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老师考察教育笔记范文.doc_第1页
学校组织老师考察教育笔记范文.doc_第2页
学校组织老师考察教育笔记范文.doc_第3页
学校组织老师考察教育笔记范文.doc_第4页
学校组织老师考察教育笔记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组织老师考察教育笔记范文 陶氏教育考察随笔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诸葛跃红校长 1、陶氏教育生逢其时 大机器生产背景下的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工迅速分化,对于各种规格的人才产生了批量需求。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因袭了工业生产的所有要素。学校就是厂房,教室就是车间,课程就是生产流程,课程标准就是产品规格,学生呢,当然就是产品。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被按照统一的规格、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时间一批一批地生产出来。举世皆然,中国尤甚。 这种教育,首先产生了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一级一级的往下推演课程。由大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小学,于是有了学科,有了教材,有了教学计划,有了各类考试。然后产生了相应的“备、讲、练、查、补”的教学方式,于是,一条人才生产的流水线就诞生了。 这样一个类工业生产的教育体系,完全忽略了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规律,完全忽略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天性,完全忽略了孩子与产生和养育他们的宇宙空间的血肉联系,渐渐沦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工具。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被压抑、摧残、窒息,教学效率低下,以至于学业失败,成为普遍现象;在这里,学习成了最为恐怖的人间炼狱。毕业生歇斯底里的狂欢,焚烧课本的熊熊火光,都是学生解放情绪的自然宣泄。 信息革命背景下,中国的教育成了一个人人都不满意,但谁也没有办法的尴尬行业。疯狂的课外补习,风起云涌的异地择校,普遍的厌学现象,家塾的兴起,年龄段越来越低的潮,演绎着人们在这种尴尬境地中左冲右突的挣扎。 正是这种背景下,陶氏教育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无情颠覆了整个既存的教育体系,为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挖好了坟墓。 正是陶氏教育,从认知领域切入教育(这个切入点的选择值得玩味),把孩子的学习还原到广阔的宇宙生态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心理诱导,带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宇宙信息互动的特殊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学生如鱼得水,心智大开,逐渐养成寓灵感、顿悟于常态的本领,打开了学生心灵深处与生俱来的和宇宙信息沟通的暗门,使他们进入了量子传输级的高效学习,不经意间,把那些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搞定,使学生由码头肩挑背扛的搬运工,变成了高度自动化传输系统的操纵者。于是,许多常规学校连想都不敢想的天方夜谭大量涌现,让许多号称打死也不信的人目瞪口呆。 一瞬间,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诸多弊端灰飞烟灭,学生的内心豁然开朗,一片蓝天,一个把人当作人来培养的教育新纪元开始了。 2、陶氏教育对常规教育的切入点 把认知领域作为陶氏教育的切入点,是个高明的选择。因为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环境里,如果不能在认知效率上拼倒对方,取得绝对性优势,就休想在这个传统教育的一统天下立足。陶氏教育在认知教育方面的成功,击中了传统教育的要害,让传统教育在它自己一向标榜的终极价值领域自惭形秽。 与此同时,陶氏教育成功登陆教育市场,利用对传统教育拨乱反正的效应高效的进行市场运作,为全面颠覆和取代传统教育奠定基础,积蓄力量。是不是这样?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陶氏教育还暂时依附于传统教育的学科教学,为学生语、数、外、数、理、化的学习服务。但是,陶氏教育会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帮助中国教育完成从工业革命时代的教育向信息时代的教育的转移、过渡。 3、对陶氏教育的历史使命的理解 目前,陶氏教育的研究推广还仅限于“陶氏灵感学习法”。其实,一种学习法的诞生,肯定以一套完整的教育法为基础。深入体验“陶氏灵感学习法”,不难感觉到“陶氏教育法”的存在。而在陶氏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中,也确实有兴办陶氏私立学校的意向。 在几天的体验中,我首先体验到的是陶氏教育的课程观。“德、智、道、商”的课程系统是一个宏观描述,从文化基础课来看,这里也都有自己的一套。 线性的课程形态。传统的课程形态是立体的,语、数、外、理、化、生一字摆开齐头并进,学生的心田每天要让各个学科老师轮流耕耘一遍,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据说,不时地换换口味,可以避免大脑疲劳。大学科似乎还过得去,小学科因为相隔时间长,这一节课上了,下一节课忘了。陶氏的课程,一般从语文的写作入手,由诗而文言,由文言而白话,接下来英语,之后就可以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跟进。这种线性的课程呈现方式属于陶氏特色,蕴含着陶氏逻辑。 自助式的自主训练方式。在陶氏,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教会了方法以后,学生就长时间的进入独自涵泳、独自冥思、独自品味的训练时段,这期间,学生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老师都可以用“按老师讲过的去做”来答复。对于训练状态下的学生,陶氏老师的态度很超然,热心呵护,绝少干预,而且让人莫名其妙的是,他们个个都信心满满,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他们的态度,如同一位经验老道的园丁,给种子提供了足够的土壤、肥料、水、阳光之后,就在旁边信心百倍的等待,等待,而那些过于“勤快”、总是喜欢动手动脚,习惯于过度扶持的人,常常收获的是叶败花残的结局。 从量变到质变的质量检测标准。陶氏的一位老总对参加培训的孩子说,你不要过于在乎你诗的质量,先把数量搞上去。把你们的数量搞上去,我们会觉得很累,但是等你们把数量搞上去以后,我们来帮你提升质量是很容易的事情。陶氏的另一位老总,把孩子们写的诗分为五个阶段:一、娃娃诗,二、打油诗,三、借用诗,四、拼凑诗,五、韵味诗。当陪读的老师为自己孩子的稚嫩之作无比焦急的时候,陶氏的老师却气定神闲,他们会告诉你,不要紧,反正最后都一样的。当我带来的学生不到两分钟就能写一首诗的时候,这里的一位年轻老师笑笑说,七步成诗也不过如此吧!而我也不得不为老师提早对孩子们的预测感到信服。 由自信入手的学习品质塑造方式。来陶氏的学生首先需要建立对大宇宙的信仰,建立师法自然的观念。紧接着,一个接一个的奇迹很快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产生我原来这样优秀的自信,几乎同时,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浓厚,他们常常面对自己的作品,傻兮兮地自问:这些真的是我写的吗?之后,跟老师的合作更加自觉、紧密。我带来的孩子,其中一位是一个老师们难以驾驭、难以驯服的捣蛋鬼,在陶氏,很快成为一个懂事的乖宝宝。 因为时间关系,我看到的还只是皮毛。尽管这样,这样一个隐约的雏形就已经能够显示出它不同以往、不同凡响的生命力。 未来陶氏私立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个个什么样子? 传统教育的课程体系,从生成逻辑上是自上而下的,在这种逻辑下,基础教育的课程不是儿童成长需求的体现,而是上一级学校学科教学的准备。课程体系脱离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与陶氏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冲突的。 从课程内容上讲,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只服务未来,不服务当下。用中国的一句惯用语来讲,就是“时刻准备着”,现在学好了,以备未来之需。可是,学生当下生存、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谁来提供?传统教育课程体系表现出高度忽视。这样,就出现了学生语文课上讲古文,学今文,写散文,写论文,几年下来,分数考了一大把,但是却不懂得怎样道歉、怎样拒绝、怎样规劝、怎样申诉,作为学生学习最宝贵营养和基础的现实生活,却遭到无视。 在陶氏灵感学习法的体验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宇宙原生态气息,它的基本法则是崇尚自然。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是原生态课程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陶氏教育一定会致力于为学生现实生长的根须提供基肥,来替代那种准备型的课程体系。而这种基肥最好的载体,就是生活单元课程体系。 在陶氏教育课程体系中,了解、认识宇宙是一门必修课,让学生从小就不能剪断与宇宙连体的脐带。生活单元所构建的基础文化、常识教育,肯定要划分成常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科技)和基本技能(琴棋书画及生存、生活技能)两个系统。由于陶氏教育的效率极高,所以,它的课程应该包括游学(大自然赏鉴)部分,这其实也算是宇宙课的一部分。这样,在陶氏基础课程中的冥想的许多场景,学生都有机会亲临体验。 未来陶氏私立学校的形制如何? 这里是一个生态小社会,这里的一切利益分配凭借的就是学生的行为积分,靠这种因果效应的强化,来建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激发进取心。 这里不需要能量仓,因为训练室本身就是金字塔建筑。而天文观测台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学生在这里跟宇宙保持零距离接触和全方位沟通。而立体电影等多媒体手段,当然也会用来间里孩子们的宇宙观。 这里是生态的,自助的,为童生童趣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有意思在这里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这里要求落实到知行统一的程度。 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宇宙原生态教育模式。陶氏教育正是以这种先进的体制,最终完成对自己教育梦的完美诠释。 4、对陶氏教育诗文训练的理解 体验告诉我们,诗文训练,尤其是诗训,在陶氏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我看来,这种训练最怕的就是语文老师的干预。原因很简单,这种作品绝不是交给老师批改的习作。陶氏好诗千千万,没有一首出苦吟。陶氏的好诗不是改出来的。运用常规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进行衡量是毫无道理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陶氏,这些诗文的意义有三:首先,它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手段;其次,这是陶氏老师判断孩子开智是否成功的标志;最后,它还是提高和保持功能状态的主要方法。据此,说明陶氏老师要求学生注重第一感觉、不提倡苦吟,不主张修改的做法的确是经验之谈。 许多陶氏孩子的诗文的语言,可能有择词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句子,但是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情感基调前后统一,意思主旨集中。这种语言反映的是一种训练状态,这种状态是即时的,变化过程中的。在浏览了许多陶氏学员的作品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些句子,尽管你没有完全看懂,但是你只会埋怨自己看不懂,你坚信孩子绝对不是在胡编滥造,因为你能感觉到那种灼人的才气,那种底气十足的挥洒,你可能会感觉到一点点不舒服,产生“你怎么能这样写?你怎么敢这样写?”的惊诧,但是最终你还是坚信:孩子有话说;孩子想这样说,孩子自己肯定懂得自己的意思。 对于语文的写作训练来说,最高的当然也是最终的追求,就是语感。作为各种体裁的写作来说,只要学生形成了语感,那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可是这种语感,一定是在大量的阅读、写作的积淀下才可能出现,是语文写作教学数载登攀最后才能摘取的皇冠上的明珠。但是,在陶氏经过短期培训的孩子们,古体诗、文言文、白话散文,尤其是前两者,语感似乎是率先成熟了,这就是我们读后觉得有味儿、有劲儿、有意思的重要原因。 怎么说呢?这种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它是孩子的大脑,成功沟通了上千年文化基因遗存后而产生的瞬间呈现,他们对汉字的那种大胆的拆解组合,可能没有过多考虑你的理解上的方便,但是,那是他们选择的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最佳方式,所以,他们往往不同意修改、变更。我想,这好像就是一只蝉正在蜕皮,颤巍巍要变知了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你忍心打扰它吗?它不是宇宙语,确确实实是我们的母语,虽然还没有最后成熟,但已经达到让我们无法小视的程度,让我们接纳它吧。 我真的希望,这种陶氏训练状态下的语言,能够引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关注,我隐约感觉到,这里面蕴含了大量的的又极有意义的信息。如果能够破译,可能是脑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方面的新东西。 诗训,强化的诗训,为什么会对学生言语习得和心智成熟产生这样巨大的作用?这难道是古代语文启蒙教育的回归?但是,古私塾的训练效率又怎能和陶氏训练相比呢? 在陶氏的教室里,我目睹了陶永弟老师的一次巡视。他和蔼可亲的走近每一个孩子,询问的大致是两句话:一是“有画面吗?”,一是“有人提示吗?”,我看到多数孩子回答说有的。我理解,这个有画面,就是孩子们灵感启发的第一步,是孩子冥想能力训练的一种境界。所谓是否有人提示,则是学生灵感开发状况的感觉上的一种检验方式。如果有人提示,那也就是古人所谓“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了。 面对有些孩子“我写的这是诗吗”的疑问,陶氏老师总是耐心的告诉孩子,你们不要硬编,也不要过分的修饰,也不要修改。注重捕捉第一感觉,先把数量上去,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而这些,都毫无例外地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从上面观察到的情况看,陶氏老师的训练观念和常规学校的语文老师区别是很大的。同时,我们对陶氏训练的操作方法也能窥得一二。 5、陶氏学习是“拿来主义”吗? 在聆听陶氏教育的老师介绍陶氏灵感学习法以后,不知为什么,我的脑子里首先蹦出了“拿来主义”这个词。 体验中,感觉到孩子们的许多东西都是从宇宙老师那里“拿来的”。那个宇宙老师是谁?不就是古人所谓“下笔如有神”的那个“神”吗?古人夸文章有“抄天妙手”之说,是不是也有一个天外高人在? 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力学鼻祖)曾经说过,我研究量子一辈子,终于弄懂这个世界是量子的。量子的状态就是震动,震动就会有频率。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它的量子状态呈低频率的震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同样是量子状态,只不过振动频率高罢了。那个高频震动的量子状态,是不是陶氏的学生们要去“拿来”的自选仓库呢? 或者,这种量子状态的信息仓库,本来就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只不过潜藏在他们潜意识的深处,只有打开那道沉重的暗门,它才能被唤醒到潜意识的表层,而陶氏教育的老师们循循善诱的目的,是不是正是要帮助孩子们打开那扇尘封的暗门? 不管是上面的哪一种情况,那种学生需要的东西,都是以成品的状态存在的,它需要学生的吸纳和消化,但是却可以跨越“听说读写”的习得过程。是不是这样呢?陶永弟老师肯定知道,可惜来了这些天,还没有机会和他请教呢。 拿来,意味着自己没有,意味着东西是现成的,意味着你可以自选。但是我考虑,还有一种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心态。古代有所谓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因为嫌“嗟!来食”的语气太过轻慢。这个“拿来”的心态,和陶氏老师的诱导对比起来也是有距离的。拿来,有一种理所应当的味道。而陶氏的拿来,是一种谦恭的、感恩的请求。而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处在感激之情的状态中,内分泌最为平衡,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由此来看,陶氏学习和拿来主义还是有重要的区别啊。 我呢,作为一个不懂个中滋味的门外汉,只能贪图方便,借助这个现成的概念作为跳板,来进入陶氏学习的殿堂。 6、陶氏教育的“正能量” 陶氏教育从发明人到普通教师,从宣传层面到操作层面,强调最多的是“正能量”。对此,我觉得应该深入地理解。 我想,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学习或推广陶氏学习法的动机,必须是积极向上的,与人为善的,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因为陶氏公司的宗旨之一就是助力中国梦。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利益,甚至想利用这种方法去做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也应该注意养成和保持浩然正气。比如,有的学生来到陶氏,就以为终于找到了一条不劳而获的捷径,这无疑会成为学生进步的阻碍,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态度,陶氏教育也救不了他。因为据我看来,陶氏学习确实效率极高,但是也同样需要艰苦的劳动,一天写几十首甚至几百首诗,不仅需要坐得住,而且需要做得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是要有,不同的是,在这里的汗水不会白流,可以换来一个几何级倍数增长的惊人局面,换来一个变灵感为常态的局面。怀着不劳而获的念头,陶氏灵感学习法也救不了你。 再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谦恭、感恩的心态,这是与宇宙信息成功沟通的前提,任何的傲慢和轻狂,都会使这种沟通难以为继。 在陶氏,学习训练的节奏是紧张的。但是你在学生脸上看不到紧张压抑,看不到疲惫厌倦。孩子们蹦蹦跳跳,说说笑笑,觉得有意思,觉得有奔头。他们在活泼好动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学习内省,更多的体验自我调控。我认为,这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正能量。 我的理解是,正能量确实是陶氏教育的灵魂。 7、对陶氏教育的“相信”问题 对于陶氏教育的接近,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信”字。 我,就是在不相信的海洋的淹没中,逃命出来的。有人问,你相信吗?我说我相信,不然,相隔两千华里,我跑到这里来做什么?但是,现在反思起来,我的相信也经历了几个阶段,说明相信也是有层级的。 开始,我的信任是愿望层级的,也就是基于这么多年的失败和挫折,思考和寻觅,我真的希望这是真的,或者说宁可相信这是真的。这种相信,还没有强大的事实依据,还是比较脆弱的,也容易产生摇摆。 后来,我带着两个学生来参加为时两天的体验,看到的,听到的,几乎完全出乎常识,感觉半生的积累顷刻“清零”,冲击中信任反而提升了,这个时候的相信属于可能层级的,认为有这种可能性。这种相信其实是有保留的。我看着学生的诗句,心里想,像这样的丑小鸭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白天鹅?可能吗?我忽然发现了我对陶氏教育的相信,还是初级的。 一直到学生培训第四天上午,陶氏老师让两个孩子限时十分钟完成五首诗,他们写出的东西,让我觉得他们已经不是他们了,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个时候所产生的相信,才是那种必然层级上的相信。这个时候,才最终得出结论:啊,我的选择到底没有错!我真的会成功! 怎样对待铺天盖地的不相信?怀疑没有错,区别在于质疑的方式。有的人质疑的方式是去了解、探索,有的人的质疑方式就是直接否认。而我们认为,只有前者才能算是正能量。不相信如同一块坚冰,靠说教是无法融化它的。因为陶氏学习的原理涉及量子理论、生物波理论,这样一个生涩高深的话题,再由门外汉讲给门外汉,能说得通吗?试图解释,对于经销商来讲,是一个很容易中招的陷阱,要么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也想糊涂了;要么一不小心,滑向了神秘主义的深渊。对于教学方法,我们不妨定义为一种基于脑科学的心理诱导,对于学习方式,是否可以定义为灵感状态下的量子传输,多说无益。对于“不相信”这块坚冰,最有效的融化办法,就是事实。用案例说话,比试图解释的说辞要有效得多。 8、我所见证的陶氏学生的量变和质变 为了学习、体验,我特意从我教过的班级里挑选出两个中等偏下的学生,带他们一起来到无锡。公司特许,我可以旁观我的两个学生的培训全程。 前三天,都是在高数额定量的古时写作中度过的。这中间,尽管出现了一些高压之下的应付行为,但是依然可以觉察到孩子的进步,幅度虽小,清晰可见。 最后半天,我感觉到孩子们的诗,从数量到质量似乎到达了一个极限,有进步吗?有,非常明显,但是,我明确的感觉到,尽管优化了,但他还是他。他的作品,依然带着他所特有的局限性。我开始焦虑,像这样的诗作,怎么也想象不出它有所突破的缘由和途径,我看不出眼前的诗歌和陶氏学生作品展览中的诗作之间的任何联系。我开始慨叹丑小鸭变白天鹅只能是童话里的故事。些许的失望,使我开始寻找他们没有突破的原因。我开始对孩子们发脾气,甚至用不行就要换人来给他们增加压力,两个孩子也灰溜溜的承诺一定要好好和老师配合。 第四天上午,老师要求两个孩子在十分钟内完成五首诗。两个孩子都按时完成了。再看作品,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我兴奋极了!因为我从那五首诗里,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已经开始不是他们了!那些诗,已经和印在书里的陶氏往届学生的作品有些相像了。如果说前三天我看到的主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那第四天我所看到的,则是一个典型的突变现象。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我忽然想到,陶氏的宣传和承诺问题。话说大了,容易让家长期望值过高,话说得过于谨慎,又怕家长不感兴趣。而且,任何承诺离开学生的原有水平都是不科学的。而我所经历的学生变化的一幕,让我想到一种表述:陶氏灵感学习法,肯定能够带来你孩子对自己极限的突破,能够达到让他自己不认识自己、家长不认识孩子、老师不认识学生的程度。对于这样一个承诺,我的底气是很足的。 第五天开始了,我觉得学生进步的速度加快了。我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谁知道未来几天还会收获许多“不可思议”呢。 9、陶氏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习法 当今世界公认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行为将会伴随人们一生。从这个层面上讲,陶氏灵感学习法将会成为孩子受用终生的生存利器和发展的法宝。 陶氏教育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一生与整个宇宙息息相关。这种我与宇宙同在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世界观,更容易形成正能量。 陶氏教育教学生学会了敬畏,这种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学生的一生来讲,是健康人格的基础,这和清代曾国藩推崇备至的所谓“静恕之心”很相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