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xx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xx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xx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xx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1 XX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 9.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4、 5 节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 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出示坐落在 “ 天下第二泉 ” 旁阿炳塑像的图片 )你知道他是谁吗 ?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 ?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 4 岁时母亲死了, 21 岁得了2 / 31 眼病, 35 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 、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 20 世纪 40 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 (板书课题 )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 3)指名试读 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3 / 31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 (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 )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 (联系生活遭遇理解 ) 激愤:激动而愤怒。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 灭抒发委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 摇曳:摇荡。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4 / 31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 (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 (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富饶:物产丰富。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 (第 1、 2 自然段 ):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 (第 3、 4 自然段 ):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 (第 5、 6 自然段 ):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 “ 饶 ” 右 卜不要多 “ 点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5 / 31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 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 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 ?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 (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 ) 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 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 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 ? 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 5 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 ” 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 “ ” 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 标出。小组讨沦。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6 / 31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 “ 倾吐 ” 的理解。 (“ 倾吐 ” 即 “ 倾诉 ” ,从 “ 禁不住 ” 、 “ 不停地滑动 ” 、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 (2)阿炳要 “ 倾吐 ” 什么 ?通过什么 “ 倾吐 ”? 3交流描写琴声 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怀念 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 “ 委婉连绵 ” ,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交流:作者是如何把 “ 委婉连绵 ” 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 (比喻句, “ 似乎是 ” 领起的排比句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 指导用徐缓、抒情的浯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 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 抒发了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 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7 / 31 情。 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 “ 势不可挡 ” 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 他爱 他爱 他爱 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 而又激荡 )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 他爱 他爱 他爱一 提问: “ 他爱 ” 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 ?读读其他部分。 2第 1 自然段。 (1)播放 “ 秀美的惠山 ” 录像片断 (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读出美感。 8 / 31 3第 2 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 (2)指导用启 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 倾听 ” 、 “ 年纪还小 ” 、 “ 许多 ” 、 “ 饱经风霜 ” 等词语。 4第 3 自然段。 (1)从 “ 双目失明 ” 、 “ 卖艺度日 ” 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 “ 但是 ” 、“ 泯灭不了 ” 、 “ 热爱 ” 、 “ 向往 ” 、 “ 多么希望 ” 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指名读: 5第 4 自然段。 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 “ 想到了 ” ,两个 “ 渐渐地 ” 和 “ 听到了 ” 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日扯眩 rj 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 “ 禁不住拿起二胡 ” ,要把 “ 积淀已久的情怀 ”“ 倾吐 ” 出来。 6第 6 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9 / 31 齐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四、五两段,继续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指导学生完成课外 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指导学生背诵四、五自然段。 1、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二泉的景色如何,看到了这景色阿业炳有什么感受呢? 、开始曲子是 有如 。随着旋律 又 、他这曲子告诉人们 2、听录音,边听边想,边感知。 10 / 31 3、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进行背诵练习。 4、指名背,集体评议。 三、作业指导 1、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 色。注意选用以下的词语。 月光似水静影沉壁赏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2、指导 注意写的话要有一定的整体感觉,用词要优美流畅。 附板书设计: 月光似水静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边绵升腾跌宕 10.郑和远航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 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1 / 31 1405 年到 1433 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 1405 年 7 月 11 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 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 1、学会本课 7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 :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 :导入,初识郑和 初读,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新词 再 读,理清条理 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2 / 31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 1492 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 “ 远 ” ?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 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 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13 / 31 “ 扶老携幼 ” 借助场景描绘。 “ 惊叹不已 ” 迁移旧知识,练习说话。 “ 镇定自若 ”“ 雄伟壮观 ” 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 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4 / 31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 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 1 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 6 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 1 5 自然段,根据 “ 扬帆起航 ” 、 “ 友好交往 ” 、“ 战胜凶险 ” 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15 / 31 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第一次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 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 ,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备课难点:第三节,既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我备课时无法处理好的一个难点。不仅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 -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 -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思想斗争应该是受刑之前就开始的, 生存还是毁灭? 应该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 150 万或者接受宫刑。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考。 1.展示史记,走近司马迁: 16 / 31 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它被鲁迅赞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呈现)。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 揭示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 :(出示:自测:正确 -流利 -有感情) 根据自测汇报读书。(组织学生互评 -好的鼓励,不过关的全班学生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强调: 人总是要死的 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 初步尝试个性化朗读要求: 呈现: 读出思考 -既要尊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 理解课题内涵:读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理解 发愤 。 感知整体构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围绕着 发愤 主要写了什么事情?每一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哪几节可以合并起来? 3.探究文字韵味: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导梳理问题: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如果作为读懂的内容汇报,就直接循着学生的思路开讲。) 二、感受 发愤 的原因。 问题一: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提17 / 31 到哪里就学哪里) 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 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 组织交流: 龙门: 读出感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 -指名读相关内容。 读出思考: a.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他在想什么?(成龙的理想) b.年十岁而颂古文,少负不羁之才 。 -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博闻强记, 积累史料等,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壮功夫老始成) 四处游历: 读出内容: 20 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离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18 / 31 年的西楚霸王。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风,西南的巴蜀、昆明 ) 读出思考: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可以谈生 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 ) 结合最后一节 ,感受 发愤 的条件: 引读: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 -(整整 18 年的时间),在他 -( 60 岁时) -终于完成了 -(一部 52 万字的辉煌巨著 -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探究:请注意几个数字: 18 年 -一部史记,仅仅用掉他18 年的时间吗?(体会厚积而薄发,实际上,他是用上一生去写作。) 60 岁 -实际上没有那么大 ,他大约只活了四、五十岁。 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1、指导朗读: 指导读好父亲的话: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19 / 31 司马迁 -; 看着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读出父子情深(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 -忙着 -忙着 -,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 起父亲的话 第二次引读最后一节 ,感受 发愤 的动因: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 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 (呈现),用了 -整整 18 年的时间,在他 -60岁时,终于完成了 -一部 52 万字的辉煌巨著 -史记。这18 年,用的是他对父亲 这洋洋洒洒的 52 万字,写满着他对父亲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三、探究发愤的过程: 问题二: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哪儿令你感动?(交流时,1、历史材料尽量让学生去补充,补充不出来的,教师讲。) 飞来横祸 : -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告 一段落,又派遣最宠爱的夫人之兄李广利做统帅,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副将直捣单于老巢。 李陵带兵五千,异常勇敢,深入敌后扎营,遇敌八万人,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于因为矢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奸细,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司马迁看不过胜时朝贺败时毁,虽然自己和李陵并无接触,但是根据平时的观察,20 / 31 非常赏识李陵的为人:侍母孝,待友诚,轻财、谦虚、甘居人下,却时时想着报效祖国。司马迁认为他有 国士之风 ,认为李陵被俘,生死未知,但绝不是贪生怕死,对朝廷不负责任,或许另有苦衷。再者说,他杀伤万余敌 人,功过足以相当。认为李陵失败不是他的错,有可能假降,饲机回报,要武帝等等再说。 汉武帝非常生气,认为他有意替李陵辩护,打击他的小舅子李广利,因而把他投入监狱。 酷刑 :什么样的刑罚称得上酷刑?想象一下,会受到什么样的酷刑? 了解真实的历史: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 150 万或者接受宫刑。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司马迁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了解真实的想法:身非木石,牢中的司马迁矛盾极了,他一定在想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 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读出 血溅墙头 的字后意思: 走进人物心灵:假若不选择死亡,就只能接受宫刑,成为21 / 31 不男不女的太监。悲愤交加中,他想血溅墙头的,仅仅是他的生命吗?(做人的尊严,积淀的信仰) 把体会送进去读。 读出初步理解: 司马迁的想法,你懂吗?懂得了什么? 读出自己的理解。 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让我们来听听司马迁的内心独白吧:人总是 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所以,古书上说: 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 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22 / 31 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读出对司马迁新的认识。 读出深层理解: 士可杀, 不可辱 ,不是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他怎么会想到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然而,这奇耻大辱却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把体会送进去读。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看看书上的这幅图 他的心就像座下的草堆一样蓬乱,挣扎着,不停地对自己说: 他仰望苍天,好像看到了冥冥中的父亲 他透过监狱的铁窗,好像看到了滚滚黄河边遥远的龙门 他还在想 引读:是啊,他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 他不是行尸走肉,他不能心静如水。写着写着,他恍惚23 / 31 了,不由得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他的汗哗哗而下,湿透了头发,湿透了衣服,他多么想 但是,他又想到 指导朗读: 每一次主题说话,就把看图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反复练读。 齐读第三节: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来寻找光明。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 -齐读。 四、思考发愤的结果: 引读最后一节: 就这样 ,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 13 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 52 万字的辉煌巨著 -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得不好时,可以引导 18 年,和 毕生 不是矛盾吗? 为什么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呢? 引读全文,练习说话: 回过头来看吧 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司马迁 听着父亲殷殷期待的临终遗言,司马迁 想着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马迁 24 / 31 就这样,他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这部 就这样,他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用 写下了 。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写好读书笔记: 、再次呈现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谈谈理解。 、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 史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 52 万 5600 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 3000 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 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 -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回过头来看课题。这 发愤 二字,究竟隐藏着那些东西? 、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读出了哪些思考? 25 / 31 指导写作读书笔记。 12.精读和略读 【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同时强调了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努力取得最佳效果。 3、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知道灵活运用精读与略读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实物)课外书若干本 【教学过程】 26 / 31 一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 12、精读和略读 齐读课题(题目是课文的重组成部分) 2、你从课题中读懂什么? 你能就课题提出些疑问吗? (相机板书:精读?略读?) 二初读课文领会大意 1、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做到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长句可多读两遍。 试着解决刚才的疑问。 画出感兴趣或是有疑问的词语,注意积累。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 况 指名分节朗读要求正确、流利。 师生共同评出 “ 朗读之星 ” 【声明评议要求:( A)正确:不读错、不添字、漏字( B)流利:不结巴、回读,读破】 刚才解决了哪个问题 ? 你是怎样解决的?读了第一节 PPT 出示: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我27 / 31 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需要精读。我们以前学过的 “ 煮书 ” 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课文, 讲的就是精读的方法。 a、圈画出来什么是精读?学生上台圈画指导读 b、你还了解到哪些知识? c、引导体会 “ ” 。 还知道了什么是略读? 出示: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了解大意后,再次引导质疑(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精读好像有些矛盾)你这时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学生质疑 相机板书 : 为什么要学会略读 ? 略读有什么作用? 怎样进行略读 ? 【想解决这些疑问吗 ?那我们就来运用刚才所学精读的方法 ,阅读课文的 2 7 节】 三精读感悟、合作学习 2 7 节 出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 7 节(自读、圈画、讨论、解决) (1)什么要进行略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