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J72-84冷库设计规范.pdf_第1页
GBJ72-84冷库设计规范.pdf_第2页
GBJ72-84冷库设计规范.pdf_第3页
GBJ72-84冷库设计规范.pdf_第4页
GBJ72-84冷库设计规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库设计规范冷库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J72-8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 批谁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施行日期: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 关于发布冷库设计规范的通知 计标19842363 号 根据原因家建委 (78) 建发设字第 562 号文的要求, 由商业部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 冷 库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冷库设计规范XGBJ7284 为国家标 准,自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商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商业部设计院负责。 国家计划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编制说明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因家建委(78)建发设字第 562 号通知由商业部设计院会同上海轻工业设计院、湖北工业建筑设计 院、天津建筑设计院、上海水产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的。 编制过程中,遵循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和科学试验,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来建设冷库的 经验,曾两次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七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计算的一般规定、建筑、结构、制冷、电气、给水和排水、采暖通 风和地面防冻。并将冷间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冷间围护结构总传热阻的确定方法、季节修正系数、墙排管、顶排 管的传热系数和换算系数,以及主要城市地面下 32 米深处历年最低两个月的土壤平均温度等列入附录。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诗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商业部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商业部 一九八四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计算的一般规定 第三章 建筑 第一节 库址选择及库区布置 第二节 库房布置 第三节 库房建筑热工 ()田热 ()隔汽和防潮 ()构造要求 第四节 氨压缩机房和变配电室 第四章 结构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荷载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三节 材料 第五章 制冷 第一节 冷却设备负荷和机械负荷的计算 第二节 库房 ()冷加工能力 ()冷却设备 ()气流组织和通风换气 第三节 氨压缩机和辅助设备 第四节 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 第五节 管道 第六节 管道和设备的保温 第七节 制冰和储冰 ()制冰 ()储冰 第六章 电气 第七章 给水和排水 第一节 给水 第二节 排水 第八章 采暖、通风和地面防冻 附录一 冷间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 附录二 冷间围护结构总传热阻 R。的确定方法 附录三 季节修正系数 n1 值表 附录四 墙排管、顶排管的传热系数和换算系数 附录五 主要城市地面下 32 米深处历年最低两个月的土壤平均温度 附录六 名词解释 附录七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主要符号主要符号 a围护结构两侧温差修正系数 th b 一传热阻修正系数、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c 一比热容; D 一热惰性指标; d 一直径、厚度; F 一面积; f 一单件面积; G、g 一公称吨位、重量、加工能力; H 一含热量、蒸汽渗透阻; h 一高度; k 一传热系数; L 一长度; N 一电动机额定功率; P 一负荷系数、压力; Q、q 一热量、冷负荷、热负荷、水量; Qq 一冷却设备负荷;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Qj 一机械负荷; Q1 一冷凝负荷; R。一围护结构的总传热阻; R 一热阻、冷损耗补偿系数; S 一材料的蓄热系数; t 一摄氏温度; tw 一室外计算温度; tR 一室内计算温度; V 一体积(变积)、吸气量、送风量 V 一氨液比体积; w 一流速; a 一换热系数; B 一氨液充满度; Y 一重度; y0 一冷藏间内空气重度; Y 一容积利用系数; N 一导热系数、氨压缩机输气系数 P 一电动机运转时间系数; T 一时间; 对于同时储存冻结食品和 冷却食品的冷库, 表内公称容积分别为冻结食品冷藏间或冷却食品冷藏间各自的公称容积之和. 2.蔬菜冷库的容积利用系数应按表 203 数值乘以 0.8 的修正系数.第 204 条 储冰间容积利用系数不应小于 表 204 的规定值。 储冰间容积利用系数 表 204 第 205 条 食品计算重度应按表 205 的规定采用。 食品计算重度 按表 205 第 206 条 冷库设计的室外气象参数除应采用现行的采暖通用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 列规定: 一、库房围护结构传入热量计算的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计算库房围护结构最小总传热 阻时的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应采用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 二、开门热量和冷间换气热量计算的室外温度,应采用夏季通风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应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 湿度。 第 207 条 冷间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根据各类食品冷藏工艺要求确定。 一股可按附录一规定选用。 第三章第三章 建建 筑筑 第一节 库址选择及库区布置 第 311 条 选择冷库库址时除应遵守选择厂址的一般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肉类、鱼类等加工厂的冷库应布置在城市居住区夏季风向最小频率的上风侧; 二、库址应选择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三、库址周围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并应避开产生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物质的工业企业及传染病医院、火葬场 等; 四、库址必须具备可靠的水源和电源。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12 条 冷库在厂区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 二、库房应沿厂内铁路布置或另近码头; 三、冷库应按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布置在厂内牲畜、家禽、鱼类等原料区和锅炉房、煤场、污水处理站的上风侧; 四、库区布置应做到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今后扩建的可能。 对于设有铁路专用线的新建冷库,其扩建库房位置宜留在专用线的两侧。 第 313 条 库房与厂内建(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表 313 的要求。 库房与厂内建(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距离 表 313 注: 冷库公称容积小于 2000 立方米时, 防护距离可适当缩小. 第 314 条 氨压缩机房的位置应靠近冷负荷最大的冷间,并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第 315 条 变配电室应布置在机器间的附近。 第二节 库房布置 第 321 条 库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满足生产工艺流程要求,运输线路要短,避免迂回和交叉; 二、冷藏间柱网尺寸和净高应根据建筑模数和货物包装规格、托盘大小、货物堆码方式以及堆码高度等因素确定; 三、冷间应按不同的设计温度分区、分层布置; 四、冷间建筑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建筑的外表面积。 第 322 条 每座库房中冷间建筑的耐火等级、层数和面积应符合表 322 的要求。冷间建筑内防火墙应将外 墙、屋面、楼面和地面的可燃隔热材料截断。 冷间建筑的耐火等级、层数和面积 表 322 注: 本表不适用于轻型预制隔热板装配冷库。 第 323 条 冷藏间的分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按食品的特性及冷藏要求分间; 二、有异味的食品应单间储存; 三、冻结物冷藏间宜采用大房间;储存水果、蔬菜和鲜蛋的冷却物冷藏间宜适当采用较小房间。 第 324 条 库房宜采用常温穿堂,必要时可采用有冷却设备的特定温度穿堂。 第 325 条 库房的公路站台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称容积大于 4500 立方米的冷库的站台宽度为 68 米; 公称容积小于或等于 4500 立方米的冷库的站台宽度为 46 米; 二、站台边缘顶面高出站台下地面 091l 米。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26 条 库房的铁路站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站台宽度:79 米; 二、站台边缘顶面应高出轨顶 11 米,站台边缘距铁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为 175 米; 三、站台长度一般为 220 米。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适当缩短,但不应少于 128 米; 四、站台边缘距站台柱净距不应小于两米。 第 327 条 库房的电梯应设置在常温环境内。电梯桥箱的选择应充分利用电梯的起重能力。 第 328 条 库房设置电梯的数量宜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三吨型电梯运输食品的能力,按每小时 20 吨计;两吨型电梯按每小时 13 吨计; 二、以铁路进出货为主的冷库及港口中转冷库应按进出货吨位和装卸允许时间确定设置电梯的数量; 三、在已为铁路、水运进出货设置电梯的情况下,不宜再为日常生产和汽车运输另设电梯。 第 329 条 多层库房的楼梯应设置在靠穿堂处,用非燃烧材料建造。如只设一个楼梯时,禁用螺步或扇步,楼 梯口应靠近穿堂外门。如在同一穿堂有两个以上楼梯,允许其中一个楼梯用螺步或扇步。 第 3210 条 晾肉间、冷却间等水分多的房间,不宜与冻结物冷藏间毗连。 第 3 2 11 条 面积在 1000 平方米以上的冷藏间应至少设两个门, 面积在 1000 平方米以内的冷藏间可只设一个门。 第 3212 条 扩建库房的冷间与原有库房的冷间毗连建设时,中间不得采用承重墙体。 第 3213 条 库房的过磅设备、烘衣室、办公室、更衣室及厕所等辅助房间宜布置在穿堂附近。 第三节 库房建筑热工 ()隔热 第 331 条 隔热材料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一、导热系数小; 二、不散发有毒物质或异味,不易变质; 三、块状材料不易变形,易于切割加工,并便于与基层粘结; 四、地面、楼面采用的隔热材料,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25 公斤平方厘米; 五、难燃或非燃烧的材料。 第 332 条 围护结构隔热材料的厚度应按下式计算: 1 d1 d2 1 d=R0-( + + + ) (332) w 1 2 n 式中 d 一隔热材料的厚度(米); 一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千卡米小时,c) R0 一围护结构总传热阻(千方米小时。千卡); w 一围护结构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千卡平方米小时); n 一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换热系数(千卡千方米小时); d1、d2一围护结构除隔热层外各层材料的厚度系 数(米); 1、2一围护结构除隔热层外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千卡米小时)。 第 333 条 冷库隔热材料设计采用的导热系数值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b(333) 式中: 一设计采用的导热系数(千卡米小时); 正常条件下测定的导热系数(千卡米小时); b 一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第 334 条 隔热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b 值可按表 334 规定采用。 隔热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b 值 表 33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35 条 围护结构总传热阻可按附录二的规定确定。 第 336 条 库房围护结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换热系数 (w、n)和换热阻(Rw、Rn)可按表 336 规定采用。 库房围护结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换热系数 w、n 和换热阻 Rw、Rn 表 336 第 337 条 围护结构的总传热阻必须大于按(337)公式计算出的最小总传热阻。 tg-td R0min=bRw (337) tg-t1 式中 R0min-围护结构最小总传热阻(平方米小时千卡); tg 一围护结构高温侧的气温(); td 一围护结构低温侧的气温(); t1 一高温侧空气的露点温度(); b 一传热阻的修正系数,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 D4 时,b=l2;其它围护结构 b=l0。 第 338 条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口可按下式计算: DR1s1R2s2+(338) 式中 R1、R2一各层材料的传热阻(平方米小时千卡); S1、S2一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千卡平方米小时)。 第 339 条 相邻同温冻结物冷藏间的隔墙可不设隔热层。上下相邻两层均为同温冻结物冷藏间时,其两层间的 楼板也可不设隔热层。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310 条 冷库底层冷间设计温度低于 0时,地面应采取防止冻胀的措施。 注:地面下为岩层或砾层,且地下水位过低时可不作处理。 第 3311 条 冷库底层冷间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 0时,地面虽可不采取防冻胀措施,但应设置隔热层。此时在 冷风机基座下部及周围一米范围内的地面总传热阻(R0)应采用 37 平方米小时千卡。 第 3312 条 冷间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不大于 4 时,其隔热层外侧宜设通风层。 第 3313 条 库房屋面及外墙宜涂白色或浅色。 ()隔汽和防潮 第 3314 条 围护结构两侧设计温度等于或大于 5时,应在温度较高的一侧设置隔汽层。 第 3315 条 围护结构蒸汽渗透阻可按下列经验公式验算: H016(PawPan)(3315) 式中 H0围护结构隔热层高温侧各层材料(隔热层以外)的蒸汽渗透阻之和(平方米小时毫米汞柱克); Paw 一围护结构高温侧空气的水蒸汽分压力(毫米汞柱); Pan 一围护结构低温侧空气的水蒸汽分压力(毫米汞柱)。 第 3316 条 库房隔汽层和防潮层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砖外墙外侧应抹面; 二、外用的隔汽层应与地面隔热层上下的隔汽层或防潮层搭接; 三、冷却间或冻结间隔塔的隔热层两侧均宜设置防潮层; 四、隔墙隔热层底部应设防潮层; 五、楼面、地面的隔热层上、下、四周应作防潮层或隔汽层。 ()构造要求 第 3317 条 库房阁楼屋面上宜设置通风层或隔热层;无阁楼的库房屋面隔热层上宜设通用层。 第 3318 条 仅用作用设松散隔热材料的阁楼,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阁楼楼面采用预制构件时,其板与板、板与梁之间缝隙应用实; 二、松散隔热材料上面如设置隔汽层时,应设置牢固的基层,隔汽层应与外用隔汽层搭接。松散隔热材料上如不设 置隔汽层时,隔热材料厚度宜比计算厚度增加 50; 三、阁楼柱应自阁楼楼面起包 l215 米高度的板装隔热材料,其热阻不小于 16 平方米小时千卡。 隔热材料外侧应设置隔汽层,隔汽层外面不得再行抹灰。 第 3319 条 库房围护结构隔热层应防止在下列部位形成冷桥: 一、外墙、隔墙、地面及楼面隔热层的相互交接处; 二、门洞和管孔的四周; 三、冷藏门门洞外面局部地面和楼面; 四、柱子与地面或楼面的交接处。 第 3320 条 块状隔热材料的粘结严禁采用含水粘结材料。 第 3321 条 带水作业的冷间应有保护墙面、楼面和地面的防水措施。 第 3322 条 储冰间的围护墙和柱应有防止冰块冲撞的保护设施。 第 3323 条 库房屋面排水宜设置外天沟和墙外明装雨水管。 第 3324 条 冷间建筑的地下室或地面架空层应防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浸入,并应有排水设施。 第 3325 条 外墙与阁楼楼面均采用松散可燃隔热材料时,其相交处宜设防火带;外墙内每层楼面处宜用非燃烧 隔热材料作水平防火带。 第四节 氨压缩机房和变配电室 第 341 条 氨压缩机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火灾危险性乙类建筑的有关规定。 第 342 条 氨压缩机房净高应根据设备高度和采暖通风的要求确定,一般不宜高于六米。 第 343 条 氨压缩机房的自动控制室或操作值班室应与机器间隔开,并应设固定观察窗。 第 344 条 氨压缩机房屋面应采取隔热或保温措施。 第 345 条 机器间的墙裙、地面和设备的基座应采用易于清洗的面层。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46 条 变配电室与氨压缩机房毗连时,共用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4 小时的非燃烧体实体墙,并应 抹灰。该墙上只允许穿过与配电室有关的管道、沟道,其孔洞周围应采用非燃烧性材料严密堵塞。 第 347 条 氨压缩机房和变配电室的门应向外开启,不得用侧拉门。配电室可通过走廊或套间与氨压缩机房相 通,走廊或套间门的材料应为难燃烧体,并应有自动关闭装置。配电室与氨压缩机房共用的隔墙上不宜开窗;如必 须开窗时,应用难燃烧的密封固定窗。 第四章第四章 结结 构构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 411 条 库房结构应考虑温差作用下产生的变形,相应地采取减少温差及其对结构破坏的措施。 第 412 条 库房长向两端边柱中心线距离不大于 50 米时,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可不设伸缩缝。 第 413 条 库房顶层为阁楼时,阁楼屋面宜采用装配式结构;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时,不论屋面上有无 通风层均应按表 413 规定设置伸缩缝。 现浇钢筋混凝土阁楼屋面边柱间伸缩缝距离 表 413 第 414 条 当库房阁楼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且相对边柱中心线距离等于或大于 30 米时,边柱柱顶或 柱底应采用铰接。库房阁楼屋面梁(板)底与外墙顶之间必须留 3050 毫米高的空隙,并采用沥青麻刀填嵌。 第 415 条 库房外墙与库内承重结构之间,每层均须设置锚系梁。锚系梁间距一般为 6 米,靠墙角第一个锚系 梁至外墙轴线距离宜采用 69 米。墙角砖砌体应适当配筋。 第 416 条 当库房底层为架空地面时,其地面结构宜采用预制梁、板。 第 417 条 冷间内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 4l7 的规定。 冷间内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表 4l7 注: 钢筋混凝土预制插板墙的柱和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受此限制 第 4 1 8 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的库房投产前必须逐步降温, 每日降温不得超过 3。 当库房温度降到 4 时,应保持 34 天,然后再继续降温。 第二节 荷 载 第 421 条 库房楼面和地面结构计算的载应根据房间用途按表 421 采用。 库房楼面和地面均布活荷 表表 42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注: 1.单层库房冻结冷藏间堆货高度达 6 米时, 地面均布活荷载可采用 3000 公斤/平方米 2.h 为堆冰高度, 按米计 3.本表第25项适用于堆货高度不超过5米的般库房, 并已包括铲车运行荷载在内;储存冰蛋和桶装油脂等重大的 货物时, 其楼面活荷载可按实际情况确定; 4.楼板下有吊重时, 按实际情况另加; 第 422 条 冷库吊运轨道结构计算的垂直活荷载应按表 422 采用。 冷库吊运轨道活荷载 表 422 注: 1.本表数值包括吊轨和吊具重量; 2.当吊运轨道直接吊在楼板下, 设计预制楼板时, 本表数值应折算成集中荷载; 设计现浇无梁无梁楼盖时, 可折算成均布荷载 第 423 条 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库房及框架结构的穿堂,其梁、柱和基础活荷载的折减系数宜按表 423 采用。 库房及框架结构的穿堂梁、柱和基础 活荷载的折减系数 表 423 第三节 材料 第 431 条 冷间内使用的水泥和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冷间内不得使用火山灰质水泥和掺有火山灰质材料的矿渣水泥; 二、不同品种水泥不得混合使用,同一构件不得使用两种水泥; 三、冻结间、冻结物冷藏间、储冰间、负温穿堂应优先使用高于 325 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亦可使用高于 325 号的 矿渣水泥;冷却间、冷却物冷藏间应使用高于 325 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 四、冷间用的混凝土标号不得低于 200 号。配制混凝土时,水灰比不得大于 06,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 得少于 275 公斤; 冻结间用的混凝土标号不得低于 300 号,水灰比不得大于 055,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不得少于 300 公斤。 第 432 条 冷间用的混凝土抗冻标号应不低于 50 次冻融循环。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注:50 次冻融循环即 28 天龄期的试件经冻融循环 50 次,其强度损失应小于 25。 第 433 条 冷间内砖砌体应采用标号不低于 100 号的粘土砖,井应用水泥砂浆砌筑和抹面。 第 434 条 在冷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中不得使用对用有腐蚀作用的外加剂。 第 435 条 冷间内钢筋混凝土受力钢筋宜采用、级热轧钢筋。 冷间用结构构件应按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选用钢材。 第五章第五章 制制 冷冷 第一节 冷却设备负荷和机械负荷的计算 第 511 条 冷间冷却设备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QqQ1PQ2Q3 十 Q4Q5(511) Qq 一冷间冷却设备负荷(千卡小时): Q1 一围护结构传热量(千卡小时); Q2 一货物热量(千卡小时); Q3 一通风换气热量(千卡小时); Q4 一电动机运转热量(千卡小时); Q5 一操作热量(千卡小时); P 一负荷系数(千卡小时)。 第 512 条 冷却间和冻结间的负荷系数 P 应取 13,其它冷间取 1。 第 513 条 冷间机械负荷应分别根据不同蒸发温度按下式计算: Qj=(n1Q1+N2Q2+N3Q3+N4Q4+N5Q5)R (513) 式中 Qj 一机械负荷(千卡小时); n1 一围护结构传热量的季节修正系数; n2 一货物热量的机械负荷折减系数; n3 一同期换气系数,一般取 0510(“同时最大换气量与全库每日总换气量的比数”大时取大值); n4 一冷间用的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 n5 一冷间同期操作系数; R 一制冷装置和管道等冷损耗补偿系数,一般直接冷却系统取 l07,间接冷却系统取 112。 第 514 条 围护结构传热量的季节修正系数(n1),一般应根据生产旺季出现的月份,按附录三规定采用。当 全年生产无明显淡旺季区别时,应取 1。 第 515 条 货物热量的机械负荷折减系数(n2)应根据冷间的性质确定,冷加工间和其它冷间应取 1;冷却物 冷藏间宜取 0306(按表 203 冷藏间的公称容积为大值时取小值);冻结物冷藏间宜取 0508(按 表 203 冷藏间的公称容积为大值时取大值)。 第 516 条 冷间用的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n4)和冷间的同期操作系数(n5),应按表 516 规定采用。 冷间用的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 n4 和冷间的同期操作系数 n5 表 516 注: 1本表中“冷间用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n4),冷却间、冻结间中的冷风机,其值取 1;其它冷间则按本表取 值。 2“冷间总间数”应按同一蒸发温度且用途相同的冷间间数计算。 第 517 条 围护结构传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1=kFa(tw-tn)(517)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式中 k 一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千卡平方米小时); F 一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平方米); a 一围护结构两侧温差修正系数,可按附录二附表 21 采用; tw 一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 tn 一围护结构内侧的计算温度()。 第 518 条 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F)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屋面、地面和外墙的长、宽度应按图 5l8l 中 I1、l2、l3、l4 计算; 二、楼板和内墙长、宽度应按图 5181 中 l5、16、17、l8 计算; 三、外墙的高度:地下室应按图 5182 中 h1、h2 计算;底层应按 h3 计算;中间层应按 h4、h5 计算;顶层应 按 h5、h7 计算 四、内墙的高度:地下室、底层和中间层,应按图 5182 中 h8、h9 计算; 顶层应按 h10、h11 计算。 第 519 条 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tw)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一、计算外墙、屋面和顶棚时,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应按第 208 条规定采用; 二、计算内墙的楼面时,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应取其邻室的室温。当邻室为冷却间或冻结间时,应取该类冷间 空库保温温度。空库保温温度,冷却间应按 10,冻结间应按一 10计算; 三、冷间地面隔热层下设有通风加热装置时,其外侧温度按 1 度2计算; 如地面下部无通风等加热装置或地面隔热层下为通用架空层时,其外侧的计算温度应采用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 度。 第 5110 条 货物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51l0) 式中 Q2a 一一食品热量(千卡小时); Q2b 一一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热量(千卡小时); Q2C 一一货物冷却时的呼吸热量(千卡小时); Q2d 一一货物冷藏时的呼吸热量(千卡小时); G一一冷间的每日进货量(公斤); H1 一一货物进入冷间初始温度时的含热量(千卡/公斤); H2 一一货物在冷间内终止降温时的含热量(千卡/公斤); 一一货物冷却时间(小时),对冷藏间取 24 小时,对冷却间、冻结间取设计冷加工时间; B 一一货物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重量系数; Cb 一一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的比热容(千卡公斤); t1 一一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进入冷间时的温度(); t2 一一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在冷间间终止降温时的温度,一般为该冷间的设计温度(); q1 一一货物冷却初始温度时的呼吸热量(千卡公斤小时); q2 一一货物冷却终止温度时的呼吸热量(千卡公斤小时); Gn 一一冷却物冷藏间的冷藏量(公斤)。 注: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1仅鲜水果、鲜蔬菜冷藏间计算 Q2C、Q2b; 2如冻结过程中需加水时,应把水的热量加入公式(5l10)值内。 第 5111 条 冷间的每日进货量(G)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一、冷却间或冻结间应按设计冷加工能力计算; 二、存放果、蔬的冷却物冷藏间按不大于该间冷藏吨位的 8计算; 三、存放鲜蛋的冷却物冷藏间,应不大于该间冷藏吨位的 5; 四、有从外库调入货物的冷库,其冻结物冷藏间每间每日进货量应按该间冷藏吨位的 5计算; 五、无外库调入货物的冷库,其冻结物冷藏间每间每日进货量一般宜按该库每日冻结量计算;如该进货的热量大于 按该冷藏间吨位 5计算的进货热量时,则应按本条第四款的进货量计算; 六、冻结上大的水产冷库,其冻结物冷藏间的每日进货量可按具体情况确定。 第 5112 条 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重量系数(B)应按表 5l12 规定取值。 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重量系数 B 表 5l12 第 5113 条 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进入冷间时的温度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一、 在本库进行包装的货物, 其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温度的取值应按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乘以生产旺月的温度 修正系数。该系数见表 5ll3; 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进入冷间的温度修正系数 表 5ll3 二、自外库调人已包装的货物,其包装材料温度应为该货物的进入冷间温度,其运载工具温度按本条第一款“运载 工具温度”计算。 第 5114 条 货物进入冷间时的热量,应按下列规定的温度计算: 一、未经冷却的鲜肉温度应按 35计算;已经冷却的鲜肉温度按 4计算; 二、从外库调入的冻肉温度按8:10计算; 三、无外库调入的冷库,进入冻结物冷藏间的货物温度按该冷库冻结间终止降温时的货物温度计算; 四、冰鲜鱼虾整理后的温度按 15计算; 五、鲜鱼虾整理后进入冷加工间的温度按整理鱼虾用水的水温计算; 六、鲜蛋、水果、蔬菜的进货温度,按当地食品进入冷间生产旺月的月平均温度计算。 第 5115 条 通风换气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3=Q3b+Q3b (Hw-Hn)nVn = +30ncn(HW-HN) 24 式中 Q3d 一冷间换气热量(千卡小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Q3b 一操作人员需要的新鲜空气热量(千卡小时); HW 一室外空气的含热量(千卡公斤); Hn 一室内空气的含热量(千卡公斤); N 一每日换气次数,一般可采用 23 次; V 一冷藏间内净容积(立方米); N 一冷藏间内空气重度(公斤立方米); 24 一每日小时数(小时); 30 一每个操作人员每小时需要的新鲜空气量(立方米小时); nc 一操作人员数量。 注: 1本条只适用于已存有呼吸的食品的冷藏间。 2有操作人员长期停留的冷间如加工间、包装同等,应计算操作人员需要新鲜空气的热量 Q3b 其余冷间可不计。 第 5116 条 电动机运行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4860N(5116) 式中 N 一电动机额定功率(千瓦); 一热转化系数。电动机在冷间内时应取 1;电动机在冷间外时应取 075; 一电动机运转时间系数。对冷风机配用的电动机取 1,对冷间内其它设备配用的电动机可按实用情况 8 取值,一般可按每昼夜操作八小时计,则 p=; 24 860 一电动机功率每一千瓦小时换算为热能的数值(千卡千瓦小时)。 第 5117 条 操作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Q5d 一照明热量(千卡小时); Q5b 一开门热量(千卡小时)。当每间的冷藏门超过两樘时,应按两樘门的开门热量计算; Q5C 一操作人员热量(千卡小时); qd 一每平方米地板面积照明热量。冷藏间可取 1520 千卡平方米小时;操作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加工间、 包装间等可取 5 千卡千方米小时; F 一冷间地板面积(平方米); n 一每日开门换气次数,见图 5l17; V 一冷间内净容积(立方米); Hn、Hw 一冷间内外空气的含热量(千卡公斤); M 一空气幕效率修正系数,可取 0.5:如不设空气幕时,则取 1; 24 一每日小时致(小时); Ya 一冷间空气重度(公斤立方米); 3 一每日作时间系数,按每日作三小时计, 2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nr 一一操作人员数; qr 一每个操作人员每小时产生的热量(千卡小时),冷间设计温度高于或等于-5时,取 240 千卡小时;冷 间设计温度低于-5时取 340 千卡小时。 注:冷却间、冻结间不计此项热量。 第二节 库 房 ()冷加工能力 第 521 条 设有吊轨的冷却间和冻结间的冷加工能力应按下式计算: 1*g 1*g 24 G= n=* (521) 1000 1000 式中 G一冷却间、冻结间每日冷加工能力(吨); 1 一吊轨有效总长度(米); g 一吊轨单位长度净载货量(公斤米); n 一每日冷却或冻结的周转次数; 一冷却或冻结一周转的时间(小时); 24 一每日小时致(小时); 1000一吨换算成公斤的数值(公斤吨)。 第 522 条 吊轨单位长度净载货量(g)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肉类:人工推动 g200230 公斤米; 机械传动 g170210 公斤米; 鱼:15 公斤铁盘装 g400 公斤米; 20 公斤铁盘装 g540 公斤米; 虾:g270 公斤米。 第 523 条 吊轨的轨距及轨面高度,应按吊挂食品和运载工具的实际尺寸、通风间距及必要的操作空间确定, 一般可按表 523 选用。 吊轨的轨距及轨面高度 表 523 第 524 条 设有排管搁架的冻结间,其冷加工能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G一冻结间每日的冷加工能力(吨); n 一搁架利用系数; F 一搁架各层水平面积之和(不包括弯头部分)(平方米); f 一每件(盘、听或箱)冻结食品容器所占面积(平方米); g 一每件食品净重(公斤); 24 一每日小时数(小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1000一吨换算成公斤的数值(公斤吨)。 第 525 条 搁架利用系数(n)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冻盘装食品 n085090; 二、冻听装食品 n070075; 三、冻箱装食品 n070085。 ()冷却设备 第 526 条 冷却设备的选型应根据食品冷加工或冷藏的要求确定。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冷却间、冻结间和冷却物冷藏间的冷却设备应采用冷风机; 二、冻结盘装、箱装或听装食品时,可采用搁架式排管或平板冻结器等冻结设备; 三、冻结物冷藏间冷却设备宜选用墙排管、顶排管。当食品有良好的包装时,也可采用冷风机; 四、包装间的冷却设备当室温低于一 5时应选用排管;当室温高于5时宜采用冷风机。 第 527 条 冷间中冷却设备的布置应有利于提高库房容积利用系数,便于安装、检修和除霜。排管与墙面的净 距离不应小于 150 毫米, 与平顶或梁底的净距离一般不宜大于 250 毫米。 落地式冷风机水盘底应与地面保持一定的 架空距离。 第 528 条 冷却设备的传热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F 一冷却设备的传热面积(平方米); k 一冷却设备的传热系数(千卡千方米小时) t 一冷却设备的计算温度差()。 第 529 条 滑顶排管和光滑墙排管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k=kc1c2c3 (529) 式中 k 一光滑管在设计条件下的传热系数(千卡平方米小时); k一光滑管在特定条件下的传热系数,按附表 4143 的规定采用; c1 一构造换算系数,为管子间距 s 与管外径 dw 之比,按附表 44 的规定采用; c2 一管径换算系数,按附表 44 的规定采用; c3 一供双方式换算系数,按附表 44 的规定采用。 第 5210 条 氨搁架式排管的传热系数应按表 5210 的规定采用。 氨搁架式排管的传热系数 表 5210 第 5211 条 冷却设备的计算温差应根据减少食品干耗、提高制冷机效率、节省能源、降低投资的要求通过技术 经济比较确定。一般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墙排管、顶排管和搁架式排管的计算温度差宜按算术平均温度差采用,并不宜大于 10; 二、冷风机的计算温度差应按对数平均温度差确定。冷却间、冻结间和冻结物冷藏间宜取 10,冷却物冷藏间宜 取 810; 三、当冻结物冷藏间与冻结间的冷却设备为同一蒸发温度同路时,冻结物冷藏间冷却设备的计算温度差不应大于 10。 第 5212 条 冷却设备每一通路的压力降应控制在饱和温度降低 1的范围内。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气流组织和通风换气 第 5213 条 冻结间的气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吊挂白茁肉的冻结间,气流应均匀下吹,肉片间平均风速应为 1520 米秒; 二、盘装食品冻结间的气流应均匀横吹,盘间平均风速应为 13 米秒。 第 5 2 14 条 使用冷风机的冷藏间。 一般应采用均匀送风风道; 贮藏无包装食品时, 货垛间平均风速不宜大于 0 3 米秒。 第 5215 条 冷藏物冷藏间的通风换气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冷却物冷藏间宜按所贮货物的品种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换气次数每日不宜少于 23 次; 二、面积大于 150 平方米的冷却物冷藏间宜采用机械送风,进入冷间的新鲜空气应先经冷却(或加热)处理; 三、冷间内废气应直接排至库外,出风口应设置便于操作的保温启闭装置; 四、新鲜空气人口和废气排出口不宜在同侧开设。若在同侧开设时,排出口应在进空气口的下侧,两者垂直距离不 宜小于两米,水平距离不宜小于四米。 第 5216 条 冷间内的通风换气管道、通风管穿越围护结构处及其外侧 l520 米长的管段、常温穿堂内排 气管均须保温。 排气管道应坡向库外;进气管冷间内的管段应坡向冷风机;风管最低点应有放水措施。 第三节 氨压缩机和辅助设备 第 531 条 氨压缩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氨压缩机应根据各蒸发温度机械负荷的计算值分别选定;一般不应设备用机; 二、选用的活塞式氨压缩机,当冷凝压力(P1)与蒸发压力(P2)之比大于 8 时,应采用双级压缩;当冷凝压力与 蒸发压力之比小于或等于 8 时,应采用单级压缩; 三、选配氨压缩机时,其制冷量宜大小搭配; 四、氨压缩机房内压缩机的系列不宜超过两种。如仅有两台机器时,应选用同一系列。 第 532 条 制冷装置中的中间冷却器、油分离器、冷凝器和贮氨器等辅助设备的选择,均应与设置的氨压缩机 制冷量相适应。 第 533 条 制冷设备的设计注氨量宜按表 533 规定选用。 制冷设备的设计注氨量 表 533 注: 1.注氨量的氨液重量按 0.65 公斤/升计算 2.洗涤式油分离器、中间冷却器和低压循环桶的注氨量, 如有产品规定时, 则按产品规定取值 第 534 条 中间冷却器的选择应根据其直径和蛇形管冷却面积的计算确定。 第 535 条 中间冷却器的直径按下式计算: d 式中 d 一中间冷却器的直径(米); Y 一氨压缩机高压级的输气系数,应按产品规定取值 V 一氨压缩机高压级的理论吸气量(立方米小时); w 一中间冷却器内的气体流速,一般宜取 05 米秒;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3600一小时换算成秒数(秒小时)。 第 536 条 中间冷却器蛇形管冷却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Qzj F (536) ktm 式中 F 一中间冷却器蛇形管的冷却面积(平方米); Qzj 一中间冷却器蛇形管的热负荷(千卡小时); k 一中间冷却器蛇形管的传热系数,应按产品规定取值。若无规定时,一般宜采用 400500 千卡平方米小 时; tm 一对数平均温差()。 第 537 条 中间冷却器蛇形管的对数平均温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t1- 冷凝温度(); tzj-中间冷却温度(); t 一中间冷却器蛇形管的出液温度,应比中间冷却温度高 3 度5。 第 538 条 油分离器的直径应按下式计算: d= 式中 d-油分离器的直径(米); L 一氨压缩机的输气系数(双级压缩时取高压级的输气系数),应按产品规定取值; V 一氨压缩机的理论吸气量(双级压缩取高压级的吸气量),(立方米小时); w 一油分离器内气体流速,填料式油分离器宜采用 0305 米秒,其它型式油分离器宜采用不大于 08 米 秒。 第 539 条 洗涤式油分离器的进液口应低于冷凝器出液总管 250300 毫米。 第 5310 条 冷凝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立式、卧式、淋水式、组合式和蒸发式冷凝器,其冷凝温度应按现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规定 的相应冷凝温度取值; 二、冷却水进出口的温差对立式冷凝器应取 153C,对卧式冷凝器应取 46; 三、冷凝器的传热系数(K)和单位面积传热量(qF)应按产品规定和考虑投产后产生水垢油污的影响确定。 第 5311 条 贮氨器的容积应按下式计算: 第 5312 条 贮氨器的容量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当冷库公称容积小于或等于 2000 立方米时,应为 1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二、当冷库公称容积为 200110000 立方米时,应为 1; 三、当冷库公称容积为 1000120000 立方米时,应为 08; 四、当冷库公称容积大于 20000 立方米时,应为 05; 五、如冷库有部分蒸发器因生产淡季或检修而常需抽空时,上述的容量系数()可酌情增大。 第 5313 条 排液桶的容积应按最大一间冷间内各冷却设备注目量的总和计算确定。排液桶的充满度宜取 70。 第 5314 条 低压循环桶的选择应根据其直径和容积的计算确定。 第 5315 条 低压循环桶直径应按下式计算: d 式中:d低压循环桶的直径(米); 氨压缩机的输气系数(当双级压缩时取低压级的输气系数),应按产品规定取值; W低压循环桶内气体流速。立式低压循环桶宜采用 05 米秒,卧式低压循环桶宜采用 08 米秒; 低压循环桶截面积系数。立式低压循环桶宜采用 1,卧式低压循环桶宜采用 03; n低压循环桶汽体进汽口的个数。 第 5316 条 低压循环桶容积应按下式计算: 一、上进下出式供液系统计算公式: 式中:Vd 一低压循环桶的容积(立方米); q 一冷却设备设计注氨 8 容积的百分比; Vq 一冷却设备的容积(立方米); Vh 一回汽管容积(立方米)。 二、下进上出式供波系统计算公式: 式中:Vq-各冷间中,冷却设备注氨量最大一间的蒸发器总容积; Vb 一一台氨泵的流量(立方米小时); b-氨泵由启动到液体自系统返回低压循环桶的时间,一般可采用 0l502 小时。 注:当下进上出式供沿系统的顶排管或墙排管为光滑管且其冲霜排液量小于或等于 02Vq加 06Vh 时,低压循 环桶可兼作排液桶使用。 第 5317 条 氨泵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氨泵进波处压力应有不小于 05 米液柱的裕度; 二、强制供液方式的氨泵流量,冷藏间宜采用蒸发量的 34 倍,冻结间或负荷波动较大的冷却设备宜采用蒸发量 的 56 倍。 第 5318 条 重力供液方式的回汽系统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氨压缩机房内增设氨液分离器(氨液分离器内的 汽体流速应为 05 米秒): 一、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库房; 二、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制冰地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三、库房的氨液分离器与氨压缩机房的水平距离大于 50 米时。 第 5319 条 制冷装置中的辅助设备,其润滑油的排放应通过集油器。 第 5320 条 制冷装置中不凝性气体的排放应通过空气分离器。 第 5321 条 氨压缩机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机器间内主要通道的宽度应为 1525 米,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 08 米; 二、设备间内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 15 米。 第 5322 条 水泵和滤油设备不宜布置在机器间或设备间内。 第四节 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 第 541 条 制冷设备应设下列安全保护装置: 一、氨压缩机应设排气压力过高吸气压力过低油压差不足和电动机负荷超载等自动停机的装置; 二、氨压缩机和冷凝器应设断水报警装置,蒸发式冷凝器应增设风机故障报警装置; 三、氨泵应设断液自动停泵装置; 四、各种压力容器应设安全泄压装置; 五、低压循环桶、低压贮氨器、氨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应设液位报警装置。 第 542 条 库房宜设温度自控、遥测装置,温度自动记录装置。 第 543 条 冷风机宜设自动除霜装置,并应有风机故障报警装置。 第 544 条 氨压缩机房内宜设置专用的自动控制室或操作值班室。 第五节 管道 第 551 条 制冷装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