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_第1页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_第2页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_第3页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_第4页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古典文献学1、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2、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豕己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刘向、刘歆父子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8、东汉定经书文字,“熹平石经”蔡邕隶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9、三玄周易老子庄子10、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一大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目的主流。11、三体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二年,安排人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13、李善和五臣的文选注本,研究文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文选学”14、唐代的石经提议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与开成二年,故称开成石经,其规模在唐前石经中是最大的。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续文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臣事迹称为宋代四大书。16、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学著作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考古图17、公私目录学。官修书目代表王尧臣崇文总目,私家目录代表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陈的书目提要式,继承刘向别录的叙录传统);尤袤遂初堂书目(尤氏书目首开著录书籍版本的先例);高似孙的子略(高氏书目,专就子部书所作的专科目录。)18、明官方编纂永乐大典,体例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叙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19、明代私人编刻图书最为人称道是崇祯年间的毛晋,其藏书和刻书以涉古阁著称。20、四库全书清乾隆,纪昀总编纂官,组织360学者10余年编纂的大型丛书(可称为“大百科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标准来编排。北四阁,(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朔阁)南三阁(文澜阁本)保存较好:文渊阁本,文津阁本。21、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开创性专著。22、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文献1、“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2、含义:(古义今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典籍贤才”,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时视为“文献”。古意文:文章典籍,献贤者;今意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学1、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即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产生的文献。2、“文献学的三位一体”:目录、版本、校勘是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校勘:校,比较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勘,亦作刊,消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3、文献学涉及的学问,过去叫做“目录学”或“校雠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目录学最大的功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出土的青铜器以钟和鼎最多,故又称钟鼎文。青铜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贵重又可以长久保存。三代时,钟、鼎为最终之器,铸刻的金文器具以钟鼎居多,顾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竹木简起源很早,甲古文里有“册”、“典”字。简牍使用的时间从殷商到东晋,前后延续约1600年的时间。其中主要是战国到汉魏晋时期。甲骨文: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的最早真正有系统的文字。(最早的文献载体)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不讹不缺,精校精注。简答论述:竹木的检和封检:盖在尺牍上的为检;封:是盖板,系绳,打结,填泥,盖印的一整道工序。总集1、定义:将多个作家的诗、文、词、曲作品按照一定的门类汇集到一起,称为总集。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断代或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题裁的作品,古代的多为诗、文合集。2、起源:南朝梁代阮孝绪七录序目3、现存古代史志书目中,最先立“总集类”隋书经籍志4、按编辑方法论总集又可分为选集和全集。1、诗经、楚辞是不是现存最早的总集?不是2、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3、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文选4、早期影响较大的诗文总集是?晋人挚虞文章流别集5、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6、现存古代史志书目,隋书经籍志最先立总集类。萧统文选影响1、为历代文人学习文章之道的范本。2、文献价值:对保存汉魏至齐梁的文学作品起了很大作用。3、是研究唐以前文学的必读书。4、“文选学”出现别集1、汇集个人诗文而成一书的称为别集,一般称诗文集。2、起源:西汉刘向七略有“诗赋略”著录66篇,皆以作家为单位,汇集赋作,实为后代目录家别集类之始。3、内容:早期主要是诗文,小说属于子部小说家。诗、词、曲(小令、套数)文,包括辞赋这类有韵的文章。别集种类1、个人选集:作者生前所定,保留精华部分。2、个人全集:后人所编,包括其人全部著作。3、后集:或称集外文、集外诗、补遗等。一般是后人重刻别集时,将正集中未收入的诗文,再行编辑,附于正集之后。4、外集:与己有关但不完全出于自己手笔,附于正集之后。5、附录:附于别集之后,包括他人所撰序、跋,或者作者的传、墓志铭、年谱等作者的传记资料。丛书1、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刻等,按内容可分为综合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类。2、“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一般认为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3、特点: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即把各书整部完整收入。4、分类:丛书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类书1、定义: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索的工具书。2、查找某一本书,或者某一条资料,常要借助大型的工具书:丛书和类书。3、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工具书。类书的功用查找史料,史书指按照类别分门别类查找词源校勘,考订古书辑佚,把丢失的部分从类书中找出来,恢复原样丛书和类书的异同点相同:1,都是用来检索的工具书;2,都对原文不加改动不同:1,定义不同。丛书是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籍汇编到一起,冠以总名。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章,分类排篡,以供检索的工具书。2,丛书是整取,类书是零摘。3,功用不同。丛书主要是为了保持原书完整性,方便查找。类书既可以按类查找史料,还可以查找词藻(写诗,写文章),校勘,考订古书,辑佚,从类书中查找资料复原。版本如何进行版本鉴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版本的形式(牌记、刻工、字体、版式、纸墨、讳字、装帧)2、书籍的内容(序跋、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3、前任的研究成果(题识、藏印、图书目录、版本目录、有关该版本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一、依据版本形式1、牌记私刻和坊刻多有这类牌记。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北图出版社1999注:假刻或剜改牌记;翻刻时照刻原牌记。2、刻工大都记在版心下方,也有记在卷尾等处的,都见于明清刻本。注:某些明清覆刻宋元本,往往将原有的刻工照样覆刻。3、版式宋版式早期多单栏,后为左右双栏,上下单栏,白口单鱼尾,多有刻工姓名或牌记,蝴蝶装,墨香色淡,纸多洁白厚纸。装潢形制元多包背装也有蝴蝶装;明代早期包背装,后期线装;清至民国刻本一般均线装。注:以上只能参考不可全据。但边栏的高、广却是翻刻与原刻的相异之处。4、避讳字古代社会为了维护严格尊卑等级秩序,在文字使用中实行着避讳制度,即在书写或刊刻等行文中,用一定的方式避免直接出现当代君主、家父或其他尊者名字形同或音同、音近的字,以示尊敬。避讳的常见方式:1、改字。2、缺笔。避讳的对象:帝王、官员、圣贤、长辈宋刻本一般都避讳,浙本最严格;元刻本不避讳,只是有覆刻宋版偶沿旧本避讳不改;明代刻书基本不避,只有最后三位皇帝泰昌、天启、崇祯避讳;清代自康熙开始避讳。5、字体如宋版刻书字体有早欧中颜晚柳之说。按地域,一般浙本属于欧体;蜀本大字本属于颜体,小字本处于颜、柳之间;建本在柳体上稍加改进。元刻多采用赵体,平水本在欧体的基础上加入颜体。明初多赵体,中叶以后宋版字,晚期宋体字。清代通行仿宋、软体字。6、纸张、墨色北宋的监本和南宋的浙本、蜀本,多用白麻纸,南宋的闽本一般用黄麻纸。这种麻纸帘纹宽若两指。四川麻纸最负盛名,浙本也用桑皮纸,建本多竹纸。元朝后期,多用黄麻纸,帘纹变窄,宽约一指。平水本用纸类似浙本,建本则仍用竹纸。明代早期好的印本用白麻纸(皮纸),一般书用竹纸。明代盛行一种“棉纸”,南方称“皮纸”,分黑、白两种。万历以后多用竹纸。清代书籍大部分用竹纸,稍讲究的用白纸,武英殿本喜用开化纸。清人喜用开化纸,因产于浙江开化而得名,南方也叫“桃花纸”。乾隆以后常用连史纸或毛边纸。晚清以后多用宣纸。宋本用墨质料精良,用松烟或油烟制成色黑似漆,有香味,虽受潮或水湿而不浸润濡染。元刻本用墨略逊于宋,香味全无。明刻本用墨较差,甚至以煤和面粉代替墨汁,不仅颜色浮浅,且易浸染脱落,版面模糊被称为“邋遢本”。清代制墨原料较精,工艺也较先进,故印本用墨优于明本。二、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1、原书序跋书籍内容、编著意图、成书过程、版本源流注:序文记年月有的仅记甲子;有的翻刻本把原序刻入,要寻求其他根据,以免误定为原刻。1)考察序跋是否完整2)覆刻本除外,序跋只能作为鉴别原刻本的依据3)伪本挖改原序跋或编造假序跋2、审内容依据内容断定书籍刊刻的上限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1、书上的题识2、藏印(确认刊、抄年代的下限)3、书目著录宋刻本宋代刻书的三大中心,简称为:“浙刻”、“蜀刻”、“建刻”。1、浙刻:宋刻江浙尤其是杭州地区的刻书业,处于全国第一流。“浙刻监本”代表了两宋官刻书的最高水平。私刻本:以临安府为首,其中南宋权相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世綵堂刻本是临安私家刻本的代表。坊刻本:南宋杭州城内,可考书铺有二十多家,其中尤以陈氏经籍铺刻书最负盛名。蜀刻四川经济、文化发达,少有战乱破坏,而且自然资源丰饶,亦为宋代刻书中心之一。北宋蜀刻中心在成都,不少唐代名家诗文集传世。南宋以后,刻书业的中心渐移至眉山地区。刊印眉山七史,为“三朝版”史记的底本。校勘的基本方法:1、本校法: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掌握本书的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和正文可以互校。2、对校法: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自汉代刘向校书开始,即“校雠”。3、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由来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较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着,可以同时之书校之。4、理校法: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当发现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旁征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用推理的办法来加以改正,使用理校法,主要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古籍错讹的类型:纠正称:乙转乙正1、讹:传写或翻刻中产生的错误2、脱:脱文,夺文,即脱漏的文字3、衍:衍文,多余的字。后人传写传课中不小心混入,或无知者擅自补入4、倒:即颠倒错乱,原有的文字颠倒了位置5、错乱:错简,既指雕版刻印以前的简,帛书籍,因简,帛次序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也指后世刊印书籍的错页。纸质文献: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区分蝴蝶装包背装7个阶段:1,卷子2,旋风装3,梵夹装4,经折装,5,蝴蝶装:在北宋,通行于宋元两朝,以版心为中线,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包裹住作为封面。一面无字一面有字。6,包背装:始于南宋,流行于元朝。版心向外,构成书脊,粘上封皮,两面都有字。7,线装:与包背装折法相同,护页由一张裹背变成前后两张,不包书背。打孔穿线装订,一般打4个装钉眼,或是在书背上下两角加打两眼,成为六眼装。蝴蝶装包背装相同点:蝴蝶装和包背装都属于包背,都用硬纸连背包裹。目录分类法1、六分法:西汉刘歆七略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中一篇为总篇的概括2、七分法:南宋王俊七志名为七分,实为九类。多了道经和佛经两类。梁阮孝绪七录分为七类,12卷。3、四分法:西晋荀勖(xu)中经新薄以魏郑默中经为基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分甲乙丙丁四部,相当于后来的经史子集。清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一部集大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