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涉“狼”熟语文化义探析.doc_第1页
汉语涉“狼”熟语文化义探析.doc_第2页
汉语涉“狼”熟语文化义探析.doc_第3页
汉语涉“狼”熟语文化义探析.doc_第4页
汉语涉“狼”熟语文化义探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涉“狼”熟语文化义探析 庞娟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汉语熟语是汉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总结出的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精华。通过对熟语进行搜集,笔者发现关于“狼”的语条多达151条,占较大比重,几乎全为贬义,具有十分典型而特殊的文化内涵。涉“狼”熟语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形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风貌、审美趣味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征战、融合的民族关系,对于探析和研究农耕文化影响下汉民族“厌狼”心理及民族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狼;汉语;熟语文化;民族关系 DOI:10.16083/j.ki.22-1296/g4.xx.07.062 :H136.3:A:16711580(xx)07013502 :xx0112 作者简介:庞娟(199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一、“狼”熟语的由来 (一)源于诗文典籍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文典籍浩如烟海,大量熟语对文字材料的、压缩。先秦文学诸如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散文及对于其言论的均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中国历来重视对于历史的记载,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因此成为熟语的又一主要。唐宋以来,文化普及,文学逐渐大众化、平民化,唐诗、宋词、小说、戏剧为熟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诗文典籍等文字材料多传播于知识分子阶层,因而多以结构固定、内容精炼、意义明确、表达文雅的成语形式呈现。如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一句中的成语“粒米狼戾”,语出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一句中的“狼狈不堪,等等。 (二)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亦为语言文字的创造者,语言生活。熟语作为最贴近人民的语言形式,有很大一部分日常生活。人们通过对生产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对语言进行精简、压缩,形成了口耳相传、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寓意丰富、极具趣味性的熟语。如成语“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急又猛的样子,是对狼进食快这一特点的形象总结。歇后语“大尾巴狼装猎狗只要脑袋像就行”用狼与猎狗长相相似的特点形容弄虚作假骗人的恶劣行径,这一熟语正是基于人对狼、狗外形的观察。谚语“山里的孩子不怕狼”比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天天同凶险打交道,见识的多了就能积累经验,遇事就不害怕了。 二、“狼”熟语语义分析 (一)凶狠残忍,强势凶猛 狼嘴长而窄,长有非常锋利的牙齿,毛杂而硬。狼是杂食性动物,不仅捕食鹿、狍等大中型动物,也捕食诸如野兔、鼠等小型动物,有时还会啃咬植物以充饥。对于农民来说,狼经常捕食羊、猪、鸡等家畜。饥饿难耐之时,甚至会同类相食。与大部分大型猛兽不同的是,狼亦吃腐肉,古时在乱坟滩或战场上,经常能见到争食腐尸的狼群。因此,古人认为狼为了生存,是毫无原则可言的凶狠、残忍的动物。如成语“鸷击狼噬”指凶狠地残害人。“鸷”统指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这些大型鸟类常用爪及喙攻击猎物甚至人类,手段残忍凶狠。狼吃食时,常用锋利的牙齿将猎物撕碎,嘴角沾满鲜血和碎肉,令人毛骨悚然。成语通过对鸷与狼的类比,形象地说明狼的残暴,以此讽刺那些残忍的人。成语“狼虫虎豹”泛指凶猛的动物,比喻恶人歹徒,出自明代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转过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里面藏着什么狼虫虎豹。”狼、虎、豹均为古时伤人食畜的猛兽,令人闻风丧胆,可见其凶猛程度。 (二)虚伪狡猾,卑鄙贪婪 自古以来,狼一直以狡猾、贪婪的个性著称。狼智商高度发达,狩猎时计划周密、分工精细,通常采取群体作战策略,往往会在捕猎前先选定目标,跟踪观察,找准时机后,群狼从不同方向将猎群打散,对其中势单力薄者进行集中围捕。由于狼耐力强,善奔跑,猎物被轮流追捕后,往往精疲力尽而被拖垮。狼有时也会单独行动,伪装于羊群等牲畜之中,或隐匿于树丛里,偷偷叼走牲畜或人。狼高超的狩猎技巧给古代汉族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狼的智慧甚至被当代人总结为高超的营销策略,可见其精妙之处。狼食性特别,既可耐饥又能饱食。饥饿时,四五天体力不衰;饱食时,一次能吃下二三十斤鲜肉。狼狩猎时,只要条件充裕,就会先把所有猎物尽数咬死,哪怕危险已近,也不会放手;哪怕一只猎物都带不走,也不会留下活口,对人和家畜为害深重。可以说,狼的确是贪婪的动物。成语“狼贪鼠窃”意为如狼般贪婪,似鼠般惯窃,常用来形容敌人贪婪卑鄙。 (三)兽性难改,本性难移 近年来,畅销书狼图腾的出版掀起了人们对狼的关注,狼文化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狼具有完备的生存法则和坚守的原则,千百年来从未灭绝,也未曾被驯服。狼向往自由,远离人类,即使从小被人养大的狼崽,也不会磨灭其野兽的本性和对山林的向往。然而,由于古人对狼存在偏见,故常用狼兽性难改这一特点讽人,如成语“狼子野心”语出左传宣公二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意为狼崽虽小,却已具有凶恶的本性,难以驯服,怎么能将它当作牲畜来饲养呢?告诫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凶残之人本性难以改变,要警惕那些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谚语“虎死不变形,狼死不改性”、“狗走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皆比喻坏人本性难移。 三、涉“狼”熟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一)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君子之道 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汉武帝时期,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汉民族思想道德体系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文化与语言相互影响、渗透,因而汉语中有关于狼的熟语无不渗透着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儒家文化是适应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中国古代采取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只有精耕细作、勤劳节俭才能创造财富,因而社会安定就是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然而狼作为掠食者,只有依靠不断的抢夺和杀戮才能维持生存。面对猎物,狼会用尽一切办法将其置于死地,毫不留情,从不心慈手软。狼的哲学在古代汉民族看来是有悖于仁义道德、伦理纲常的,因此用“狼”来比喻一切邪恶歹毒、背信弃义、贪得无厌、卑鄙无耻的人。 (二)对于团队力量的提倡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域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气候带来了充沛的雨水,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古代中国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劳动力和土地成为财富的源泉。古时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人口的分工与协作,劳动人口又是统治者兵力、徭役和税收的源泉,是保证封建统治得以维护、社会财富得以增加的必要前提,因此,古代中国十分强调人的力量。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众人拾柴火焰高”都体现了团体力量的重要性。在有关于狼的熟语中,则主要体现团体力量对于恶势力的压制和抵抗,如“人多不怕虎,狗多不怕狼”、“人多力强,狗多咬死狼”,均体现了汉民族重视团体力量的重要思想。 四、结语 汉语熟语是汉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总结出的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精华。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151条有关于狼的熟语语条进行分析,发现其几乎全部为贬义,极其典型地反映了古代汉民族在农耕文化影响下所体现出的深重的“厌狼”心理,对于反映汉民族社会制度、经济形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风貌、审美趣味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征战、融合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世全,冯涛.中国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