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doc_第1页
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doc_第2页
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doc_第3页
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 黄蕊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75 【摘要】从中医七情中的怒来引述发怒的条件、产生的机理、致病的机理、引发的病症、治疗以及预防。 关键词怒;内经;肝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 这里就来浅谈一下七情中的“怒”,怒不仅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就其客观内容而言,也有丰富而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作为病因,怒是客观而实际的,所导致的病证也是现实的。认知心理学对怒的定义:怒,是一种强烈的不快或敌视的感觉,是人对某种需求、欲望没得到满足而表现出来的不满。震怒时,大脑神经高度紧张,肝气横逆,气促胸闷,咬牙切齿,胃部痉挛,甚至昏厥。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怒有了深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里说的喜怒悲忧恐是由五藏所生,怒就是由肝所生。”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怒在太过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脏气损伤,病变产生。因此,素问?调经论明确提出:“喜怒不节则伤脏。” 1发怒的条件 素问?疏五过论等篇列举的“尝贵后贱者”、“尝富后贫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故贵脱势”、“离绝菀结”等剧烈、持久的不良生活事件,均可成为致怒因素。另外,肝功能异常,也是促人发怒的一种因素,如灵枢?本神说:“肝气实则怒”。素问?调经论说:“肝藏血,血有余则怒。”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说明肝功能异常时,机体呈易怒的高敏感状态,患者稍不如意便发怒,甚至勃然大怒。 2怒产生的机理 中医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与天地万物由气化生。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气也应该是生命现象的终极解释。素问?病能论说:“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张景岳注释说:“阳气宜于畅达,若暴有折挫,则志无所伸,或事有难决,则阳气被抑,逆而上行,故为怒狂。”可见,怒的产生是由于少阳之气不能畅达被郁遏,逆而上行之故。 3怒致病的机理 情志致病,从内而生,直接伤及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发生种种病变。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怒伤肝,肝气上逆是怒致病的基本病机。 4内经中怒引发的病症 4.1厥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大怒则气升太过,气血运行如影相随,肝气升太过,则血随气涌,上并于头,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薄厥”“大厥”之病。 4.2血证和飧泄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张介宾注:“怒,肝志也。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其逆血升,故甚则呕血。肝木乘脾,故为飧泄。肝为阴中之阳,气发于下,故气上矣。”诸葛亮三气周瑜便是一例。 4.3消渴 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消渴以病人多饮、多食、多尿、躯体消瘦为主要症状,火热内盛是其病机。怒则气逆,气滞胸中久则化火,火热内炽,消灼津液,发为消渴。也就是当今所说的糖尿病。 4.4积证 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着而不去,而积成矣。”即外邪入侵,郁怒气逆,气、血、津液运行紊乱,滞于体内,与外邪相和滞而成积。简单来说,就是体内多了一块不该有的东西,有时候也叫肿瘤或者癌。 4.5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张景岳注释说:“怒伤形气,必及于筋,肝主筋也,筋伤则纵缓不收,手足无措,其若不能容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大怒,肝阴受损,肝主筋,筋失所养,可见筋脉纵缓不收,肢体痿弱不用。 5治疗 5.1药物治疗 逍遥丸、柴胡疏肝散之类的舒肝方,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肝胆经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5.2情志相胜法 情志既能成为致病的因素,也能成为治病的方法。情志相胜法是根据五志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一种情志克制另一种过激情志的方法。 6预防 整体观是内经中的重要思想,内经不仅重视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而且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怒为肝志,预防怒,首先应顺应自然养肝。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引发怒的重要场地。对于不在社会环境中发怒,黄帝内经给出的方法是“恬淡虚无”又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对目前的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感到满足,保持乐观的情绪,努力做到“恬淡虚无”。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应社会、顺应自然,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特别是对于心身疾病,更是如此。 作者简介 黄蕊(1984-),女,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为温病理论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