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1928-1989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规定》作为中国在放射性废物管理领域的早期标准文件,确立了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的基本要求、设施设计、运行管理和安全防护措施。然而,与后续发布的相关标准或国际准则相比,该标准在多个方面可能已显示出差异或不足,尽管直接对比的另一具体标准未被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放射性废物管理领域的一般发展趋势和国际最佳实践来推测可能的变更要点:

  1. 安全标准提升: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后续标准可能更严格地规定了废物分类、包装要求,以及对贮存设施的辐射防护和环境影响评估标准。

  2. 环境与公众保护:新标准或更新可能强化了对周围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保护措施,包括更严格的排放限值、更完善的环境监测计划,以及在选址、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长期安全隔离放射性物质的能力。

  3. 应急准备与响应:相对于旧标准,新出台的规定可能更强调建立和完善应急准备和响应体系,确保在意外事件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

  4. 设施设计与维护:在设施设计方面,新标准可能引入了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要求,比如增强结构耐久性、提高防渗性能、优化通风系统等,同时对设施的定期检查、维护及退役规划也提出了更详尽的指导。

  5. 废物最小化与处置策略:随着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新标准或指南可能鼓励采用废物最小化原则,推动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并对废物的最终处置路径给予更多指导。

  6. 信息化管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进步,新标准可能要求建立更全面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跟踪和信息记录,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7. 国际合作与接轨:近年来的标准修订还倾向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安全标准和其他国际最佳实践接轨,确保中国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不仅符合国内需求,也能满足国际认可的安全和环保标准。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1989-12-21 颁布
  • 1990-07-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1928-1989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规定.pdf_第1页
GB11928-1989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规定.pdf_第2页
GB11928-1989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规定.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1928-1989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规定.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标 准低、 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规定G日 1 1 9 2 8 一 8 9Re g u l a t i o n s f o r1 nW一 日 月di n t e r tne dl 皿 t e - l ei n t e r i m s t o r a g e o f 1e lr a d i o a c tiv e s o l i d1 主肠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低、 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任何实践中, 符合低、 中水平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暂时贮存( 以下简称“ 废物暂时贮存” ) 。 本规定不适用于尾矿渣类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贮存管理。2 引用标准G B 4 7 9 2 放射卫生防 护基本标准G B 8 7 0 3 辐射防护规定G B 9 1 3 3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3 术语3 . 1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 指用于放射性固体废物在最终处置前的中间贮存设施包括废物哲存室、 暂存库和暂存场。3 . 2 低、 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 指G B 9 1 3 3 中 放射性废物分类系统表中第1 , I I 等级的固体废物。4 废物甘时贮存管理目 标和荃本原则4 . 1 废物暂时贮存管理目 标是依靠屏障隔离和严格管理, 防止放射性物质以不可接受的量释放到环境中, 保证公众及职业人员受到的照射不超过相应的剂量当量限值, 并保持可以 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4 . 2 凡产生放射性固 体废物的实践, 皆 应建立相应的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4 . 3 废物暂时贮存服务于废物最终处置。4 . 4 废物暂时贮存贯彻分类收集、 定型包装、 安全运翰、 集中 暂存、 建立档案、 监测管理、 限期转运处置等基本原则。4 . 5 暂时贮存的废物必须在包装和贮存方式上保证其在规定的暂存期内可完整回取。4 . 6 在确保安全的同时, 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废物暂时贮存和最终处置的经济性。4 . 了 废物暂时贮存期为五年。国家技术监,局1 9 8 9 一 1 2 一 2 1 批准1 9 9 0 一 0 7 一 0 1 实施 GB 11 9 2 8 一 8 95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营运单位、 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5 . 1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营运单位、 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应共同合作控制放射性废物产生量, 搞好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工作。5 . 2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营运单位对废物贮存的安全负有全面的责任。52 . 1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 必须在取得国家有关部门( 含其授权的代表机构, 下同) 领发的营运许可证后, 方可投人运行。5 . 2 . 2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定期向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废物收贮人库年报表; b . 废物转运出库年报表; 人员受照剂量年度汇总表; d . 事故报告; 年度运行总结。5 . 2 . 3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有权拒绝主管部门有害于安全的指令性要求。5 . 2 . 4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有权了解废物产生单位的废物来源及其性状。5 . 3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主管部门对设施的安全负有领导责任。5 . 3 . 1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主管部门负责废物收贮管理条例、 运行及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的审批。5 . 3 . 2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主管部门有权制止营运单位有害于安全的各种实践活动。5 . 3 . 3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处理营运单位与废物产生单位之间的业务矛盾。5 . 4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运行安全, 必须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负责对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安全监督的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对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安全运行进行技术指导。对涉及安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裁决。6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6 . 1 废物暂时贮存库场的选址、 评价、 设计、 建造( 含扩建、 改建) 及其相应的审查必须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单位承担。6 . 2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管理应符合G B 8 7 0 3 中的规定。6 . 3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除满足放射性设施的有关要求外, 并要求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空间利用率高, 内存废物可回取、 管理方便, 并具备必要的抗御意外灾害的能力, ( 例如: 防火、 防水、 防腐蚀、 抗震、 防盗) 。6 . 4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采取措施, 防止以任何方式向环境带出或泄漏超过相应限值的放射性物质,必要时废物暂时贮存设施须设置相应的排风过滤系统, 剂量监测仪表, 去污器具及放射性废物净化或固化装置。6 . 5 为尽可能减少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有合理的区域划分, 配置可靠的废物装卸、 运输工具。6 . 6 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设置相应的废物减容, 包装调整等处理手段, 提高暂存设施的经济效益。了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运行管理7 . 1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按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对待, 执行G B 4 7 9 2 , 设立专( 兼) 职人员负责放射防护和环境保护工作。7 . 2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运行过程中, 严格控制收贮废物的放射性比活度不超过设施的防护能力, 废物重量及外形尺寸不超过装卸运输能力. 所贮存放射性物质总量不超过设计限值的要求。了 . 3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管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废物暂时贮存全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管理工作。7 . 3 . 1 废物产生单位提前向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递交“ 放射性固体废物送贮申报表气见附录 AC日 1 1 9 2 8 一 8 9( 补充件) 并遵守废物人库贮存的各项要求: a人库贮存废物的包装须符合有关规定中的相应章条( 低、 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包装安全标准) ; b . 废物分类包装, 并以尽可能大的密度装满容器; c . 废物中不含易燃、 易爆、 易腐烂、 易挥发和其他化学性质不稳定物质以及病原体、 非放剧毒物; d . 废物包装容器内不得混入液体或湿固体( 游离液体重量应小于 1 写) ; e . 废物包装容器封盖后, 其表面剂量率应低于 2 m S v / h ( 2 0 0 m r e m / h ) ; 距表面 1 m处小于0 . 1 m S v / h ( 1 0 m r e m / h ) ; f 包装容器的外表面应保证清洁, 其松散放射性污染: a O . 4 B q / c m l ( 1 X1 0 - p C i / c m ) ; ,8 G4 B q / c m ( 1 X1 0 - p C i / c m ) ,7 . 3 . 2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管理人员根据废物入库贮存的各项要求和“ 废物送贮申 报表” 内容, 对废物及其包装容器进行检测核实( 外观、 重量、 表面剂量、 表面污染、 包装及内容物的安全性) 。符合入库贮存条件者, 在包装容器外侧面记写编号, 登记入库。了 . 3 . 3 放射性固体废物运输必须使用具有一定安全措施和符合放射防护要求的专用车辆, 执行国家关于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中的有关要求。7 . 3 . 4 入库废物应尽可能根据废物的放射性比活度、 半衰期、 毒性及废物处理的要求进行分类, 分别人库贮存, 并填写“ 废物收贮人库登记卡” 见附录B ( 补充件) , 一式两份, 建档保存。7 . 3 . 5 对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及所存废物, 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正常运行应做到: a . 贮存设施内排风系统应定期开启, 以保证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内放射性气溶胶浓度低于相应管理限值 ; b . 定期对贮存设施进行常规剂量监测; c . 废物人、 出库操作, 应在剂量监测员的监护下进行, 并提前半小时开启排风系统, 直至操作结束人员撤离后关闭排风系统; d . 妥善处理暂时贮存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e . 做好日 常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了 . 3 . 6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 根据本规定及有关标准制定实施细则, 包括“ 废物收贮管理条例” ,“ 安全运行岗位责任制” , “ 操作规程” 等。并建立记录、 报告及废物档案管理制度。8 废物转运和处里8 . 1 放射性固体废物在暂存贮存设施内存放至豁免值以下的废物, 经检测核实后经主管部门及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可作工业废物妥善处理或有限制回收利用。8 . 2 放射性固体废物在暂时贮存设施内预定存放期满, 其放射性比活度仍在豁免值以上应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 将废物转运、 处置。8 . 3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应对破损的废物包装容器进行再包装, 使其符合国家关于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中的要求。9 应急措施9 . 1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制定应急计划, 以便一旦发生事故时, 保证可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并针对下述情况作出应急安排。9 . 1 . 1 在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收集、 包装( 含减容处理) 、 装卸、 运输、 贮存及管理过程中, 可能导致放射性物质污染公众环境或使人员受到超过正常限制照射的情况。9 . 1 . 2 由火灾、 盗窃和其他非核性质事故而可能导致放射性物质污染扩散到废物贮存设施以外的情G B 1 1 9 2 8 一 8 9况 。9 . 2 事故和应急照射, 执行G B 4 7 9 2 中有关章条。1 0 废物哲时贮存设施的退役管理1 0 . 1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原则上须退役, 具备以下条件, 经主管部门同意, 呈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可继续使用。 设计余量 较大, 设施 容积继续利用不妨碍对废物的 安全 管理; b . 放射性防护方面没有超过容许标准, 有继续贮存能力; 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运行中维护保养好, 经鉴定可继续使用。1 0 . 2 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在退役前须作好下列工作: 运行总结( 包括: 贮存废物总量、 放射性总量、 核素种类、 照射量、 污染情况、 运行记录、 事故报告、 贮存设施及设备现状等) ; b . 退役计划( 包括: 关闭方案、 废物处理、 日 程安排、 环境影响评价、 管理目 标和开放标准等) , 报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退役计划实施。1 0 . 3 被批准退役的废物暂时贮存设施, 退役计划的实施由 原营运单位负责。1 0 . 4 退役的废物暂时贮存设施的开放, 必须经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 及环境保护部门的批准。G B 1 1 9 2 8 一 8 9 附录A放射性固体废物送贮申报衰 ( 补充件)送贮单位送贮日 期年_ 月 _日预处理方式灰化固化压缩其他废物形式棉、 布、 纸类、 塑料、 橡胶、 玻璃、 器皿、 金属、 其他包 装 容器 表 面 剂量当 量 率( M S v / h )距包装表面一米处剂量当量率( - S v / h )包装容器形状及体积( L ) 货包总重量( 单件)( k 6 )送贮保证: a .送贮废物干燥, 按规定分类、 包装、 容器表面记写标志; b ,无易燃、 易 爆、 易挥发、 易腐烂、 腐蚀性物质及病原体、 剧毒物等; c .废物以尽可能高的密度装满容器, 玻璃器皿经打碎减容; d 包装容器表面污染: 。 0 . 4 B q / c m 2 # 4 B q / c m 送贮人( 签名) -一 送贮单位( 公章) _( 下栏由 废物接受者填写)本包装容器内 容 物类别 _本包装容器入库编号_收 贮 人( 签 名) _表面污染及辐射水平测量人( 签名) _ 日 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