的函数教学,一般都是先给出某类 函数的 具体定义(解析式),再绘制其大致图像,然后根据图像说明其性质, 此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解题。在这样的教学中,可感实例的呈现多数比较匮乏,对应值列表常常作为绘制图像的一个步骤被一带而过,绘制图像的过程往往比较粗糙。 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并不重要,只要讲解一下,无需太多的体验与感悟, 也没有必要花时间理解与巩固;多数教师则是出于无奈,只能把函数的意义、列表、绘图这些核心内容 讲解得“半生不熟”。 “实验型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呈现大量的事实材料和现象,使学习主体 通过视觉感受对应数值的计算、变化、联系以及数值转化成点的动态变化,体会那些解释不清或难以言表的“演绎”,从而经历学习的全部过程,并产生真实的深度体验; 同时,将大量的精确计算、描点这类没有思维含量的操作交由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完成,从而留出时间用于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 因而“实验型学习”能有效地解决上述困难。 二、函数教学的典型案例 【案例1】函数概念起始课 课始,教师提问:“谁知道自己家汽车的耗油量?这个数量是怎样测试出来的?”学生议论并大致回答后,教师出示表1,并说明:“表中是某辆车在从上海驶往南京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数据,你能知道该车的用油量吗?你能填写表中的空格吗?”学生尝试填写后,教师写出关系式y=12/100x,并让学生写出汽车行驶120千米、270千米时的用油量。学生尝试计算后,教师总结道:“用油量y随着汽车行驶路程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每一个x的值,都能找到一个确定的y的值与之对应,这种一个变量x的变化确定另一个变量y的变化的关系, 称为函数关系。” 接着,教师举例道:“再比如,一条线段的长度r的变化确定了以此线段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的变化。”然后,教师打开几何画板,作出一个圆;随着教师拖动圆的半径,计算机自动呈现了不同的半径值,并计算出不同的半径值对应的圆的面积值,同时生成了对应值表(如图1)。由此,教师总结道:“同样,S与r的关系也称为函数关系,我们称r为自变量,S是r的函数。” 此后,教师又举例道:“再比如,某天某地的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正方体的体积随棱长的变化而变化”然后,教师再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函数关系 【案例2】二次函数概念起始课 在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教师提问:“如何画出函数y=x2的图像?”学生回答:“列表、描点、连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学习单(其中列有表2)上进行填表、描点、连线。 填表、描点都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连线时部分学生将所描的点按顺序用直尺连成了折线。教师看到后纠正说:“我们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曾强调过,要用光滑的曲线连线,画成几条线段的都是错误的,请同学们更正并牢记。”接着,教师打开几何画板,利用“绘制新函数”功能,直接绘制出y=x2的图像,让学生对照。 三、解决函数教学中主要困难的思路和策略 (一)通过大量的实验渐进地建构函数的意义 函数概念形成的关键是将研究的对象由静止、不变的现象转移到运动、变化的现象上,将注意力由单个常量的大小转移到两个变量的关系上。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长期面对的是独立不变的量(常数),缺乏观察变化情况、思考联系情况的经历和体验,因此,要实现这种转变是比较困难的。 案例1的设计者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引入函数概念时,运用了“实验型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不急于下准确定义,而是通过学生已熟知的、经历过的(耗油量)问题,或当场看得到的、能经历的(圆的半径与面积)现象,让学生通过想象或感官去体验两个变量的关系;而且不惜举出大量的例子(包括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这种关系,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加一些经历,加深一些体验,产生“变量成对”的印象,为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此外,案例1的设计者在这节函数概念起始课中,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函数下精确的定义,而力求使学生在经过对大量的实例的观察、思考后,在所归纳出的“描述性定义”的辅助下,大致形成对函数意义的初步认识,即意识到:(1)两个变量之间会有确定的关系,一个变量会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由于变量表示的事物有特定的意义,所以变量有一定的限制范围;(3)两个变量的对应值可以利用表格列出;(4)其中的规律可以利用代数式表达,从而简化和精准。 这种通过大量的实验(丰富直接的感官体验引发的思维活动)渐进地构建新概念的意义的做法,因符合学生本身的经验基础和认知习惯而显得自然,因在大量的可感事实的基础上获得认识而显得合理,是解决函数概念教学困难的有效思路和策略。 (二)突出对应值列表的过程,认清各种表示方式的价值和优势 对应情况(值)列表是一般人实际生活、工作和研究中最常用、最习惯的方法,也是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函数表达形式。学生在学习函数时出现的概念模糊、思路狭隘、方法呆板等问题,往往都与忽视对应值列表的过程有关。很多学生在学习函数很长时间后, 仍然不知道各种函数的图像从何而来,而仅仅记住了它们的样子,导致了因果关系混乱。而且,很多学生在后面学习数列时,也不会列出项数与其对应值的表格以从中找到规律,甚至连“数列也是函数”“用函数方法研究数列问题”都需要专门花时间来教学。这些显然都是忽视函数对应值列表的过程而造成的恶果。 案例1的设计者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每举一个例子后,都进行了对应值列表(实验)其中有些数据是间接知道的,有些数据是借助计算机直接测量、计算出来的。这给学生的感觉是,他们看到的都是事实,没有强加的成分。最关键的是,对应值列表清晰地反映出变量变化的规律如增还是减(单调性)、有无对称特点(奇偶性)、有无重复特点(周期性)等,都一目了然。对列表中数据的观察、分析充分了,图像的轮廓也就自然地在头脑中形成了;而经过分析、归纳发现的图像,无须强记,就会牢牢地固着在记忆中。这种主动的发现,比记住图像后反过来“利用图像说明性质”,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同时, 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各种函数的部分特殊(自变量取正整数)对应值列表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数列的研究过程。此过程处理得好,数列的学习就会容易得多,方法就会通透得多。 实际上,“实验型学习”能使函数对应值列表自然、高效地实现,并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分析,因而,特别有利于学生认清函数各种表达方式(列表、图像、解析式)之间的关系,并感受到对应值列表在实际研究中的必要性和优势。 (三)优化绘制图像的过程 如何描绘图像,一组对应变量由数转化为点体现了什么思想,图像为什么是“光滑的曲线”而非折线等,都是函数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事关整个函数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而这些问题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二次函数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也是初中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借助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的内容。 案例2的设计者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其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不妥:(1)在绘制图像前,没有让学生明白图像的意义,把握操作的过程。事先列表并规定了5个特殊的自变量值,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动因,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如果让学生自己取值,他们未必会只取这5个值,也未必会取得这么均匀、对称;而只有出现多种取值情况,才能比较、反衬出以上取值方法的合理性。(2)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不妥,问题 的关键出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时,只“强调”了要用光滑的曲线连线,而没有解释为什么。“讲了多次,仍记不住”是许多教师共同的烦恼;而学生之所以总是记不住,就是因为他们总是不知道“为什么”,却要勉强地“记住”。(3)利用几何画板直接绘制出y=x2的图像,与在黑板上手绘图像、利用挂图或PPT等展示图像都一样,没有呈现实验的过程,只是告知预设的结果,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更没有质疑的余地,被动接受,当然难学难记。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对案例2作如下改进和优化:首先,利用几何画板设置自变量x,计算出y=x2,然后,顺次选取 x、x2,列出动态表格。这里,教师可以通过键盘任意输入不同的x的值,x2的对应值将自动生成在动态表格中(如果硬件条件许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上进行这些及以下操作)。当感觉表格中的数据够了时,就可以利用“绘制表格数据”功能将表格中的所有点(x,x2)绘制在坐标系中。此时可让学生观察点的分布情况,并尝试说出(或画出)函数的图像。如果出现折线图,教师则只需让 意见不同的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建构。 改进和优化后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实验型学习”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地完成了较多数据的计算、列表和描点,因而有效地简化和优化了绘制图像这一重要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能在刚刚描出的折线图上,让计算机再生成一些新的点(x,x2),结果发现这些点都不在折线图的各线段上,因此否定了折线图。尽管这样的推断缺乏严格的逻辑支持,但“眼见为实”会让学生对自己利用实验现象证实的结论确信无疑。同时,这其中还隐含了学生对“否定一个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的认识。学生还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