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4_第1页
xx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4_第2页
xx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4_第3页
xx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4_第4页
xx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XX 届高考历史必修 1 专题教案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统一的条件: 商鞅变法 后,秦国实力增强。 2秦统一的过程:秦王嬴政先后灭掉 六国 ,公元前 221年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 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定都 咸阳 。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 皇帝 称号,总揽天下大权。 (2)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 独尊、 皇权 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 (1)建立一套以 皇权 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在中央,设丞相、 御 史大夫 和 太尉 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 为百官之首,之下还有诸卿。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中央以下最高一级 地方行政 机构,行政长官称 郡守 ,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长官称 县令 或 县长 ,由 朝廷 任命。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 / 9 1积极作用: (1)有利于巩固 国家统一 。 (2)有利于封建 经济文化 的发展。 (3)有利于 中华民族 的形成和发展。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 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 善。 2消极作用: 专制 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在影响学习和考试的众多因素中,心态是第一位的。 在进入高三后的第一轮复习中,有一些心理因素影响了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主要是: 影响第一轮复习的心理因素 对第一轮复习不重视。第一轮复习一般的做法是 “ 滚课本 ” ,即按照课本顺序,老师把每一课像上新课一样再上一遍。有的同学认为课本在高一、二已经上了,老师是在 “ 炒现饭 ” ,因此上课时不认真听讲,静不下心来看书。 把历史复习简单理 解为看书和背书。把看书作为复习的唯一方式、把记忆作为复习的唯一目的;视做题为负担,即使做题也只做选择题。 迷信资料, “ 告别 ” 课本。把资料作为复习的主要依据,上课自习资料不离手,或热衷于做题,而把课本打入 “ 冷宫 ” ,3 / 9 视而不见。 舍不得花时间,寄望于第二个学期 “ 打突击 ” 。认为历史是副科,甚至上历史课时也偷偷摸摸地学习其他科目,认为可以通过短期突击提高历史成绩。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在历史上的影响怎样 准确地说,秦朝建立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形成原因: (1)经济根源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2)社会根源 秦吸取周诸侯割据的教训,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 韩非子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 (4)地理原因 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且领土面积较 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影响: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积极方面: (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4 / 9 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方面: (1)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2)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3)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下列对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 B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c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D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c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大夫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5 / 9 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 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柳宗元说: “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 “ 制 ” 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A A。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本题关键在于理解 “ 失 ” 的含义,“ 失 ” 的意思是失误,引申为灭亡。周的灭亡是由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的灭亡是由于暴政,不是因为郡县制。 XX 年 9 月 30 日下午,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丽山园 )开园仪式在陕西临潼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国又一处大遗址保护工程在陕建成。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 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朝都城在咸阳,统治中心在关中地区。除秦朝外,西周、西汉、隋朝、唐朝也是以关中为统治中心的王朝,因此,陕6 / 9 西被称为 “ 天然历史博物馆 ”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 “ 皇帝 ” 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 “ 千古一帝 ” 。统一后,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 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还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 据史记卷 6 载: “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记住自己 c 从材料 “ 令丞相、御史曰: ” 可知 A 错;从材料 “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 可知 B 错;从材料 “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 ” 可知 c 正确; D 项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都不能得出。 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后 () A贵族不能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7 / 9 B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c郡守和县令由丞相任命 D县成为最基层的组织 B 郡守和县令的产生 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地方长官郡守和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概不世袭,但贵族可以担任地方官;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没有任命地方官的权力;秦朝县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赵高 (时为丞相 )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 (降职或罢免 )。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 “ 此马也。 ” 二世笑曰:“ 丞相误矣,此鹿也。 ” 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盖高有篡夺之意,故指鹿为马,以验群情之顺逆。后高使其婿阎乐杀二世于望夷宫,迎立扶苏之子婴。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解读:史记的这段记载反映的是赵高势倾人主,指鹿为马的故事。 在秦朝中央官制中,丞相居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为 “ 百官之首 ” 。有机会接触到一切军国机密,这为赵高专权擅政、“ 势倾人主 ” 提供了条件。材料反映出:丞相制度创立之初,丞相权力还很大;秦二世的无能;赵高 个人的奸诈、专横。从这段材料中,还可以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伊始,8 / 9 就暴露出它的弊端。 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 A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B “ 节用裕民 ” 、 “ 以德服人 ” c “ 以法为教 ” 、 “ 以吏为师 ” D “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A B、 D 项强调德和仁政,不符合秦朝历史; c 项虽与秦朝符合,但它只是一项具体措施; A 项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原则:皇权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大权。 1.(XX宁夏文综卷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 “ 百 官之长 ” ,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A 2.(XX新课标全国卷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 郡县制为 “ 公天下 ”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9 / 9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3.(XX江苏卷 )“ 齐人 ” 、 “ 鲁人 ” 、 “ 楚人 ” 这种表述,逐渐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