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9 XX 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XX 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九年级文言文总汇 孟庆玲 陈涉世家 一、知人论世 1、司马迁(约前 145 前 90 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 3000 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 12 篇,世家(记诸侯本系) 30 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 70 篇,表 10 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 8 篇。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 “ 谪 ” ,发配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 “ 倡 ” ,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 “ 已 ” ,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 “ 旨 ” 意图。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 “ 披 ” ,穿着。 重点词句 2 / 49 1、辍耕之垄上:停止 2、怅恨久之:失望叹恨 3、苟富贵:倘使(如果) 4、若为佣耕:你 ;是 5、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驻守 6、屯(于)大泽乡:停驻 7、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8、会天大雨:恰巧(适逢) 9、举大计亦死:发动 10、等死:同样 11、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死,为 而死 12、天下 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 13、今或闻无罪:有人 1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15、吴广以为然:认为 16、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1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命令 18、吴广素爱人:平常 19、令辱之:让 2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 21、藉第令毋斩:即使 22、死即举大名耳:干出大名声 3 / 49 2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生来的贵种吗 24、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25、收而攻蕲:收集义军 26、行收兵:行军中 27、比至陈:等到 28、守丞死:郡守的副职 29、号令召三老:封建社会里长官教化的乡官 30、将军身被坚执锐:指亲自作战 31、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苦 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 是 “ 捕捞 ” 的意思,与 “ 所 ” 一起作 “ 鱼 ” 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恼怒 三、重点语句翻译 4 / 49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答:陈胜协助 (帮助 )吴广一同 (一共 )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答: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 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答: (用土 )筑台并 (在台上 )宣誓,用 (两 )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答: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四、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夜篝火,狐鸣呼曰 “ 大楚兴,陈胜王 ” 。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5 / 49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 “ 召令徒属 ” 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6、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久矣 8、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9、 “ 将尉醉 ” 的 “ 醉 ” 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 “ 醉 ” 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10、人物欣赏 ( 1)从分析 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 2)文中 “ 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 ” 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 (使用激将法 ) (3)激怒众人 12、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6 / 49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 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3、补充 史记文体:本纪(帝王、皇后)、世家(诸侯将相)、列传(普通人)、书(奏章)、表(大事年表) 唐雎不辱使命 一、知人论世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 77前 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 ?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 、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1、说:( yu)通 “ 悦 ” ,高兴。 2、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 “ 措 ” 。 3、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使: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7 / 49 徒: 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 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夫: 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 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怒: 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 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虽: 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 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词,即使) 以: A、以头抢地耳(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c、徒以有先生(因为) 与: A、轻寡人与(通 “ 欤 ” ,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 “ 吗 ” )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同) 于: A、受地于先王(从)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者: A、以君为长者( 的人)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的原因)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 用为动词,扩充、扩大) 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伏 ”“ 使 流 ” ) 8 / 49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 “ 使魏国亡 ” 古今异义 1休降于天(吉祥 /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表转折的连词)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 /指不弯曲) 解释重点字词 1.唐雎不辱使命 辱没 辜负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对 说 3.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4.安陵君其许寡人 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 答应 5.愿终守之,弗敢易 守护 不 6.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7.虽然,受地于先王 即使这样 8、秦王不悦 高兴 9.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出使 10.请广于君 扩充 11.而君逆寡人 违背 12.非若是也 您所说的这样 13、若士必怒 假如(倘若) 14.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 只(仅仅) 15.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16.布衣之怒 平民 9 / 49 17.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光着脚 撞 18.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 平庸无能的人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志士) 19.休祲降于天 吉祥,不祥 20.天下缟素 穿丧服 21.秦王色挠 屈服 22.长跪而谢之 道歉 23.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24.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因为 文言虚词 “ 以 ” 字的用法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借) 3、以君为长者 (把) 4、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5、以头抢地耳 (拿) “ 于 ” 字的用法 1、仓鹰击于殿上 (在) 2、受地于先王 (从) 3、请广于君 (给) 4、使唐雎使于秦 (到、往) 人物称谓 10 / 49 1、公:相当于 “ 先生 ” ,古代对人的尊称。 2、布衣:平民。 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三、疑难句子翻译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答:用大换小,这非常好。即使这样,但 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 唐雎不辱使命 答: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 长跪而谢之 答: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答: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 ? 岂直五百里哉 答: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答: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 否,非若是也 答: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11 / 49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 答: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四、理解探究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 3、秦王对唐 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12 / 49 5、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6、人物性格 秦王:狡诈、骄横狂妄、不可一世、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唐雎: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不畏强暴、 勇于牺牲 7、如何刻画人物? (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先倨后恭:使人谓 不悦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 虎狼之国的国君:盛气凌人,质问威胁、奸诈狡猾、蛮横无理 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 沉着应对 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 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 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的伏虎英雄。 8、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 “ 不辱使命 ” 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13 / 49 儒 9、唐雎的说话技巧 概括说:第一言之有 “ 节 ” 第二言之有 “ 据 ” 第三言之有 “ 力 ” 。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 “ 道义 ” 和 “ 威力 ” 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 孔孟 ” ,有 “ 亚圣 ” 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仁政 ”“ 兼爱 ”“ 非 攻 ”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 b 弼,辅弼。衡于虑:衡: hng 横,梗塞,指不顺。 【注释】 1、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郭 外城; 3、 池 护城河; 4、 兵革 兵器甲胄; 5、 委 舍弃; 6、 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7、 山溪 山河;14 / 49 8、 畔 通 “ 叛 ” :背叛; 9、 环 包围 10、 至 极点 三、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也,米粟非不多也 答: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 对 “ 天时 ” 、 “ 地利 ” 、 “ 人和 ” 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 “ 人和 ” 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15 / 49 此,再加引申,推出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的论断,阐明了施行 “ 仁政 ” 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 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理解探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16 / 49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的论断,阐明了 “ 人和 ” 的实质,最后以得 “ 人和 ” 的君子 “ 战必胜矣 ” 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 “ 人和 ” 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 “ 生于忧患 ” 后论证 “ 死于安乐 ” 。论证 “ 生于忧患 ” ,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 “ 死于安乐 ” ,只有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 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积累 注音 1、畎亩之中( qun) 2、法家拂士( b)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ye) 4、百里奚( x) 解释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指被任用 )(田亩,田野) 17 / 49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4、衡于虑同 “ 横 ” ,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7、苦其心志使 痛苦 8、征于色(征验,显露征兆)(脸色) 9、劳其筋骨使 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饿其体肤使 饥饿 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 贫困 14、法家拂士同 “ 弼 ” ,辅佐 15 拂乱(违背,阻碍)(使 颠倒错乱) 16、入则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使 惊动;使 坚韧; 18、出则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 能(增加) 20、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通假字 曾同 “ 增 ” ,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 “ 横 ” ,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18 / 49 拂同 “ 弼 ” ,辅弼入则无法家佛士 二、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来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19 / 49 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填空题 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 (或:承上启下 )。 选文中孟子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 “ 死于安乐 ” 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只有这样,才能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20 / 49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短文由个 人说到国家,提出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的论断。 四、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 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 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 “ 顺境也能成才 ”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逆境能成才:司马迁膑腿以成史记孙子膑腿以成兵法毛泽东向去北大教书却分到北大图书管理员,结果结识了当时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苏武 牧羊而得封侯岳飞抗旨才有风波亭一幕 顺境也能成才:我们知道,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给予水分,给予营养,它们就能茁壮成长,春花而秋实。如果它们生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里,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再拿航行来说吧,如果我们乘船顺风而去,那么我们一定能平安的到达彼岸。如果我们迎逆风恶浪而上,也许还未到达彼岸,21 / 49 我们已葬身鱼腹了。所以说,顺境是成才最有利的条件。 “ 兵家儿早识刀枪 ” 这句俗语,说明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才。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居里夫妇是伟 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什么现在农村学生大批涌入城市名校来求学?就是因为城市的教学环境好,教学设备先进,教学水平高,使学生们能更好的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成才的基础。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 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 “ 必先 ” 二字领起 “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构成一组排比,读 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22 / 49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鱼我所欲也 一、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 “ 善心 ” 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 “ 仁义理智 ”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 “ 本心 ” 。 二、词语积累 注音箪( dn)蹴( c)羹( gng)死亦我所恶( w) 通假字 “ 辟 ” 通 “ 避 ” ,躲避。 “ 辩 ” 通 “ 辨 ” ,辨 别。 “ 得 ” 通 “ 德 ”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 与 ” 通 “ 欤 ” ,语气词。 “ 乡 ” 通 “ 向 ” ,从前。 重点词解释 23 / 49 1、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 “ 苟且偷生 ”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2、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 辟 ” 通“ 避 ” ,躲避 3、贤者能勿丧耳: 有道德的人 不丢掉 4、一箪食: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6、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高位厚禄 “ 辩 ” 通“ 辨 ” 辨别 8、万钟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 ” 通 “ 德 ” ,恩惠,这里是 “ 感激 ” “ 与 ” 通 “ 欤 ” ,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 ” 通 “ 向 ” , 从前 11、义,亦我所欲也: 正义或仁义。 12、死亦我所恶: 厌恶。 13、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 三、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 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4 / 49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答: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答: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 (或踩过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8、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这就叫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整体把握 1、本文出自孟子 ?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25 / 49 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 “ 四书 ”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 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五、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 鱼 和 熊掌 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 “ 性本善 ” 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6 / 49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 “ 嗟来之食 ” 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思考题 (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 义 (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27 / 49 ( 6)写 “ 鱼 ” 和 “ 熊掌 ”“ 不可得兼时? ” 取 “ 熊掌 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 舍生 取义 “ 的道理。 联想题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应用题 ( 1)本文孟子用 “ 舍生而取义 ”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 2)本文所强调的 “ 义 ” 与市场经济下的 “ 利 ” 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 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 “ 舍生取义 ” 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28 / 49 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 4)列举奉行 “ 舍生取义 ” 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 后人学习。 ( 5)本文主要阐述了 “ 舍生取义 ” 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 “ 义 ” 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 “ 义 ” 不同。) (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曹刿论战 一、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 “ 齐鲁长勺之战 ” 或 “ 长勺之战 ”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 (前 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曹刿论战: 战前:取信于民 战时:后发制人 战后:总结经验 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 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 29 / 49 敌退我追 二、词语积累 注音 曹刿( gu)又何间焉( jin)肉食者鄙( b)牺牲玉帛( b)小信未孚( f)登轼而望之( sh)吾视其辙乱( zh)夫战,勇气也( f)望其旗靡( m) 词语诠释 1、又何间焉: “ 间 ” ,参与 2、肉食者鄙: “ 鄙 ” ,鄙陋。这时指目光短浅。 3、何以战:就是 “ 以何战 ” 凭什么作战。 “ 以 ” 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安 ” 有 “ 养 ” 的意思。 “ 弗 ” ,不。 5、小惠未徧: “ 徧 ” 通 “ 遍 ” ,普遍或遍及。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牺牲 ”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加 ” ,虚报。 7、必以信: “ 信 ” ,实情。 (诚信,指对神说实话。 )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孚 ” ,为人所信服。 “ 福 ” ,赐福,保佑。 9、大小之狱: “ 狱 ” ,案件。 10、虽不能察,必以情: “ 虽 ” , “ 即使 ” 。 “ 察 ” 明察。“ 情 ” , (以 )实情判断。 11、忠之属也: “ 忠 ” ,尽职尽力; “ 属 ” ,类 30 / 49 12、公将驰之: “ 驰 ” ,驱车 (追赶 ) 13、遂逐齐师: “ 逐 ” ,追赶,追击。 14、公问其故: “ 故 ” ,原因,缘故。 15、一鼓作气,再而衰: “ 鼓 ” ,击鼓。 “ 再 ” ,第二次。 16、彼竭我盈: “ 盈 ”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17、望其旗靡: “ 靡 ” ,倒下。 18、可以一战: “ 以 ” ,凭借 三、翻译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情理处理。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我细看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了,所以追赶他们。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答:高官们会谋划迎战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答:第一次击鼓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5、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他们的士气用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31 / 49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答:小的信用不能让神信服,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答:小的恩惠不能普遍,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四、课文默写 1、曹刿论战的背景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2、表明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曹 刿请见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忠之属也的标准)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和毛泽东 “ 敌疲我打 ” 孙子兵法中 “ 以逸待劳 ”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与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相照应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曹刿两次抓住战机,一次是在彼竭我盈之时,第二次是32 / 49 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9、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 “ 远谋 ” 和庄公的 “ 鄙 ” 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五、理解探究 1、一鼓作气,是出自本文的成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今义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性质和。其中 “ 我 ” 指鲁国 3、请分析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1)是本文的线索( 2)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 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5、作战时,曹刿和庄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 “ 远谋 ” 体现在哪里?(智慧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说说。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答: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为,他懂33 / 49 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8、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 深谋远虑 9、战前鲁庄公的 “ 鄙 ” 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0、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 六、理解拓展 1、你是否赞成 “ 夫战,勇气也 ” 这一观点?谈理由。 答: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自然会取胜;不赞成:过于片面,战胜不知靠勇气 2、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谈一谈看法。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有人说 “ 长勺之战 ” 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 “ 肉食者鄙 ” 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4 / 49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 “ 人和 ” ,曹刿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 “ 人和 ” ,曹刿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6、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答:曹刿有爱国热情,敢于负责任,有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冷静沉着,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7、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答: 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 叙事时详写了 “ 论战 ” ,略写了作战。 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 8断句: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答:一鼓 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 (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 “ 请见 ” ,去参与 “ 肉食者谋之 ” 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 “ 忠 ” 其事,取信于民作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有 “ 远谋 ” ,其见解显然高于 “ 肉食35 / 49 者 ”(3)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题意,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语积累 正音 昳 丽( y)朝服( zho)衣冠( gun)窥镜( ku)期年( j) 朝于齐( cho)间进( jin) 词语注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委婉地规劝)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身高 3、而形貌昳丽:【形】体形。【貌】容貌。【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朝】早晨。【服】穿戴。 5、窥镜:【窥】照。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7、旦日:【旦日】第二天。 8、孰视之:【孰】仔细、周详。 9、吾妻之美我者:【美】以 为美认为我美 10、暮寝而思之:【暮】晚上。 【寝】睡觉。 11、私我也:【私】偏爱。 1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36 / 49 13、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 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左右的侍从 1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6、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7、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刺】指责。 18、上书谏寡人者:【谏】劝谏。 1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20、闻寡人之耳者:【闻】使 听到。 21、时时而间 进:【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偶然进谏 22、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23、皆朝于齐:【朝】朝见。 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37 / 49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 “ 熟 ” ,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 ?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委婉劝说今义:诽谤 【修七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方 【谤讥于市朝】古义:谤讥:指责今义 :讽刺 【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宫妇左右莫私王】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二、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8 / 49 答:城北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官员们纷纷进言上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争 (别国 )。 5、今齐地方千里。 答: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 (“ 受 ” 同 “ 授 ” ,授予。这句话表明了齐王纳谏的措施、决心。 ) 7、其妻曰: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答:他的妻子说: “ 你漂亮多了,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 ” 8、妾曰: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答:妾说: “ 徐公哪能赶得上你呢! ” 9、客曰: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答:客人说: “ 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 1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答:王宫里的嫔妃以及左右近侍没有谁不偏爱王的,朝廷的臣子没有谁不怕王 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王有所求。 39 / 49 三、课文内容填空 1、邹忌从妻、妾、客对邹忌及徐公之美的评价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悟出治国道理,身居高位者,难以听到反映客观实际的话。因此要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机械操作培训》课件
- 公安安全知识体系构建
-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解读与应用课件》
- 《GBT41920-2022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行状况评价规范》(2025版)深度解析
- 员工专属内购活动方案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项目前期调研与分析》课件
- 2025年护士考试护理研究试题及答案
- 《物流配送管理》课件
- 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核心要点
- 凉水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
- 长安悦翔驱动桥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2024-2029年中国精对苯二甲酸(PTA)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预测
- (高清版)DZT 0216-2020 煤层气储量估算规范
- 《养老护理员》-课件:职业安全和个人防护知识
-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 雅思托福培训班合作协议
- uht牛奶工艺流程
- 肿瘤护理进修汇报
- 《扩散焊专题》课件
- 《音频媒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