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doc_第1页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doc_第2页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doc_第3页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doc_第4页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能力,但他们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大多还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借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最终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第3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品析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知人论世,借史料了解张养浩,充分解读并把握文本中的情感。教具: PPT课件教学方法:教法: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学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心怀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1.教师展示幻灯片上的人物资料资料一:时政书元至大三年(1310), 他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资料二:谏灯山疏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一座“鳌山”,他以为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虽然转怒为喜,还表扬他的直言敢谏。这让他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暗下决心: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有这样一个人,他19岁踏上仕途,为官清正,敢于屡次犯颜直谏;有这样一个人,因看透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归隐,屡召不赴。有人通过平日的阅读或预习,猜出这位人物是谁了吗?【设计意图】借助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兴趣在课堂上跟随老师一起学习一首元曲,了解一位文人。(二)走近作者1.学生回答问题并简介曲作者张养浩2.教师展示幻灯片资料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逝后被追封为滨国公,谥号文忠。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自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为人刚强正直,仗义执言,同情劳苦人民,写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教师强调:“国公”为古代五等爵位中位列第一的公爵,“文忠”为仅次于“文正”的对人臣的谥号。元朝统治者为何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请大家看一段资料。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归隐后的张养浩十年间七拒诏书,可当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赴任。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的他,感历代兴废,写下了许多怀古之曲。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博学硕得,为民承重之人,却在到任后不久,劳瘁而卒。“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那今天就让我们现代的关中人,怀着一份敬仰,共同学习他的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设计意图】借助史料了解这首元曲的创作背景,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对心系苍生、死而后已者张养浩的敬佩之情。二、心存敬仰,初读文本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在整齐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断与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抑与扬(语调)。2.指名朗读并稍作点评3.听示范朗读【设计意图】我国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因此通过齐读、指读、范读,不断促使学生在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二)层次梳理提问:赞叹之余如何也能让自己的朗读水平有所提升,我想我们还是先从理解作品本身入手。大家能以表达方式为依据为这首小令分层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第一层描写(写景);第二层记叙加抒情;第三层议论。【设计意图】以表达方式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后面赏析作铺垫。三、心存敬仰,品读佳作研读鉴赏(一)一品写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1.你能根据这幅图谈谈你对“潼关”地理位置的认识吗?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资料2.看来潼关地势险要,实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作者途径此处,是否用文字将潼关的地理位置及险要的地势写出来了?你认为此句中那些词用得好?3.依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聚”和“怒” “聚”从视觉的角度,化静为动,写出了裙山飞奔而来之势和万峰攒立之状;“怒”字从听觉的角度,借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又写出了作者吊古伤今的不平心绪。教师板书途径潼关,力绘壮景(雄浑、气势)4.可见张养浩起笔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的壮景,那朗读时自然应在雄浑的基础上,读得更有气势一些。指名朗读,并齐读。【设计意图】借观察地图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考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势,进一步赏析诗句中两个动词使用的妙处。(二)二品抒情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1. 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他遥望长安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板书:遥望长安,深沉感慨2.古人望长安心情多不快,你能从李白的诗句中找出他伤心的理由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展示幻灯片学生抓关键词分析后教师小结:“迁客”一次让我们隐约捕捉到了李白流放夜郎时对国运的关切,朝廷的眷恋及壮志难酬的伤感。可张养浩作为朝廷重用的官员,他为何会在赴任途中“踌躇”“伤心”呢?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作为六朝的古都,昔日的繁花、昌盛早已在朝代的更迭中灰飞烟灭,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的衰败,哀鸿遍野的凄凉。这一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让人能想象出战争的惨烈图景,而这些都是作者无限伤感的原因。【设计意图】将李白和张养浩的人生际遇作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感情。(三)三品议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1.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的踌蹰? 我们来一起品品作者的议论句。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原来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衰史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衰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与苦难。这一结论背后难言的是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的同情与关怀。板书:剖析兴衰,揭示真理(悲愤)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3.那朝代更迭,为何受苦的总是老百姓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的同时,劳役之苦更重。如秦兴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民怨沸腾。王朝之“衰”则兵祸连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因此说这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精炼的文字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设计意图】让学生品析“苦”字,探究王朝更迭和百姓疾苦的关系,在进一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赞叹其清醒的头脑和悲悯的情怀。(四)四品忠魂1.下面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下面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前者态度消极;后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2.你如何评价张养浩?学生讨论并总结,教师将学生的评价写在板书里,如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心诚爱民、鞠躬尽瘁,并画成一座丰碑。3.请满怀敬意再读诗文。【设计意图】借诗句的对比,让学生再次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从而对诗人产生一种敬仰之情。四、心怀敬仰,创意古诗1.写创意古诗潼关怀古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创译:(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2.展示范例3.学生当堂练习并朗读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适当点评4.教师总结本课:张养浩用自己的行为在我们的心中竖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最后,让我再次饱含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