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1 XX 届高考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特征】 本单元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指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观历年高考,本单元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一般都以具体材料尤其是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对基本 概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在非选择题的立意方面,本单元内容往往和辩证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在历年高考中,本单元中频繁考查的知识有: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前瞻 XX 年高考,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结合社会倡导的精神及先进文化(如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长征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 2)结合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所获取的成果,说明意识可以正确反映物质;( 3)结合党和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不同需要制定的各种政策,以及不同地区、行业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2 / 91 程中的具体表现,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解说明实践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以及实践检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结合人类对太空领域及星球的探索历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扫描】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理解:哲学的运动 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3 / 91 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物质具 有 “ 可知性 ” :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 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联系: A、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 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4 / 91 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 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均是客观的。 ( 3)意识的产生、内容和本质是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 4)世界是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 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5 / 91 止的统一 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6 / 91 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 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3) “ 客观实在 ” 与 “ 客观存在 ” 区别: “ 客观实在 ” :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 客观存在 ” :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7 / 91 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A 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B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反对错误倾向: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要点透析】 1哲学的物质概念 (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哲学上的物质概括的是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 质形态。客8 / 91 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物质概念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要明确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所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否则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同时,还应看到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区分物质的 “ 唯一特性 ” 与物质的 “ 根本属性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9 / 91 性,而物质的根本属 性是运动。 不能把客观实在等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两者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哲学的运动概念 (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世 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物质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10 / 91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 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规律 ( 1)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重要提示:要注意规律问题上的几个误区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规律总是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 ,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 ,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才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但规11 / 91 律决不等于它的现象。如 “ 水往低处流 ” 是规律现象,是 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不能说 “ 水往低处流 ” 就是规律。 规律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二者的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者改造它。而规则是主观的 ,它以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 ,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 联系: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定律也不是规律 ,定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属于意识范畴 ,是主观的。 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 ,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 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 ,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 ,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 ,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 ,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 ,造福于人类。 规律都是永恒存在 ,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 ,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 ,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 ,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 12 / 91 【真题再现】 1、 (09 江苏 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 A 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 B 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 c 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 D 项错误 . 2、( 09 山东 22)和谐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 B c D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考查学生理解和13 / 91 运用知识的能力。 3、( 09 浙江 31)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 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B c D 【答案】 c 【解析】题干的主旨意思是在宋代时期:正是由于我国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才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体现的哲学道理就是物质决定 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这三项都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体现的是生14 / 91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4、( 09 海南 20) XX 年事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他发表于 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 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 B c D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应该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人和人的意识的重要性,更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5、(北京 文综卷) “ 世界给我 16 天,我给世界 5000年 ” XX 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在北京燃烧 16 天,北京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 5000 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15 / 91 化。 精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问答题。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特别注意题目对哲学范围的限定。 XX 年奥运会是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当然要体现中国的国情和特色,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在哲学上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把 XX 年北京奥运会办成功,要在短短的 16 天比赛 中充分展现中华 5000 年的灿烂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 【名师心得】 误区一:哲学中的 “ 物质 ” 是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 括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哲学上的物质概括的是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6 / 91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物质概念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要明确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所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 样性。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否则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同时,还应看到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区分物质的 “ 唯一特性 ” 与物质的 “ 根本属性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不能把客观实在等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 体的思想。对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两者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误区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17 / 9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误区三:规律都是永恒存在 ,万古不变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 ,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 ,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 ,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 ,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属于规律。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规律总是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 ,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 ,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才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但规律决不等于它的现象。如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是规律现象,是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不能说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就是规律。 误区五: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制定和修改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18 / 91 惩罚。当然,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但人不能改变规律。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08 海南 20)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 XX 年 11 月 26 日,由 “ 嫦娥一号 ” 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回答下题。 由 “ 嫦娥一号 ” 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 460 公里,宽约 280 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2.( 08 四川 30) XX 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19 / 91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3、( 08 上海 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4、王夫之说: “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 ”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 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20 / 91 寸 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B.c.D. 7、( 08 天津 29) XX 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 漫画情有独钟蕴含的哲理是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A. B. c. D. 8、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 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9、维生索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采弥补食物撮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索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21 / 91 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回答下题。 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 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10、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二、非选择 题 11、( 08 广东 39)乔治 贝克莱指出: “ 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 ” 他主张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2 / 91 12、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 1992 年,在巴西召开的有 183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 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 “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 马克思说: “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 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23 / 91 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考点扫描】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梳理】 1、了解意识是物 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进化 人 才可能产生意识。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了人不能说就有了意识,如 “ 狼孩 ” 。 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大脑和 “ 电脑 ” 都不具备。电24 / 91 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人脑是产 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 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而且只有经过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环节,客观存在才能进入(作用于)人脑中,这时才产生了意识。 结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离不开客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1)意识的内容 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意识的创造性。 (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25 / 91 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 “ 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 ” 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理解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 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 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26 / 91 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是我们做好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 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办? 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要点透析】 1、正确把握意识的含义 意识的起源: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 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27 / 91 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反对唯心主义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点。 重要提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以外的任何动物以及智能机器人地不能说有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 错误的意识其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 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8 / 91 重要提示: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我们在表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注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而不可笼统地表述成 “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和规律的关系) (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产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29 / 91 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 据。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真题再现】 1、 (09 江苏 28) “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cD 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 BcD 三30 / 91 项。 2、( 09 海南 19)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19 世纪法国作家埃勒 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 “ 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 ,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 B.c.D.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的说法正确; 的说法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故 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c 项。 3、( 09 浙江卷 31)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 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31 / 91 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BcD 【答案】 c 【解析】题干的主旨意思是在宋代时期:正是由于我国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才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体 现的哲学道理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这三项都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4、( 09 浙江卷 30)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 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B 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32 / 91 c 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D 人往往自 己把自己打倒 【答案】 D【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析】漫画 的寓意是 :此人在涨潮的时候既然能蹦过去 ,从理论上讲在落潮的时候也就能蹦回去 !但是由于他失去了自信 ,最终还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说明错误的意识会使人误入歧途。 5、( 09 全国 31 ) 1978 年安徽小岗村 18 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 XX 年 1 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 “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 ” 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B.c.D. 【答案】 A 【解析】 “ 正确的决策 ” 是意识,本题考查的正确意识能动性理解, 中观点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33 / 91 观点,是错误的, 中观点没有认清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 【名师心得】 误区一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人脑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动,这种结构和活动决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以脑为核心的中枢神经系统,但其结构和生理机制远远比不上人脑,二者有质的区别。所以意识是人脑而不是大脑的机能。 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人脑。 误区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根源于客观存在,但不能认为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反映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但不管是如实的还是歪曲的反映,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的、虚34 / 91 幻的反映,它对客观存在的 “ 某种原型 ” 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但其内容还是来自于客观存在。 误区三:意 识的作用就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误区四:意识能够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一时却可 以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断地告诉人们,应该去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误区五: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35 / 91 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则必须依赖物质。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08 江苏 29) 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芬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 B c D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人们一直想知道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于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栽加以揣摩,画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孔子像。 XX 年 9 月 23 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正式推出 “ 孔子标准像 ” ,这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回答下题。 面对公布的 “ 孔子标准像 ” 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这表明 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 孔子标准像 ” 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 孔子标准像 ” 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A B c D 36 / 91 3、( 07 全国 II28)图 6 中的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 “ 瘦子 ” 画成了 “ 胖子 ” 。回答下题。 图中画师完成的作品 A忠实再现原型又不拘泥于原型 B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赛事流程自动化-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汽车售后维修保养行业市场发展数据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学员就业安置合同7篇
- 2025黑龙江牡丹江东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公益性岗位21人(2025年第一批)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下半年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聘分类考试笔试临夏考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广东云浮市新兴县“粤聚英才粤见未来”招聘教育人才11人(广西师范大学专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甘肃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 2025年甘肃省金昌市事业单位招聘笔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河北张家口市专职消防队伍管理中心第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16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实践实验报告2800字】
- 师宗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环评报告
- 中枢神经系统-脑梗死的影像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课件)
- 华信惠悦GGS全球职等系统
- DB14-T 2555-2022 费托合成异构烷烃生产规范
- 湖南省“西学中”人才培训项目申请审批表
- 【精】8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课件)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 YY/T 0801.2-2010医用气体管道系统终端第2部分:用于麻醉气体净化系统的终端
- YS/T 798-2012镍钴锰酸锂
- GB 29224-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乙酯
- 北京市健康体检报告基本规范(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