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源流考辨_第1页
易氏源流考辨_第2页
易氏源流考辨_第3页
易氏源流考辨_第4页
易氏源流考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易氏源流考辨 要点 易氏得姓之说 ,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 ,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 ,因以易为姓等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 ,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 ,经考证 ,易氏得姓 ,乃春秋以前 ,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 ,始以易为姓 ,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 ,才是合乎逻辑的 ,也有易氏家谱记载 ,易氏在殷商时为易氏部落 ,可作佐证 ,巳知最早的远祖 ,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 ,自宋理宗宝庆年间( 1225 1227)迁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孙 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 ,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 ,此后本旁支的世系 ,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 ,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 1091)所撰 (1)。其中云 :“读谱旁见先儒传记” ,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 ,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完公与欧阳修 (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 ,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 ,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 年撰易氏谱序 (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 ,自晚明便修纂有法 ,深知族谱为书 ,以 史之一体 ,而寓有史之全体 ,杰然上踵马迁 ,屹立于黄茅白韦中 ,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2 / 7 辟门启牖 ,上规国史 ,隐括国家史 ,用之社会史 .俾族书开无限途径 ,于世系有表 ,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 ,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 ,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 ,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 ,极纲罗之能事 .又于诸史列女一目 ,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 ,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 ,当推易氏谱例 ,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 ,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 ,灿列于谱中 .”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而具特色 ,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 ,战乱兵燹 .致旧谱毁损残缺 .黄冈易氏谱,还是明嘉靖年间( 1522 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 ,几同再创修( 66) .虽然明万历戊子年( 1588) ,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 (3)。可是明末清初 ,家谱又遭战乱毁损 ,“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 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 1646)为鼎公再修纂时 (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 1942 年 ,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 ,计 190 卷,内容渐趋完善。近 50 年来,又当 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极大改变,宗庙祖坟无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 1994 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 2000 余页) ,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 ,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史籍,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 ,考证3 / 7 出一些疑点 ,籍以抛砖引玉 ,就教于知史者。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 ,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 .该谱创修于康熙 41 年( 1702) ,民国 21 年( 1932)是其五修【 5】 .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 ,南唐( 938 960 年)雄州剌史易赟(斌 /贝 ,音 yun 晕) 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 1206) ,又由释褐状元 ,礼部尚书易祓 ,“本易赟(斌 /贝)旧谱作庆源集 ,考受姓之源 ,世系悉加删订 ,存信阙疑 ,书为三册 ,分给长沙、吉州、袁州三部 ,是为绫谱” .而“宋宝祜年( 1253 1258)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 ,藏吉水中华山玉真观神脏 .(明)天启年( 16201628)发之 ,绫如蠹蛀 ,尘封渍落 ,检录残余 ,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 ,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 .”【 5】由此可见 ,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 ,均系检录残余 ,远祖记载模糊不清 ,是可理解的。 湘谱经过易赟(斌 /贝)和易祓两 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巳。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 东,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同,4 / 7 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 (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的说法 (8-26): 1) “左传齐大夫易牙 (雍巫 )之后” .最早见于元和姓纂 (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 ,称易牙 (一作狄牙 ),食采于易 (水 ),故其后人以易为姓 .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 ,或易出于雍 ,它与 易牙之后的说法 ,实质相同 (8-26)。 2) “太公后有易氏” ,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 (吕尚 )之后 (17)。 而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 ,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 3) 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 .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而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4)“受姓自燕”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 ,因以易地为姓 ,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著节义 ,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 ),晋有易雄宰舂陵 ,” ,还提及 郡望太原5 / 7 郡和济阳郡 ,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 ,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 (27)。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 5) ,其中有易甲传 ,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 68,69) ,并说据宋易祓绫谱 ,始修于康熙 41年 ,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 ,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 甲公楚人 ,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 ,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 ,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 ,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 ,欲得公助(欲得易申) ,陈士勒兵以示曰 :“与我 ,无患不富贵;不吾与 ,则此是也 .”公(易甲)笑曰 :”子常言吾义矣 ,今忘之乎?立得天下 ,不义 ,吾不取也。威吾以兵 ,不义 ,吾不从也 .今子将弑子之君 ,而使吾(我)从子 ,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 ,威我以兵 ,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 ,应子以声鄙也。吾 闻士立义不争 ,行死不鄙。”拱而待兵 ,颜色不变 .遂遇害。 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 68)缺 ,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 ,氏姓谱篇首作甲公 ,中又作欲得易申 ,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词书和 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6 / 7 易申著节义 ,魏有易恺剌雍州 ,晋有易雄宰舂陵”句 ,则究竟是易甲呢?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 ,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 楚宝 (共 45 卷)予以佐证 ,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 (约公元前 77-公元前 6)著 新序 (编入 四库全书 经部儒家类) ,或通称 刘向新序 ,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 ,在外 ,子西召胜 ,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 ,将弒惠王及子西 ,欲得易甲 ,陈士勒兵 ,以示易甲曰:“与我 ,无患不富 贵;不吾与 ,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 ,吾子忘之乎 ?立得天下 ,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 ,不义 ,吾不从也 .今子将弒子之君 ,而使我从子 ,非吾前义也 .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 ,吾不忍为也 .子行子之威 ,则吾亦得明吾义也 .逆子以兵争也 ,应子以声鄙也 ,吾闻士立义不争 ,行死不鄙,拱而待兵 .颜色不变也。”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 刘向新序 。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 ,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 ,在春秋楚惠王(前 488-前 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 ,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的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 ,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