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年俗征文文章.doc_第1页
关于春节年俗征文文章.doc_第2页
关于春节年俗征文文章.doc_第3页
关于春节年俗征文文章.doc_第4页
关于春节年俗征文文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春节年俗征文文章 文;松林湾 (四川乐至) 我印象最深的“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孩提七八岁时光。 我的记忆里,农历腊月二十四送灶神。我们家境较差,父亲赊账买回一小块“宝肋”肉,做“刀头”,送灶神。祭时,父亲会说些“灶神安享,不得发火”之类的话,安慰灶神。然后,大家分享这块“刀头”。一年中,有好几个月,或大半年,都吃不上肉的我们,就开始品尝“年”的肉味,打一次难得的“牙祭”,其实也拈不到几片肉。腊月二十三、四,家家户户都要推豆腐。磨出的豆腐,要计划吃到第二年正月十五。这是预备来客吃的。即使,没有客来,家里也要磨上一大锅,搁着。想吃肉而没有肉吃时,就炒上两块豆腐,做一锅汤,也有滋味。腊月二十七、八,再穷的家,也要炖肉。即把过年用的腊肉,腊猪头,腊猪蹄,红、白萝卜干,放进锅里,加上花椒,辣子,生姜,桔皮。灶下要用山柴疙瘩,才熬灶,炖出的肉才香。腊肉,平时就用灶火柴烟、松柏香熏出来,现在已熏得黑红发亮,油光欲滴。有经验的人,一看,哪家烟囱的烟,冒得高,冒得浓,这家人就旺,就发。这时,村里,三二群小子,常常聚在一起,看哪家先炖肉,哪家先啃骨头。各家的狗,就跟在各家孩子背后,使劲摇尾,待小主人嘣嘣嘎嘎啃光,不啃了,才好赏赐给它。有一次,邻居叫“黑狗”的孩子拿一块啃光的骨头,叫我继续啃,我正要接过来,被父亲看见,两巴掌给我赏来,吼了一句:做人,穷要穷得新鲜,饿要饿得硬展我从此再不敢去接别人家的东西了。年三十,早上,我们还在床上做梦流口水,父亲、母亲已经做好“稍子面”。上午,孩子们尽情玩。父亲呢,把他的老花镜找出来,饱蘸浓墨,写他的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和他的“天地君亲师”,一个单纯、温馨、悲酸、孝道、慈祥的年味,由此拉开了序幕。 正午,是过年最隆重的一道仪式。当桌上堆满菜时,平时不喝酒的父亲,慢慢从木柜拿出一瓶酒来,摆上四只酒杯,倒满酒,然后,叫我们几姊妹兄弟跪成一排,面对他上午写的“天地君亲师”牌位,他也跪下,祷告。父亲念完,再叫我们念,再作揖,叩首。我们回到桌边,父亲叫我们默念: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年了,请先“吃”。父亲一脸严肃,大家也不敢放肆,只等父亲喊上桌。父亲叫我们举筷,我们就举筷;他放下,我们就放下。晚上“守岁”,母亲拿出平时藏得严严实实的花生,南瓜子,炒红苕块,大家子围着风笼。风笼里,加些老材,一房子就温暖了。累了一天的母亲,她坐在桌边,直咳嗽。守一会,我们嚷着去睡了,母亲才又拿出五分或一角来,散给我们。这是我们明天,也就是初一的过年钱。初一上午,我们一群孩子,跟在大人后面,一路欢腾着,蹦跳着,吵闹着,追打着,口里嚼着花生或瓜子,上街看坝坝电影。看不倒就翻墙,钻阴沟,混在大人中间,钻电影院。姑娘们衣服花枝招展,小伙子头发油光发亮,把“年”哄得热闹起来。我和弟弟,哥哥,则穿上母亲新“纳”的竹壳土布鞋、新做的青蓝色土布服,上街去“疯”了。下午四、五点钟,玩累了,身体软绵绵地,我们才回家。我还记得,当我走近院坝口时,就听到父亲在檐下,抑扬顿挫地,读他的“诗曰子曰”。我用目光去搜索母亲时,在高高的山脚下,在一大片青绿的麦秧苗地,有一个瘦弱的妇女,背着一个很大的背篓,在地里“拣”猪草。背篓里,装得满满的猪草,把那个女人像要榨下去,榨下去,榨成一坯泥土。自然的,那就是我的母亲了。 农村最为讲究的“年”,单纯、温馨、悲酸、孝道、慈诲,因此也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亲情唯永恒,堪比年味浓。自那以后,再没有过上一个“称展”好年,我也不过十岁,父亲、母亲,双双就永远地“去”了。 注:“称展”,四川方言,即舒心、畅快、洒脱之意。“硬展”,意为“骨气,硬气、傲气”之意。 作者简介 松林湾:笔名,本名王昌东,四川乐至人,现为四川宜宾一企业员工。先后有作品入选诗刊xx年度诗选、xx诗歌年鉴(杨克主编)、中国当代青年诗选等,先后在诗刊、四川日报、诗歌月报、绿风等杂志有多首诗作发表。1995年,被纽约中华诗歌联谊会重点推荐,发表古诗词36首于美中文期刊时代周刊,深受华人华侨喜爱,因此在海外有一定影响。 文;匡花坛(河北) 每值春节来临之前,总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儿时的一些事。是啊,同样是旧历的新年,但是,年复一年,经过岁月的陈酿与提纯,使得回忆中浓缩的年味儿更加地醇厚,更加地令人沉醉了。 记得,小的时候,春节将至,北方的民风使然,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要准备一家人一个正月的美食。其中要蒸好多的白馒头、做好多帘儿黄央央的粘豆包,蒸妥之后,将它们摆放到一个齐腰深的瓦缸里储备起来。在春节期间,随吃随从里面取来享用。印象极深的,是母亲在这些馒头当中专门做一些精美的花样。为此,母亲会专门精心地蒸制一锅花样的馒头,比如枣泥馅儿的佛手,是将甜甜的枣泥儿包在面团儿里,然后塑成手的样子,再虚虚地切出五指。上屉蒸好了,里面褐色的枣泥儿就会从指缝中露出来,特别好看,味道也特别清香。此外,还要做一种刺猬猬。母亲同样是把面团儿塑成刺猬猬的样子,然后用剪子在其脊背上剪出若干个小面刺儿,再用小红豆镶上眼睛,刺猬猬的嘴里还要含上一枚铜钱。这里究竟有怎样吉祥寓意,至今儿子也不得其详。同时,母亲还会蒸一些镶嵌着大红枣的花篮馒头、拼花馒头,等等。普天下的母亲们总要把年的味道创造得喜兴,俊俏,纯美,充满着吉祥与快乐。这样的花样馒头,是除夕之夜专为祭祖时的供奉。看到摆放在先祖遗像前的款款美食,恍然之间,仿佛老祖们真的回家和他的子孙们一起过年了。这简直就是一堂神圣的传统艺术课呵。祭过了先人,孩子们就可以吃这些供品了,而且吃供品的孩子会有福气的。 忽又年来,而今这样的“艺术品”在物化的城市里倒是极少见了。抑或是人们过年的心情终究是不一样了吧。先前那种对年的崇敬,对粮食的崇拜,似乎在岁月之风的吹拂之下,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迷茫,也越来越淡了。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当代人之于旧历的新年,已完全是另外的一种过法了,即便是祭祖,所供之物也变得新潮、时尚、精美和高档起来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对先人的孝敬之心,才能获得祖上对子孙们的护佑之责。在如此的替换下,传统的年味儿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了。然而不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旧历的新年照例是新年。春节快到了,千家万户依然要虔诚地祈祷着新一年的美好愿景,让幸福来得更多,更美,更吉祥如意。 我们家里的年味 年三十的前一天,落了厚厚的积雪,雪花儿纷纷扬扬的飘洒了一天一夜,犹如我的心有那么一点点忧伤.漫天漫地的一片白,重重的堆积在房屋,树枝,杂草上,远处的麦田在雪温暖的怀抱里,贪婪的吮吸着久违的甘露,脚下的积雪被行人踩得咯吱作响,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裹得严严实实,也有少数年轻人穿着时尚前卫,真可谓是“美丽冻人”。孩子们盼这场雪该是很久了吧!他们在雪地里嬉闹着,相互追逐着,将一团团的雪球儿掷来飞去,好不热闹。你看那满脸灿烂的笑容和那浑身的热乎劲就不难看出属于他们的快乐,小手冻得通红就用嘴哈口热气暖暖,摔倒了爬起来继续,不由得勾起我对于童年的回忆,在他们的身上我在寻找着自己的影子。 我站在窗前,依窗而望,人们采购着各种年货,大包小袋的拎着踩在积雪里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家走,脸上洋溢着对于年的期盼。有老人结伴而行的、有夫妻一起出去采购的、有一家全体出动的,苍白的发髻上插着好看的簪子,年轻的夫妻相互搀扶着,恩爱有加,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不时的放一个鞭炮,吓得妈妈不停地责怪,眼里却露出满足的笑容.那种幸福在今年我却是没有一点点感觉的,我只能在别人的脸上读出来吧! 经不住儿子的央求,我收拾完房间,放下洗了一半的衣服,陪儿子去买鞭炮,我给儿子换上过年的新衣服,看着和我长的一般高的儿子我心里也跟着快乐了一点。我和儿子相互搀扶着,小心地挪动着前移,手心里不时的冒着冷汗,我紧紧地攥着儿子的手,生怕摔倒。一辆车将消融的积雪辗压着溅起一串水从身边掠过,吓得我为了保护儿子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幸好被儿子及时扶住,我惊叫一声,儿子关切的询问我:“妈妈,没事吧!有我呢,不怕.”我弱弱地说:“没事。”眼里已是积满了泪花,我想起了老公。如果老公在身边,那我就不用这么担惊受怕了,儿子也不用这么一路和我攥紧着双手而无法开心的欣赏雪景;如果老公在身边,遇到这种情况我和儿子就会一边一个拽着老公的胳膊不撒手,还会故意装做摔倒的样子,博得一片同情,当计谋得逞时然后窃喜。如果老公在身边,我们就会相互推着滑雪,还可以打雪仗,那笑声里传出的全是幸福的音符;如果老公在身边,我们可以一起贴好看的窗花,擦洗门窗,晾洗衣物,劳累中夹杂着唠叨,但唠叨里串起了恩爱和朴实,如果老公在身边,我拖着疲惫的身影下班回家时,寒冷的冬夜有温暖的灯光会为我亮着,如果老公在身边,生病时会有人着急的摸着你发烧的额头,还不停的训斥着,手里却在药箱里翻找着药物,如果老公在身边. 我一路走着一路想着,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炮摊前的,被儿子摇拽着胳膊我才冲着摊主笑笑,问着鞭炮的价钱,看着攒动的人头,心里烦乱的想逃,满眼都是一片红,空气中夹杂着火药的味道,我这才仿佛闻到了年的味道。街上全是红红的对联,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这片红被淹没在白色的雪景里,自然和谐之美我为之感叹。我看到了妈妈在锅灶前忙碌的身影,蒸着好看的馒头、煎着酥软的麻花、煮着香喷的肉食.果盘里摆满各色的水果和糖果,各色瓜子花生应有尽有,不怕不够吃,就怕你吃不过来呢,想着想着,我看到了那个扎着小辫子的姑娘穿着花棉袄一蹦一蹦的向我跑来,我看到了年的气息,闻到了年的味道。 年的味道(一) 辞旧岁,迎新春。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大地,也将我们带入了农历新年。随着春节的临近,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看着公司中心大道两旁那红红火火的灯笼迎风摇曳,心中立刻被一种暖暖的感觉所包围,不经勾起了对年的回忆。 在我的映像中,年味最浓的还是我们小的时候。进入腊月是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时候。虽然那时物质匮乏,可是到了年关,母亲总是想尽办法为我们准备好过年的新衣服和美味佳肴。母亲是一家人中最忙碌的,她先是扫房、拆洗被褥,接着是炒米,然后用石磨将米研碎,再把五花肉切成两厘米厚三厘米宽的肉片,将米粉与肉和各种调料搅拌在一起,做成香喷喷的蒸碗。看着母亲忙前忙后,我便钻到灶堂里烧火,那火要烧得特旺,是用劈材和锯末。我使劲的拉着风箱,红红的炉火在炉灶里跳耀,将我的脸烤的通红,看着外面飘着鹅毛大雪,心中期盼守岁的时刻快点到来。 年三十晚上一开始是很安静的,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里,忙着贴对联、粘窗花。此时母亲便会将提前蒸好的粉蒸肉、小酥肉、红烧鱼、甜饭一些香气扑鼻的好菜,一盘盘地端上桌,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孩子们眼巴巴的瞅着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只等着父亲说新年的祝词。然后,我们就可以一边大快朵颐,满嘴流油的吃着香喷喷的美食,一边唧唧咋咋说着着一年里发生的各种趣事。我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候如何过年,守岁。母亲小时候家里殷实,过年的场面非常气派。杀猪宰羊,祭祖祭灶每个环节都不能少。年夜饭更是丰盛,在吃饭前,外公要领着全家老小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通宵守夜,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母亲兴致勃勃的讲着,眼里充满了对亲人们的思念,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那令人神往的一幕。当窗外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的响起时,父亲就将一挂炮用竹竿挑着伸出窗外,我则躲到父亲的身后,用手捂住双耳,等到我躲好父亲才放,清脆的炮声此起彼伏一直响个不停,它将年的味道散发的更加浓烈,我们被它笼罩着,即使再节约的人家此时也会放上几个,以祈来年的丰收与健康。 小孩子们年初一是最开心的,母亲将我最喜欢的新衣服整齐的放在我的枕头边。穿上新衣服给父亲、母亲拜过年,接过红包,我高兴的合不拢嘴,虽然钱不多,但也是长辈的心意。年初一跟在姐姐的后面,到亲戚家一家家地去拜年,很少有压岁钱,但瓜子、花生和糖是总是把衣服兜兜塞得鼓鼓的,我们笑着、唱着、高兴地相互追逐着,开心极了。 长大后,生活好了,各种时尚新颖的服装常换常新,鸡鸭鱼肉顿顿不断,再也不会因为想吃好吃的而盼着过年了。相比而言,孩子们更是体会不到我们曾经拥有的“年味”。忙读书、忙补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让孩子们忘了过年的快乐,都成了读书专业户,变成了宅男、宅女,整天窝在家里,不是做作业就是玩电脑,虚拟的世界带给了他们快乐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踢毽子、滚铁环,捉迷藏,玩摔炮,接触新鲜空气的机会。我也一样,现在的“过年”我都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忙碌,不再有兴趣买新衣服。只有母亲和大姐,每年还是要忙着卤肉、蒸碗,亲戚朋友来拜年也最喜欢吃母亲做的菜。多少次,我劝母亲都八十多了,就不要再做了,可母亲说,孙子们说如果没吃姥姥做的卤菜、蒸碗,就像没过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再做几年吧。是啊,这也许,是我们家仅有的一项保留“节目”,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如果连它都省去了,年就失去它的意义 我在心里期盼着,母亲能够永远健康长寿,因为有母亲在,我们的心就会聚在一起,家就会幸福,年味就不会离我们而去。 年的味道(二) 新年来了,新年来了!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味道! 一.喜气洋洋的味道! 要过年了,人们都急着买年货,大包小包的拎着。超市里的各种应节食品堆积如山,人们你挤我拥,把东西都往自己的购物车里放。各家商店前都摆上了一盆盆金桔,菊花,金桔一个个又大又漂亮黄澄澄的,让人觉得很喜庆。街道两旁的路灯,都挂上了一串串火红的灯笼。各家各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