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宋元山水的骨法用笔 文/范利平 【摘要】骨法用笔在中国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探寻宋元山水画的骨法用笔,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宋元山水画的发展。不管是北宋还是元代,骨法用笔都是传统绘画的语言,画家借助这些语言来传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品评宋元山水画的骨法用笔,体会山水笔墨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宋元;山水;骨法用笔;皴法 一、骨法用笔的释义 中国古代绘画品评方式颇多,其中就有“骨法用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在隋唐五代时,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提到六要。荆浩对谢赫的六法进行加工提炼,赋予了时代的气息。在我国的绘画长河中,在荆浩提出“笔”“墨”后,特别在山水画当中,尤其重视骨法用笔。骨法用笔中的“骨”,就是骨骼的意思,表示物体的形体结构,画要有“骨法”。“用笔”就是勾、皴、擦、点、染等用笔方法。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浅谈宋元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二、宋代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卮言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山水五变,在宋代却占据了两变,可见两宋山水在中国的绘画历史长河中是一朵瑰丽的奇葩。 (一)北宋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我们都知道一些名家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北宋的山水画也不例外,李成、范宽、郭熙作为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国的山水画有了一个全新的风貌。李成,从其作品入手,探究其骨法用笔的奥秘,在作品茂林远岫图中可以看出其“骨法”,山石树木结构严谨,显得很秀气,特别是近景的树木姿态各异,虽寥寥数笔,每一笔都画在物体的结构上,可以看出其笔法力道。在“用笔”上,笔力遒劲,岩石多用坚实的笔勾出,中锋用笔较多,再用细笔层层皴擦。范宽,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探求骨法用笔,特别是溪山行旅图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这幅画中,其用笔大气,笔力十足,“抢笔俱均”“人屋皆质”。用笔由蹲而斜向上急出,在画面主峰的结构中可以看出。范宽正是对五代的皴法加以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豆瓣皴”,以中锋用笔,画出山石的质感,表现出画面的层次。 (二)南宋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与北宋山水相比,南宋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四家”,也最具特色,在骨法用笔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多用大劈斧皴来表现江南风光。特别是李唐,在南北宋骨法用笔的转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明显的看出是其笔法特点。此作用笔有力,以中锋勾勒的同时兼用侧锋。他画的山石用了很多种皴法,用点线皴擦,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山石的体积感。在用墨上,虽然墨色较重,但用淡墨破之,避免了大块墨色容易造成的压抑和沉重的感觉,反而使画面在变化统一中呈现出另一番趣味。刘松年从其传世作品四景山水图中可以看出骨法用笔,这四幅画,画家用笔基本是工整秀劲。但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采用不同的笔法,建筑物完全是“界画”,树木用笔细劲秀挺。 远山以淡染为主,偶尔也用皴笔,近处山石多用斧劈皴。马远,多用大斧劈皴表现石头。踏歌图是其代表作,山石用细劲刚性的线勾勒出石头轮廓与内部的结构,然后加以大斧劈皴,大石头多用侧笔刷扫,落笔重,起笔轻,笔与笔之间很自然地留出空白。高耸的山峰暗处也用侧笔扫出,明处略用刮刀皴。远峰同样用刚性线条勾出轮廓,以淡墨渲染。夏圭,善用斧劈皴。我们可以从他的传世佳作溪山清远图中领略其“骨法用笔”,用秃笔中锋勾出山石的形体结构,爽利且凝重,顺势用侧锋表现大、小斧劈皴,再加点,笔虽简但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全卷用笔刚健,线条简洁有力。 三、元代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我们都知道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由于其政治统治的特殊性,使得许多的文人在政治上不如意,文人画也随之兴起。在山水画方面,元初以赵孟頫等人的山水画最具影响,在前人的山水画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元中后期,以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为代表的元四家最具特色,他们的笔法在赵孟頫、董源等人的基础之上又各具特色,把我国的山水推向了另一高度,影响深远。 赵孟頫,在他的作品秀石疏林图中最能体现其骨法用笔,他将书法中笔法融入于绘画当中,以此来达到提、按、顿、挫以及虚实变化的效果。这幅图的山石,就是用侧锋“飞白”画出,显得特别洒脱灵秀。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还有一些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这是他在“骨法用笔”上的继承与创新。黄公望,如其作品天池石壁图,多用侧锋画出山石的轮廓,再用披麻皴皴擦出山石的结构。这样的用笔在富春山居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幅画山峰多用“披麻皴”,并在山石的结构上加上墨点,描绘出山石的质感与层次,近树用干笔勾勒点画,远处的树多用横笔。黄公望把湿笔披麻和长短干笔皴擦融为一体,这是他的笔法创新。吴镇,其骨法用笔在作品双桧平远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用线勾出老桧的外形,笔法有力,再用笔进行皴擦,画出老桧的沧桑感。山石树木多以侧锋勾出,线条转折多变,充满动势。画面中点苔也最为称道,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贯通画面的气脉。王蒙,青卞隐居图是其传世作品,画面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线,线虽错综复杂,但每一笔都有力道。画面中山石无明显的轮廓线,用“披麻皴”画出,又加以“解索皴”。而且画面中的点苔也最为称道,浓墨的苔点使画面顿生疏密之变化。倪瓒,如作品六君子图,整个画面用笔简洁,结构清晰。山石多用“折带皴”勾勒,土坡多用“披麻皴”,燥而灵动,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还用干笔皴擦树干和山石转折的结构处,增强画面的质感,最后还用浓墨点苔,使得画面的层次分明。 四、宋元山水画对骨法用笔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就是一种延续,如果说山水画离开了前人的沉淀,其笔墨功力也就不会扎实。我们都知道唐、五代遗留的山水作品有很多,为后世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想要继承前人的绘画,临摹是种好的方法,宋元两代的画家不仅临摹了前人的外在形质,还追求画面的“骨法”,古为今用。北宋画家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在学习荆、关等人时,从中获取灵感。南宋四家对李成、范宽、荆浩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临摹,从而领会他们的用笔精髓。元四家同样也是在学习临摹古人中,受到启发,来开拓自己的视野。正是因为这样,宋元山水才有如此深厚的笔墨底蕴,为宋元的山水画发展提供了保障。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发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新,创新才是山水画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知道山水五变,在宋元就占据了三变,可见其创新所致。北宋李成和范宽等人学习前人发展了北方全景式山水,在用笔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皴法。南宋四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发展了一角半边的山水,而且在画面中多用“斧劈皴”。元代更具特色,发展了文人画,对画面的“骨法”进行了发展创新,最能体现“骨法”的革新。当然元四家对“用笔”也是更为讲究,在学习董源、巨然的基础上,对皴法进行了创新,发展了“牛毛皴”“解索皴”“折带皴”等,更能体现山石的质感和肌理。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的许多画家都学习宋元的笔墨精华,进行不断地创新,可以说宋元把我国的山水画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后世的山水画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4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地球未来-生态模型与预测技术的进步-洞察及研究
- 价值导向投资-洞察及研究
- 信用评级与算法伦理冲突-洞察及研究
- 光缆材料耐压性能研究-洞察及研究
- 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化-洞察及研究
- 公司开业庆典致辞汇编15篇
- 【《Orbal氧化沟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案例》5300字】
-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智能电网接入与管理-洞察及研究
- 跨国公司数字时代的数据隐私与伦理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混凝土界面剂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DB62∕T 4339-2021 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标准化指南
- 2025年国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300题)
- 焊接检测管理办法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2025年版
- 国家能源集团陆上风电项目通 用造价指标(2025年)
- 紧固件设计规范
- 新教师班主任培训讲座
- 制作蛋挞教学课件
- LS-T8014-2023高标准粮仓建设标准
- 2025年福建漳州片仔癀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