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摘·随笔】一篇文章的蝴蝶效应.doc_第1页
【作家文摘·随笔】一篇文章的蝴蝶效应.doc_第2页
【作家文摘·随笔】一篇文章的蝴蝶效应.doc_第3页
【作家文摘·随笔】一篇文章的蝴蝶效应.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家文摘随笔】一篇文章的蝴蝶效应 (海格/文本文作者系作家文摘报社。我们想借由此文,感谢在作家文摘20周年“往事征文”活动中积极参与的读者,颁奖活动将在近期举行,敬请关注。) 我们报纸正在刊登往事征文,每天总能接到些相关咨询电话和读者的投稿。这个征文早在去年9月30日就截止投稿了,但征文陆续登出后效果很好,总有热情的读者来投稿。我们对依然不断的来稿并没有苛刻地置之不理。 有一次,年轻同事小意跟我说:“有个老太太打过几次电话,在电话里说她的历史都哭了,还说要把稿子送过来。”我心里一沉,第一个反应就是最好别来,因为接待老年读者啰里啰嗦,总要赔上很长时间。不过,看着小意初出茅庐一副认真的神态,我只好苦笑一下。 这一天,报社来了位老太太找我,我把她让进资料室说话,她就是跟小意在电话里哭诉的老人。这个老太太是个很注意修饰的人,大波浪头发,红嘴唇,透着上一代老知识分子的气质。她带来一堆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其实不用,她一说出自己的姓名,我就知道她是谁了。她并不有名,但是我登过她的文章被镜头扫进去的右派。她是黄万里的助教,帮黄万里说过话,在上世纪50年代拍的所谓反映右派的纪录片里,她又无意中站在了黄万里身边,被扫进了镜头。就这样,全国人民在纪录片里都知道她是“疯狂向党进攻”的右派了。 她展示的那些材料,有她发表的文章、和各种名人的合影、平反材料等等。我忙拦住她说:“您不用给我看这些。您来有什么事吗?”她说:“你们刊登了我的文章,我的很多朋友都看到了。他们想详细了解一下我为什么被打成右派。我很想说说这件事。当初,我们那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我的师兄夫妇自杀时孩子刚1岁”说到这里,泪水溢满了她的眼眶。她已经80多岁了,可是这段历史留给她的创伤,让她的心灵至今不能安生。我很怕她再伤心下去,忙打断她说:“这段历史您应该写写。把稿子给我吧,我争取发表。”她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滔滔不绝继续陈述,而是知道适可而止。看着她手里那些照片,我说:“您给我一张跟文章时代差不多的照片吧。”她在一堆照片中给我找出几张充满青春气息的老照片,我挑出一张她在清华大学草坪上的单人照,照片上的她二十出头,漂亮单纯,梳着两根辫子,周围阳光灿烂。 招待她只用了十来分钟,看她留下来的五六页纸的手写文稿,我直觉应该很好看,但是因为辨认起来并不大容易,所以就先搁置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她并没有催我,但我反而不安起来,总觉得欠着她一份沉重的期待。等有时间翻看她的文稿时,我不禁叫苦,后悔自己把话说满,还让她留下老照片。她的文章总地来说很罗嗦,讲起对当事人的不满太详细,应该详细写的地方又太简单总之,文章要是如此“原生态”,肯定是发表不了,她下次取照片,我将如何面对?我硬着头皮给她,但又担心满篇飘红,录入员看不懂,于是索性静下心来给她重写一遍。故事是她的,文字是我的,情感是我俩共同的。比如,写到那个留下来的孤儿,老太太写了一大堆感慨。我就剥丝抽茧,用她的话重新组合精简了一下:“这个孩子如果活到今天,应该47岁了,不知道她今天怎样了?”结尾,老太太写自己平反以后,很多待遇都没有恢复,也没有赔偿。我只用了一句话说:“1978年,我终于得到平反,但也只是得到一张平反的白纸而已,所有的青春岁月和智慧才华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是我对她很长的抱怨的升华,自认为感慨得还不错。她的文章名字叫做我认识的清华大学的右派们,但实际上并没有写几个右派,反倒是写她师兄夫妇放弃孩子自杀,而自己因为怀孕没有勇气自杀,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我最后起名猫兄猫妹的不同命运,她和她师兄关系非常好,她师兄外号叫“小猫”,她则被大家称为“猫妹”。 文章终于顺利通过,被刊发了出来。在许多征文里,它算不得写得最好的,但却是唯一一篇被我这样大改动的文章,我担心老太太生气,但是她事后并没有打来电话责备我,而是感谢我发表了这篇文章,并激励自己要写一本书,回顾这一生的经历。 不久,我接到了一个很令我感觉意外的电话。一个听起来声音很有磁性、说话利落而有条理的男性问我这篇文章作者的联系方式。他说:我叫田某某,你可以把我的名字百度一下,有很多介绍我的文章,我是北大教授。猫兄夫妇是我的姑姑姑父。我的其他姑姑姑父们看到这篇文章,很感动这位作者这么多年还惦记着这个孩子,叫我如果有可能的话,告诉人家一声这个孩子的下落,让她别惦记了。” 其实我编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很想知道孩子的下落,一个1岁的孩子是不是还能活下去呢?我问:“她还活着吗?”田教授条理清楚地给我简短讲了这个孩子后来的经历: 孩子的父母留下遗嘱,这个孩子不要送到知识分子家庭,一定要送到贫下中农家庭养大。孩子的保姆就带着孩子回到河北乡下。但是孩子的大姑大姑父可怜孩子,还是给她联系了天津一位王姓女医生,这是位老处女,一辈子没结婚。王医生把孩子和保姆都收留下来。孩子后来上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再后来又到了美国,在那里成家立业,现在在一家图书馆工作。但孩子怨恨姑姑们为什么不收养自己,所以长大后很少跟他们联系。田教授也是多年前跟她见过一面而已。 我把老太太的电话给了王教授,心想老太太知道了这个孩子的下落,多少会感觉欣慰。我也庆幸自己把散漫的文章后重点落在“猫兄猫妹”这个点上,从而引出充满人生悲喜剧的后续故事。 从事这个职业,我更能体会到“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我只是同情一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