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欣赏12:米芾《蜀素帖》(宋).doc_第1页
米芾书法欣赏12:米芾《蜀素帖》(宋).doc_第2页
米芾书法欣赏12:米芾《蜀素帖》(宋).doc_第3页
米芾书法欣赏12:米芾《蜀素帖》(宋).doc_第4页
米芾书法欣赏12:米芾《蜀素帖》(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米芾书法欣赏12:米芾蜀素帖(宋) 米芾f(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北宋书法家、画家。汉族,祖籍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米芾是“宋四书家”(苏、黄、米、蔡)之一。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 米芾的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墨迹绢本,行书,并有乌丝栏约束(乌丝栏,版本学习用语。谓书籍卷册中,绢纸类有织成或画成之界栏,红色者谓之朱丝栏,黑色者谓之乌丝栏。栏亦作阑,或作襕。乌形容其色黑,丝形容其界格之细)。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是年米芾38岁,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按米芾落款,以“黻”、“芾”区别早晚)。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当时有个名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路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此卷“蜀素”经宋代湖州(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20年后,一直到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应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才取出珍藏的这卷蜀素,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均系当时的游记或送行之作。本帖以载体的质地命名在书法史上似乎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它又是米芾所存书作中写在丝织品上的唯一之物。 蜀素帖虽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俏,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此帖的结构,大部分都向右上方倾斜,平正的字极少,在欹侧中打破结构的平稳均衡,增强了动态感。字形修长,给人一种俊秀、洒脱的美感,中锋和侧锋、藏锋和露锋交替出现。帖中的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放,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整为中锋,行笔迅速,如行云流水。 蜀素帖巧于安排间架结构,使得整个字上疏下密、不同寻常。又如第三行“连上松”等字,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米芾既善学古,又能创新,他的书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节奏,多以侧锋取势,左顾右盼,变化多端。他曾说,唐人的书法只有一面,我却是“八面出锋”。原来唐人无论转笔、折笔、行笔时始终以笔锋的一面触纸,而米芾则能依着笔势,不断地用不同的笔锋触纸,使得书姿体态万千,形成“八面出锋”的艺术特点。 米氏创作这件铭心绝品是在元祐三年(1088年),时年38岁,正供职于润州教授任上。我们已无从了解他何以能无羁逍遥,似乎三年一任的律令对他网开一面。其实他在半年前已经旷职,沿着运河东下,在常州宜兴无锡苏州皆有盘桓,这些都记录在他8月8日即早此一月有半的苕溪诗中了。据吴兴志,林希(10341101年)在元祐二年8月28日到湖州任,所以米芾受邀已久而且可谓延颈期待。当然,林希请米芾作苕霅之游更有蓄谋,即意在请他完成这件织于庆历四年(1044年)且已传家45年的一段蜀素。原先蜀素上还有秦伯镇(玠)书写的蜀道难,秦应是父辈的朋友,也算书名颇盛的人物,但随着时代审美眼光的普遍提高,其水准显然于新进已瞠乎其后,于是也就失去保留价值,被一裁弃之了。 从米芾殷令名头陀寺碑跋中得知,与其结伴同舟的是润州世家子也是“米粉”的葛藻,此时应居住苏州。碑跋书于9月3日暂泊的垂虹亭,乃运河吴江段最著名的驿站。运河至平望镇即西折便可经南浔昇山直达湖州。据元丰九域志,湖州“自界首至苏州六十里”,这界首应即湖州的东界,可知米葛“入境”亦不过9月4、5日而已。那么何以还要写入境寄集贤林舍人?这就是通报礼节,古时是“为王前驱”,现在则借助手机或短信了。东坡知颍州时,刘季孙赴隰州迂道访之。苏喜刘景文至诗的前四句是“天明小儿更传呼,髯刘已到城南隅。尺书真是髯手迹,起坐熨眼知有无”,便可知其梗概。米芾在湖州大概就作了这首以及紧接的两首。从这个情况估计,米氏一行访问不会超过一月,“浩浩将我行”,那落款9月23日差不多已到临别了。 八首诗中,拟古二首也许是旧作,无非托物寄兴所指莫名。其一讽刺攀援青松的凌霄花“不羞不自立”,却在松树上花枝招展。“丸丸”即桓桓,状松树的巍峨挺拔,“舒光”的当然是凌霄,它遮掩了松身而自鸣得意着。“安得保岁寒”无疑是对凌霄的反诘: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但它并不需要靠朴实无华的外表证明什么,哪像你未到岁寒早已衰败零落了呢!其二拈出龟鹤两种象征长寿的动物,想象它们不甘寂寞玩了一个游戏:二鹤各衔竹枝一端,让龟咬住中间,带它遨游太空!“以竹两附口”,何其精炼,结句也极为俏皮,几乎在揶揄鹤们的恶作剧了。这则寓言不知是否揭示一动不如一静的真理。两首之中后者为胜,乃胜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据说武汉黄鹤楼演绎此诗为大型雕塑,也算附会黄鹤遥对龟山的主题吧。 吴江垂虹亭作是湖州之行道途即景,第一首被清代厉鹗独具只眼地选入宋诗纪事并冠于篇首,确可认为是米诗之压卷。我们认为更是此卷最精警的片段,从此开始米芾适应了绢素性能笔势流走渐入佳境,从而精彩纷呈。“洞庭”和其二的“五湖”以及后面的“震泽”、“具区”都是太湖别名。但垂虹亭并不能望见太湖。诗人发挥想象,从西边一片断云仿佛看到了映衬下的点点风帆。而松江四腮鲈和洞庭红蜜桔这两种太湖特产正当时令,妆点着东南秋色,一玉一金已极状其物的色香味了。桑苎翁是唐代茶圣陆羽之号。他曾隐居于苕溪之滨,诗虽留存不多却甚清雅。此诗的格调继其绝响非但不愧,而且绝无晦涩之病。第二首之所以被厉鹗弃选,恐怕是认为拿梁鸿与同学光武帝刘秀同榻枕股而眠,清晨司天监报客星犯帝座的事比附“时为湖州之行”,总觉有些荒诞不经吧。接下来三首皆奉迎之作。入境谀颂治绩,全是套话。“蟾蜍”为砚滴。仿佛歌功颂德尚且罄竹难书,非要剪取吴淞江水当纸才能写尽似的,未免过于肉麻!重九应景登高也不过在城楼宴饮而已,他对被奉为上宾貌似谦虚实际沾沾自喜。“杜郎”指杜牧,“谢守”指谢安,都用前代遗爱太守比附林希。“老来”云云,不知把长己18岁的主人置于何地,然而从40即自号醉翁的欧阳修来看,当可理解米芾卖老还不算矫情吧。林希在同年苏轼面前往往自贬不会写诗,但在治下却无所畏惧。这里的“岘山”在湖州城南,因与襄阳著名的岘山相似而得名。米芾诗号称“不喜蹈袭”,而“云盲”之类生僻晦涩的遣词难免与“甘露哥哥”一样为人耻笑了。结句“须”是等待之意。那么期待林希之大用并得以提携自己正是米芾的心曲。 最后一首也是旧作。为送王涣之(10601124年)赴杭州教授而作。王氏本传云:“未冠,擢上第。有司疑年未及铨格,特补武胜军节度推官。方新置学官,以为杭州教授。”选人须年25始及铨格,而“白面王郎年十八”已中了甲榜进士,虽为瞒报但确早慧。杭为东南第一州自不待言,而“棘壁(误为璧)”即棘围,为试院典故。各州州学定员教授一名,是元祐元年10月12日诏令,可能二人是同时任为州学教授的。而在此前二人同访李玮府第观晋贤十三帖,应都是因谋职而逗留京师吧。米为戴高帽撤轿顶而被朋友嘲为如押送犯人的槛车,这一吸引眼球的举动,以前只在说部读过,现在“舆握古书同岸帻”难道不正是活脱脱的自供状吗?诗中充斥自命清高又高自标置的酸腐气,仿佛天公负我,只能独善其身,然而,他的才华也只能施展于笔砚,本传说他“不谙世故,从仕数困”,正说明他在其他方面非常低能。正像老杜侈言“致君尧舜上”,其实哪里真有治国理政的本事! 本帖有两个“殷”字,前者正常而后者缺写末笔。这是经常有人求其故的问题,顺便在此做个解答。后面一个缺笔避讳是因为宋太祖的父亲名叫弘殷,这殷读yn。前一个表示颜色的只读yn,本是不必避的。 历史把米芾定位为书法家,毕竟他的书法更值得后人继承和研究。 在书法王国中,米芾就显得超级自信了。他对宗室伯充捧己为“天下第一”,虽然推说情面难却,但心里觉得理所当然而且十分受用的。他对林希早此20年就在蜀素上题记“今既装褫,将属诸善书者题其首”的深切冀希也是当仁不让的。 孙过庭书谱把“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视作“五合”,即产生佳作的5个必然条件。如果“五合交臻”,那么旷世杰作即应运而生。米芾半年来摆脱缠身公务,自然符合第一个条件。他被当作贵宾招待,接受润笔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知恩图报是肯定的,主要的是林家祖传之宝郑重其事地托付给他去完成,所谓“千里结言”,这所结之言就是早有约定,所以知遇之恩是难报万一的。“山清气爽九秋天”,一年好景莫此为甚了。至于纸墨之相发,其感受恐怕不足与外人道,只有亲染缥缃者才能分辨新纸旧楮的不同手感。新品的所谓火气,使落墨的纸面产生贼光,而经自然调质的载体使一切变得温润。这端蜀素令米芾超常发挥,实得益于其质地的褪尽火气。如果说一个半月前的纸本苕溪诗之所以不能与蜀素帖同日而语是因为后者乃旧绢的话,那么附了米芾骥尾得以在余绢上题跋的董其昌,他的这段题跋的精彩程度更是大大超过前面纸本那段的,尽管董氏也用得起北宋的金粟山藏经纸的。这四合之外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与“偶然欲书”明显有差距。因为“偶然”多出于无意。“无意于佳,乃佳”本身就有心无挂碍的洒脱在。但米芾面对这独一无二的蜀素时,也许最担心的不是技术不能确保,而是忧虑会因写不下而尴尬,最后一首字小而局促就可证明这个推测绝非捕风捉影。蜀素帖终因缺乏情感抒发而被排斥于天下三大行书之外。然而如果继续公推,那我愿投它一票! 米芾写蜀素帖时年38岁,但已有三十来年的笔墨生涯,完全可自矜为老书家了。他晚年的自叙说:“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这第一口奶至关重要。练写壁的好处,在于空无依傍自设绝境,绝对是处死地而后生。他练就的过硬本领即是能悬手写小楷。别人求教奥妙,他说得轻描淡写:“无他,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当自熟矣!”则向太后挽词和自存法帖的跋尾书,可信都出于悬手。诚然,悬手究竟还属于技术范畴,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但如果他与不能或不屑悬手的苏东坡相比,米芾运笔的操控能力毕竟令苏叹为观止,这就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八字评语。迅疾而稳健,矛盾又统一。字虽小却不仅有细微丰富的表现,更有大字般的宽博气度,历史上能此者实在寥寥可数。 米芾的成功法宝是集古成家,他没有秘而不宣反是堂皇公布的。但他的集并非机械拼凑,而是如盐着水,化为无形。譬如颜真卿偶一出现的蟹爪形竖弯钩,被米无限强化,几成他的招牌特征。而且他反其道而行之,发明为蟹爪形的挑。像吴江垂虹亭作“泛泛五湖”的“湖”字即是。这个结字的独创性使人惊艳。本帖米字的风格基本已经形成,但变动不居的自然规律在此时或许还加倍活跃,如大部分“走之底”左低右高且尖细出锋的写法,在此帖后不久便彻底放弃。另外如“玉破鲈鱼”的“破”字,“中有皎皎人”的“皎”字和“集英春殿”的“春”字等几个捺笔的顿挫写法(可能王安石的书风)仅此一见就永久消失了。正因消息多方,造成了米芾笔法的极端多样性也可以说是复杂性。米字难学的另一面,则是一旦深入堂奥必将有取之不尽的收获。 米芾是一个地道的狂士,但他却又是宋代第一流的大家与苏、黄相比,他是以对晋韵的出众理解卿名后世的,最典型的是他对二王的回归倾向,这一倾向在当时提携了多少书家? 米芾自己并不讳言他酷嗜晋唐真迹,其子米友仁曾谓他对晋唐名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于小筐,置枕边乃眠”。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场面。此外,从他的书史的语气口吻来看,他对二王也是十分钦服无比的。叶梦得石林燕语曾谓他要挟蔡枚,以死相逼,攫得王羲之王略帖死尚且不惜,知米芾的酷嗜大王是的确从心所出,换了别人,这“大呼,据船舷欲坠”的场面是骗不过老谋深算的蔡枚的。 但他又好以大言欺人。毛晋海岳志林有云:“徽宗命元章书(周官)篇于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日: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昔时以性命相搏的二王书,忽然间变成一钱不值的恶札,真是匪夷所思。清人指责米芾立论“好作快口语”,信然。我甚至想:“好作快口语”的习气,应该与他的颠、痴、癖不分彼此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以死相逼的讹宝,也是一种“快口语”的行径,不知看官以为如何? 大凡作书一有传之久远的想头,挥洒之际自然少却许多不羁,这对米芾而言得失参半:一方面,他技巧娴熟.点画功力极深,用心作书,自然可以拿出第一流的、无懈可击的精心之作来。“照耀皇宋万古”是一句逞意话,但照耀后世的学书者,却是绝无谊语。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作品也就看不出他的颠狂所在,草率的涂抹自然消声匿迹,而随机而出的神来之笔也隐避不现,于是我们也就看不到一个神采飞扬、狂放不羁的米芾了。想成名传世者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纵然是高手如米带也不能例外,不过我想:我好像还是宁愿看到一个狡黯颠狂、步履踉跄的米芾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释文: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