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未穿的红嫁衣》有感.doc_第1页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未穿的红嫁衣》有感.doc_第2页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未穿的红嫁衣》有感.doc_第3页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未穿的红嫁衣》有感.doc_第4页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未穿的红嫁衣》有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未穿的红嫁衣有感 一本写给女人的书 读霍达茅盾文学奖作品未穿的红嫁衣有感 海安县供电公司杨海霞 都说自强自立的女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再有智慧的女人,一旦被爱情迷住眼睛,即使前面的路波涛汹涌,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直到把自己逼到痛苦的绝境。就象女作家霍达在未穿的红嫁衣里描述的女主人公最后在精神病院的归宿:“装着铁栅的小小窗口里,郁琅嬛专心致志地继续她的研究,默默读着那一片猩红。” 她的窗外,成群的军舰鸟和粉红色的火烈鸟盘旋在精神病院所在的秦屿上空,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仿佛正在对她不断地发问:“如果真的有下辈子,你会选择谁选择谁” 她一言不发,专注地凝望着那条连衣裙,好似在观察,在研究。是在回味倾注其中的一片痴情?还是咀嚼自己酿成的苦酒?院长说:“这是她最关心、最执著的一件事。如果谁敢碰一碰那条红裙子,她就拚命地抢夺!”这是她和李言一起去北京时给自己置办的嫁衣,难道,如果真的有下辈子,她还会选择李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确,男主人公李言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他是南方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更是掌握着越州市命运的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她比他小了整整二十岁,是越州一中孤高傲慢却美丽动人的老师。他们悄悄地相爱了,仅仅只是为了爱。连他的女儿、她的学生李盼也禁不住说,他们才是天底下最般配的一对郎才女貌! 可是如果真的有下辈子,我猜她或许不会继续选择李言。因为在权利和地位面前,他选择了放弃爱情。他对苦苦等待他的情人说:等我十年吧!郁琅嬛读出了这句话的潜台词:等十年后退休后我们再在一起。他算得真好,那个时候,郁琅嬛已经“四十而不惑”,而他正好六十岁退出仕途,到那时候再闹“婚变”也就无所顾忌了。在郁琅嬛的心目中,他一下子变得那么陌生,那么丑陋,心造的偶像顷刻间垮了,剩下的只是一尊会说话的雕像,她所等待的男人竟然只是一个懦弱、自私的小人!她绝望了,伸手打开了房门,冷冷地对他说:“你可以走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李言是郁琅嬛想要的那种人,相貌堂堂,智慧而有内涵,又地位显赫。她把一切都给了李言:青春、梦想、幸福。她希望李言放弃权力、地位、家庭,甚至事业,为爱情献身。可是最后她却成为感情的牺牲品,被关进了秦屿疯人院,她痴情的目光唯有凝滞在一片悲哀的猩红那一袭永远不能穿上的红嫁衣上 我曾见过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别人调侃他时急急地回过一句话:“我不会找另外的女人的,我老婆可好了,她把家里的一切都料理得好好的,对我更好”说着,眼里竟有泪光在闪。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在从外地出差回来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回家放下行李,而是拎着行李冒雨赶到老婆工作的地方等老婆下班一起回家。 一朵花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蕊的花期更是短暂。掩卷长叹:如果真的有下辈子,郁琅嬛,你会选择怎样的男人呢? 作为一位历史感十分强烈的作家,霍达在这部作品里也刻画了大量的历史与政治印迹,可我更觉得这是一本写给女人的书,一本教会女人如何生活、如何选择幸福的书。 * 做自己的“上工”,成就健康幸福人生 舟山供电公司袁建芬 对于养生,在多数人看来是老年人热衷的事,而我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却沉迷其中,这一切缘起复旦大学青年女教师于娟的英年早逝带给我的震撼与感触。才华横溢、乐观向上的她,最终无法逃脱疾病的困扰而撒手人寰。这个风华正茂的女子,有留洋经历、博士学位及讲师头衔,拥有幸福的家庭收获这么多,却没能留住自己的健康,同为女人,让我彻悟,不要等到失去健康的时候,才去珍惜它。 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自己的身体逐渐突显出各类问题,脾胃不和、腰颈椎疼痛、手脚无力我们总是在工作上忙碌着,生活上操心着,特别是女人,为家庭付出的更多,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事,在体检中才发现是甲状腺肿瘤,若不是因为这次常规体检,可能她还在为工作和生活奔波,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若要了时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从现在开始,关爱自己的健康。 与其求医,莫如求己,做自己的“上工”。有了养生的理念,开始关注中医养生的书籍,朋友推荐的中里巴人老师的求医不如求己是我的首选。这是一本让人充满感恩的书籍,作者将他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无私分享给大众。这也是一本让人充满惊喜的书籍,因为它的每段话,每个案例都通俗且实用,可以让读者对照自己的类似症状而效仿其中的建议疗法。正如作者所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取嚏法”赶走风寒,“跪膝法”让气血通畅,“推腹法”赶走体内三浊每一种方法都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让人屡试不爽。特别是“取嚏法”,即用平常用的面巾纸纵向撕15厘米,用手搓成两个纸捻,要稍有点硬度,同时插入鼻孔,刺激鼻壁,如果已受风寒,自然就打喷嚏,喷嚏一出,体寒即除。在风寒初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自从有了亲身体验后,也鼓励家人去尝试这个方法,让感冒从此远离了家庭。“上工治未病”只要用心,其实简单的方法就可将疾病遏制,每个人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上工”,自己的身体自己养,与其求医,莫如求己。 了解自己的体质,防微杜渐,养生胜于治病。“身体是自己的,犹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楚它,这无异是一种疯狂的自相残杀。”中里老师的话,句句在理!不要等到失去健康的时候才去珍惜,防微杜渐,注重日常养生才是关键。我们也不必叹服于医生的神奇医术,即使懂“望、闻、问、切”,都只是推测而已,自己才是身体最直接的使用者,哪里虚弱,哪里强壮,是寒是热、是实是虚、是阴是阳,只有了解自己身体中的这些天然禀赋,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才能更好地去维护它。每个人身体的异样都可以在经络穴位上体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按按全身的经络,哪里痛了,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中医的术语也称“诸病于内,必形于外”。对照中里老师的案例,经常点、按、揉、敲、推,疏通经络,就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爱美非表面,以内养外,才是真正的美!几乎每一个女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容貌,美容院、化妆品,甚至整容,我们用尽一切办法挽留自己的年轻与美貌。然正如书中所言,皮肤是你整个身体状况好坏的镜子,只用名贵的化妆品、保养液效果当然无法持久。身体健康了,气血旺了,经络舒畅了,黄褐斑、鱼尾纹自然也会淡化。作为女人,要清楚食品的寒热之分;了解自己的体质;经期注意冷暖;经常做一些自我保健,如敲打经络、按摩穴位;学会随时调整情绪由内到外调养身体使其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舒缓情志、滋润容颜、提高工作,改善生活质量,这一切再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促其更加健康。如此做法,才是美容养颜的重中之重。 健康的女人是最幸福的,只有健康才是真正值得用一生去经营的事业。健康地活着,开心地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对我而言,就是无与伦比的幸福。(袁建芬) * 我与地坛读后感 徐州睢宁县供电公司高超 夜了,煮上沸开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扑鼻,温润了我干涩的心,走到窗前,依窗远望,黑帷紧紧裹着我的视线。于是轻嗫一口,倍感温馨,那淡淡的景与缕缕清香交织重叠,再添上史铁生先生巧夺天工之作我与地坛,读来颇有隽永深邃之气。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人在极度无助的时候需要寻求一个精神力量去支撑,想必地坛就是充当的这个角色吧。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史先生总是试图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因为绝望者看到的世界和地坛的墙面一样,斑驳坍圮,毫无生色。于是冥冥之中,史先生告诉我们:“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想想看,想必这世上再无比这句概括生死的句子了。其实,史先生在最后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人即是欲望之物,那他就应该按照欲望的实现方式生存,不然,作者也不会从事写作,这便是人。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青年人的思维最终将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在大学里大学生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大理想,矢志报效祖国,推动我们的民族再次腾飞。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