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饶宗颐“论书十要”的读书笔记.doc_第1页
关于饶宗颐“论书十要”的读书笔记.doc_第2页
关于饶宗颐“论书十要”的读书笔记.doc_第3页
关于饶宗颐“论书十要”的读书笔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饶宗颐“论书十要”的读书笔记 在书法学习上遇到问题的时候,除了向老师请教,还需要跟书法大家请教,最近我读了饶宗颐的书法六问,饶先生是当代海内外著名学者和书画家。在史学、经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文学等诸方面均有深湛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他的“论书十要”最为精辟,提示了我关于书法学习的很多困惑与疑难,特做读书笔记和摘录,相信书法的学习是一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 (一)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 粗解:明末傅山曾提出出著名的“四宁四毋的口号:“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就是针对靡弱纤巧的书风而发的感慨。 (二)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理解:书法的美感在于一种力量对抗下的美感如果写一个字,你感觉不到“阻力”,那就必须得注意了,是不是自己写的太平顺太圆滑,那便只是表面的漂亮,而不是力量饱满、富有控制。“变熟为生”就是不论在用笔、造型还是结构上,都要尽量避免流于公式化。所谓“生”的意思,就是经过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种与世俗不同的表达方式。故此,“变熟为生”可以理解为防避“俗”这一感觉的主要方法。 (三)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扶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 理解:饶宗颐主张顺着篆、隶、楷、行、草这一个次序来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论是学书或是艺术,都要投其根源,而书法艺术更加应该遵从书法历史自上而下的发展规律。你可以选择篆书(峄山碑)来练习结构,接着可以练习杨沂孙篆书来加强,另外也可以写写秦石鼓文来比较大篆到小篆的演变;接着可以用张迁碑来加强提按,用夏承碑来感受方笔,还可以练习东汉的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我的老师为了破我的工整,建议我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汉简(汉朝在竹简上写的字);随后可以选择一个魏碑(张猛龙碑以及一些元字开头的北魏墓志作为和楷书之间的过度,加强用笔力量,最后可以专注临写一个唐代楷书(颜真卿或其他楷书名家作品)。如果对自己要求更高的话,可以选择魏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作为深入学习的路径,还有韭花帖、伯远帖、倪宽赞、宣示表等等。 (四)险中求平。学书先求平正,复追险绝,最后人书俱老,再归平正。 理解:这段话出自孙过庭书谱原文: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喜欢的一个书法家是这么认识这段话的:你在构造一个天平的时候,一定要探求下你的极限,当你中间有了,就要向两边走走,追求一下险绝。而当你中间、两头都有的时候,要再回来。最初你中间的支撑是不够的,而在你追求两边的时候,你的中间又找不到了。直到最后复归平正,你才能够达到通会。通会之际,也就是当你能够圆融、通达的时候,能够汇集平正与险绝于一体的时候,书法就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不再有什么造作或故意求险、求美,或求异于人,故此,自然就返归平正。 (五)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 理解:“书丹”是古代用朱笔在石碑表面书写文词的专用名词。现代人写字作画大多数是把纸或绢铺在桌上,在写面积较小的书画时,当然可以坐着绘写,但是如果是写面积较大的书画,站立悬臂来运笔才能够把全身的气力使用出来。 (六)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于碑版要观全拓成幅,当于别妍蚩上着力;至于辨点画、定真伪,乃考证家之务,书家不必沾沾于是。 理解:临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应,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临摹,是要在临摹的时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规律、特色及其用笔、用墨的方法。 (七)书道如琴理,行笔譬如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疾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 理解:天下万物,尤其是各种艺术,其理都相通,音乐与书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样。而琴道与书道都是以心运手,以手运作,故此,两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体会。用笔能够不论是刚、是柔、是重、是轻,都力透纸背,其实就是多写的关系,而且是不断思考用笔方法的结果,书法练习最重要的两个字便是提按,犹如弹琴,大部分人按得下去,提不起来,如何能真正提起来,并且在提按之间自由往返,也是需要不断思考和练习的。 (八)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辟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其时代近而蔑视之。尚能揣摩功深,于行书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断烂、臃肿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 理解:饶认为明代后期的大师如董其昌、张瑞图、王觉斯、傅青主、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们临摹,主要是看每个人笔性相近于哪一种风格。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数量极多,而且有不同的书体,我认为只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多加临摹,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九)书道与画道,贵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笔欲饱,其锋方能开展,然后肆焉,可以纵意所如,故以羊毫为长。 理解:初学者一开始时用什么工具,最好是用羊毫,羊毫性软,可以练习手上功夫,不想狼毫或者兼毫,容易写的好看,但是笔富有弹性,容易练出毛病。“展锋”不等于把锋展散,笔锋开展是依然具有笔锋,笔画不应该会变扁,始终讲究中锋用笔,所谓中锋用笔,所谓中锋用笔,就是在书画行笔时,应该使笔锋随时和纸平面保持垂直,笔尖时刻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在宣纸上,墨迹向两边渗透的宽度相同,这样的笔画看起来有立体感,是高质量的线条。 (十)作书运腕行笔,与气功无殊。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