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XX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题:笔算乘法(例 1)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47页例 1 及相应练习,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口算 304 7008 650 5800 254 7300 806 123 6040 13030 2、笔算 4326 1234 2 / 15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提示: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笔算乘法的方法: 1、 p47例 1 先读两遍题目,题目中已知条件是: 要求的问 题是:,应该用法。 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列竖式笔算: 以笔算 14512 为例组内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注意积的书写位置在哪儿;( 3)最后算什么。 2、小组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 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 3、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4、计算下面各题,竖式列在旁边空白地方。 16432=25436=*54145= 21783=3 2825=*43139= 3 / 15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友情提示: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位数,下面一行写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5、完成课本 47页 “ 做一做 ” (写在旁边空白地方) 四、过关检测: 1、比一比看谁能做对 2、火眼金睛 P50第 8 题前 2 题。 322145679 先仔细观察有没有错误,有错 242713 误的把正确的改在下面。 3、(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 15个班,每班 144本,还需要留 40 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 2)有 8 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 24 人,站了 16 行,共有多少人?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小亮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 184 / 15 看成了 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 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例 2)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 P53例 2 及练习八 3 7,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 0 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 学习难点: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方法。 导学过 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 352 195 2503 1406 2403 1307 165 185 1506 136 186 3502 2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千米,它们 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5 / 15 读题分析:已知:求: 列式计算: 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零,此题如何口算呢? 3、第( 1)小题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 “0” 和 “ 非0” 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4、第( 2)题: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106 303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 简便?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的方法: 1、因数末尾有 0 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简便算法是 “ 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 0,则在积的末尾。 2、因数中间有 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 0 的乘法,用 0 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1、同学们试练 P48 做一做 1、 2 6 / 15 2、把右边两个版式做完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六、过关检测: 1、笔算下面各题 18015201353071112280 2、 p49练习八: 3、 4、 5、 6(把竖式写在下面) 七、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例 3)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 P51例 3 及练习九 1、 2、 6,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 惑。 学习目标: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同学们的推7 / 15 理能力。 学习重点: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口算 ( 1) 62 ( 2) 204 620 104 6200 54 第( 1)组题中,第 2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积也乘。 第( 1)组题中,第 3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积也乘。 第( 2)组题中,第 2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积也除以。 第( 2)组题中,第 3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积也除以。 把上边的几条规律合并成一条可以这样表达: 8 / 15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 这条规律还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积会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三、合作探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四、过关检测: 1、这些题你都会算吗?试一试。 53 503 5003 5030 50030 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比较一下,看有什么规律。观察前三个算式: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扩大 10 倍、 100 倍,积就扩大倍、倍。(积 扩大的倍数和因数扩大的倍数相同)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缩小 10 倍、 100 倍,积就缩小倍、倍。(积缩小的倍数和因数缩小的倍数相同) 谁能将这两条规律合起来说?该怎么说? 如果把这三个算式中的 3 换到前面,结论又是怎样的? 这三个算式呈现出来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会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9 / 15 的倍数。 2、运用规律。 我们在口算乘法中经常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如算20060 时 先算 26 12,由于一个因数扩大了 100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了 10倍,所以积 12 就应该扩大 1000倍,积就是 12000。 请你说说口算 12040 时该怎样运用规律。 3、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4、在乘法算式 AB c 中,如果因数 A 扩大(缩小) m 倍,因数 B 扩大(缩小) n 倍,积 c 会怎样变化?( A、 B、 m、 n均不为 0) 5 、在乘法算式 AB c 中,如果因数 A 扩大 m 倍,因数B 缩小 n 倍,积 c 会怎样变化?( A、 B、 m、 n 均不为 0)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 ,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例 4)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 P52 例 4 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10 / 15 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 “ 单价、数量与总价 ”三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单价 数量 =总价 3、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三个量的概念,掌握单价 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应用数 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2、分析下面问题中的数量是什么? . 一支钢笔 4 元,老师买了 5 支发给同学,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中的 4 元是(), 5 支是(),要求的一共花的钱数是() . 妈妈买了 5 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 8 元,需要付多少钱? 问题中的 5 千克是(), 8 元是(),需要付的钱数是() . 一箱可乐 50元, 200元可以买几箱? 问题中的 50元是(), 200元是(),可以买的箱数是() 11 / 15 . 小明买 10个笔记本共用了 25 元,一个笔记本多少钱? 问题中的 10个是(), 25元是(),一个笔记本的钱数是() 、自己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三、合作探究: (一)解答例 4 的两个问题 1、先读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2、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3、你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4、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 1)每套校服 120 元,买 5 套要 用多少钱?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 2)学校买了 3 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 420 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四、过关检测: 1、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 12 / 15 2、已知单价和数量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单价和总价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总价和数量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3、自己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并解 答? 、自己提出一个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并解答?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 5)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 P53 例 5 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13 / 15 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 “ 速度、时间和路程 ”三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速度 时间 =路程 3、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三个量的概念,掌握速度 时间 =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一、 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 2、分析下面问题中的数量是什么? . 汽车每小时行 65千米, 4 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题中的 65 千米是(), 4 小时是(),一共行多少千米是() . 小红 8 分钟跑了 1500米,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问题中的 8 分钟是(), 1500 米是(),每分钟跑多少米是() . 甲乙两地相距 280千米,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 14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问题中的 280千米是(), 140 千 米是(),几小时是() 14 / 15 . 小明骑车上学,平均每分钟行 300 米, 8 分钟可以到学校,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远? 问题中的 300米是(), 8 分钟是(),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自己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速度、时间和路程 三、合作探究: (一)解答例 5 的两个问题 1、先读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 3、你知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吗? 4、不解 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 1)小林每分钟走 60米,他 15分钟走多少米?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 2)声音每秒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