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理念分析.doc_第1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理念分析.doc_第2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理念分析.doc_第3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理念分析.doc_第4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理念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理念分析2011年全国高考17套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设题与去年相比整体保持平稳,又有所创新,命题难易适中,落实基础,注重能力。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一)选材范围较广,选材内容丰富大都注意体现“浅易”的特点,阅读难度有所降低。17套试卷中,选文出自二十四史的只有六卷,分别是全国大纲卷明史熊鼎传、全国课标卷宋史何灌传、湖北卷汉书楚元王传(选文为西汉刘向的谏成帝营陵寝疏)、辽宁卷旧唐书宋庆礼传、浙江卷新唐书张文瓘传、上海卷选文一史记循吏列传。有的试题选材虽不是史传文章,但也是写人为主的记叙类散文。这类阅读材料共有七卷,分别为:安徽卷选文全祖望的万贞文先生传,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江西卷选文汲黯的事迹,选自清代学者吴楚材的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汉纪;广东卷选文罗提督的事迹,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江苏卷选文苏轼的陈公弼传,选自苏轼文集;重庆卷选文清代文学家蓝千的江公皋传典;四川卷选文吕徽之的事迹,选自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叙事类的文本有两卷,分别是:山东卷选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选自管子;福建卷选文元代虞集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选自道园学古录。湖南卷选文为明末文学家归庄的严祺先文集序,选自陶庄集,属于书序。属于议论类文本的有三卷,分别为上海卷选文二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北京卷选文选自淮南子汜论训、天津卷选文选自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其中选文出自诸子散文的有北京卷和山东卷。这样,打破史传类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更多样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选材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各套试题的选材十分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和思想的导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传统美德。如全国大纲卷的熊鼎处事精细求实,全国课标卷的何灌行事有成,广东卷的罗提督“足智多谋”,江苏卷的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辽宁卷的宋庆礼“雅有方略”,重庆卷的江皋“所在有声绩”,上海卷材料一中孙叔敖的自信等,山东卷更是直接体现管子以民为本的思想。(三)试题阅读量相比往年有所加大,选文篇幅略有增加17套试题选文的阅读材料平均708字。篇幅最短的是江西卷,选文节选自纲鉴易知录,518字;篇幅最长的是重庆卷,选文为蓝千秋的江公皋传典,861字,另有一个断句的语段,加上有关出处的注释53字,共计914字。900字以上的还有山东卷,选文节选自管子的“桓公问治民于管子”,912字。(四)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个别试题独具特色大部分试题都是3至4个选择题再加一个翻译题,分值大多在1922分之间;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文言翻译等题型。在翻译之外,今年考查文言断句的有北京、广东、湖南、江西、重庆、浙江、江苏(附加题)七卷。北京卷秉承多年来的传统,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对省略句的分析判断,要求考生选出“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浙江卷将对文意理解分析的考查定位为“赏析”,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福建卷另选论语三则,考查文化经典阅读;浙江卷另选论语、韩非子各一则,考查儒家和法家的为政观。上海卷依然保持自己的命题特色,文言文阅读选取两个语段,从词句的理解翻译到文本的分析鉴赏,共考查了10小题,28分。(五)试题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可以这样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更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可见在古文阅读中确实要转变观念,不能仅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而要把它当作文章来阅读,真正理解其内容。二、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一)理解词语和句式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17套试题中,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2个,所考实词,属于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的只有“归、易、顾、病、修、徐、当、劝”8个,其中“易、顾”考查了两次;其他实词虽说不在大纲规定范围,但也是教材中常见的,在中学课本中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上海卷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劝”、“乐”、“顷”、“所从”四个实词在句中的意思,还有4个双音词“禁止、以为、几何、请教”,用来考查判断古今异义现象。由于文言实词多数为一词多义,因此必须根据特定语境,结合文意判断其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情况。答题时要将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语法位置,以及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加以推断。要做好此类题目,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敲。2.关于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这类试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设题一般给出四组8个句子,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所考查的大多在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课内知识与高考题目相结合。由于只要求比较判断出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难度较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长度压缩、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的趋势日益显现,文言虚词单独设题的省份逐年减少。2011年语文高考,只有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考查情况如下:9份试题中,除北京卷的“使、臣”为文言实词外,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一共考查了12个,只有“乎、若、焉、也、与、者”6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被考查的12个虚词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次;其次是“而、于”,各考查了4次;再次为“其、之”,分别为3次;“因、为、且、则”分别出现了2次;“何、也、所、乃”,各1次。在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9套试题中,用课内语句构成两两比较的有6题(北京卷和广东卷的8句全部出自试题阅读材料),湖南卷集中考查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将课内学过的4个语句与选文中语句进行比较,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些试题中,涉及的课内文言语句,覆盖了中学语文课本16篇文章(其中1句出自初中课文桃花源记,1句出自文言诗歌琵琶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有7句;鸿门宴和师说各有3句,烛之武退秦师、伶官传序各有2句;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选用同一语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同一虚词(“其”)作为考点。劝学、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归去来兮辞等重点篇目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对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系密切,高考常常是将二者并提。解答此类试题,既要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课本篇目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进行推断,又要联系上下文加以判断,通过比较辨析,筛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对课标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有充分积累,能明确区分具体语境中相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题时,在看清题目要点、明确思考角度的前提下,判断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全句,要有全句意识,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去准确地理解。3.关于句式和用法的考查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只有北京卷1题,考查考生对省略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北京卷)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的能力,掌握文言文句间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D项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两个分句间是顺承关系,不应该补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的“然”字。答案为D。4.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也较重,涵盖了对词语的理解、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类试题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对文言翻译试题举例分析如下:(1)词语的理解和分析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监”通“鉴”,引申为“教训”)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全国大纲卷,“职”,名词作动词,称职)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四川卷,“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骑着)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湖南卷,“衰”,形容词作名词,衰颓)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福建卷,“新”,形容词作动词,新修)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上海卷,“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高)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重庆卷,“止”,使动用法,让他们停下来)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江西卷,“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良)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安徽卷,“走”,古今异义,逃跑;“退”使动用法,使之退却)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湖南卷,“其他”,古今异义,别的事情)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上海卷,“去”,古今异义,摆脱)(2)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广东卷,判断句。“洵”,诚然,确实)(吕徽之)立门下,人弗之顾。(四川卷,宾语前置)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天津卷,宾语前置)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山东卷,状语后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湖北卷,状语后置)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庆卷,被动句,“迫于”,相当于“为所迫”)(何灌)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全国课标卷,省略句,省略主语)帝遣使慰劳,赐(鼎)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全国大纲卷,省略句,省略宾语)臣愿抚之,无使(其)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省略句,省略宾语)今与足下并生(于)今世。(天津卷,省略介词“于”)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四川卷,“得非乎?”,固定结构,表揣测,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明确哪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最后将译文组合成句子,注意前后通顺。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这一题型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断句取材上,或直接在阅读文段中选取,或另选一段文字。设题方式上,或要求在应断处划线(用“/”标注),或提供选择项。分值大多为35分。明辨句读,一定要先弄懂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几种方法来巧妙断句。一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四是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自从各省市自行命题以来,北京和广东高考文言文一直都有断句的题目,2010年共有五个省市采用了断句形式,2011年有七卷考查断句。举例如下:(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