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档案征文:在宁静的“兰台”中触摸历史的.doc_第1页
走进档案征文:在宁静的“兰台”中触摸历史的.doc_第2页
走进档案征文:在宁静的“兰台”中触摸历史的.doc_第3页
走进档案征文:在宁静的“兰台”中触摸历史的.doc_第4页
走进档案征文:在宁静的“兰台”中触摸历史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档案征文:在宁静的“兰台”中触摸历史的 每当我们谈起“档案”两个字的时候,既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又有一种敬畏之情。这是因为它真实的记录、全面的反映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 位或一个人的历史。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昨天的历史便会固化尘封成为档案。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在没有生命的档案中,却让时光倒流,大地轮回, 把生命和记忆、时空和历史永恒的定格在没有生命的档案中,让它们生机勃勃、交相辉映,使我们清晰地或是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完整亦或是残缺的 历史记忆。探求历史的扑朔迷离和真相内幕,这大概就是我们对陈列在档案馆内卷轶浩繁的各类档案心生神秘感的原因之一吧。 我有幸能够零距离接触油田档案馆的档案,和油田档案馆的“兰台人”打交道,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也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段美好记忆。 那是1997年,为纪念中国石油工程第一师成立45周年。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同意和大力支持 ,成立了石油师人委员会,筹备出版一套以石油师人为题材和背景的系列丛书。 开发于1939年的玉门油田,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石油师8000官兵投身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由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转变成 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的摇篮,更是石油师人学习成长、锻炼实践、创造辉煌的摇篮。所以,石油师人-在玉门油田纪实一书,作为这套 系列丛书的首本,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玉门油田党委高度重视这本书的写作出版工作,把这本书列为玉门油田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之 一。 时值深冬,戈壁凌厉肆虐的寒风从耳旁刮过,刻画着油城冬季的景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绪与季节同步。怎样把石油师人建设祖国第一个石油工业 基地,那段不平凡的岁月真实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石油师人的机构沿革、发展历史、以及他们的人生足迹又在何方?怎样写好这本书,让它成为激 励感召新一代石油工人为油拼搏的精神动力?这一系列沉甸甸的难题,催促我必须走进“兰台”,发现和挖掘隐藏在尘封档案里的历史记忆和真实的 历史。 “兰台”一词,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延续至今,已成为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兰台人”便成为从事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者的雅号。“兰台” 和“兰台人”是对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最美好的赞誉。从那时起,我怀抱着忐忑不安的崇敬心情开始走进“兰台”、认识“兰台”、了解“兰台”,使我对 这些“兰台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触。 记得一位名叫维尔豪芬的荷兰人说过:“国家档案被称为政府的灵魂”。演范此意,油田档案馆的档案也可以说是油田宝贵的无形财富,是我们认识 了解油田历史,把握油田发展规律的钥匙。油田档案更像是一条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链条,它连接着油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它连接着油田过去、 现在与未来,它以其特有的客观和公正,为一代代石油人保留了真实的历史。 我走进油田“兰台”三个多月的时间,与油田“兰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按照年代演进的脉络,从文书档案、人事档案、技术档案里寻找石油 师人的线索。在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发黄档案里,一页一页寻找着玉门油田重大历史事件的轨迹,然后笔录、复印、摄影、扫描输入电脑。期间翻阅 了1000多卷历史档案,完成了1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我认识到查阅档案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去伪存真鉴别的过程。 就这样,穿越历史,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石油师的发展脉络,看到了展现石油师人真实地历史画卷。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命令:“我批准中 国人民解放军原19军第57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 石油师转业到玉门油田后,他们在玉门油田这座大熔炉中,用心和情、血和汗,创造出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奇迹,谱写了一首人生的壮歌,为建设 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26.5万字的纪实文学石油师人-在玉门油田纪实一书出版发行的时候,我手捧这本油墨飘香的新书,心情异样复杂,感慨之情油然而生。历 史是白纸黑字的记录,档案是默默无闻的收藏。没有历史便没有档案,没有档案就没有历史,没有档案也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我由衷的感谢油田 档案室的这些“兰台人”辛辛苦苦地收藏了记录石油师沿革、变迁的历史,留住了档案,留住了历史,才使这本书保持了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 性和可读性。 xx年,为了写石油摇篮一书的第三、第四章节,我再次走进“兰台”,穿越时空,去寻找玉门油田60年艰难创业的历史画卷。 玉门油田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的缩影。认真总结玉门油田从发现、建设过程的经验教训,继续发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玉门精 神”,对玉门油田乃至全国石油行业第二次创业,都有其积极意义。 走进油田宁静的“兰台”,使我再次领略了“前见古人,后见来者”时空感。我像是一个登山者,在积淀着历史的山峰中攀登;又像是一名渔夫,在由远 及近的记忆之河里,打捞我所能触摸到和触摸不到的东西;更像是一名虔诚的读者,在档案这部尘封的书中,一页一页地细品那些鲜为人知的人文 故事。 翻开这些档案,历史风尘扑面而来。我在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等检索工具中仔细查找案卷的出处,在一排排卷宗、一个个档案袋里寻找 历史定格的画面,在各种各样浩繁的档案资料中甄别史料的真伪。在档案中我们找到了全国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钻井队创造月上五千米钻井记录 ;发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第一口定向井、第一次压裂、第一个达布斯裂炼装置的真实资料;找到了被誉为“玉门油矿开拓者”孙建初、严爽、靳锡庚 的档案记载。这些“没有掺过水的史料”,为石油摇篮一书的史料性、真实性、知识性和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我又一次完成档案查找工作后,轻松释然之间,突然真切的感悟到了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给档案工作的题词“察往知来,视兹故帙”诗句的丰富内 涵。也再一次证明了油田档案工作是维护油田历史真实面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筹建玉门油田展览馆、编纂中国油气田开发志玉门卷工作中,我又多次走进油田档案馆,拜访了中央电视台影视 资料馆、煤炭档案馆等,为油田查找到了一批有价值的档案史料和珍贵镜头。这些历史记忆蕴藏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为打造玉门油田展览馆 精品工程、丰富中国油气田开发志玉门卷内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油田档案这些物化的记忆里,我们目睹了许多真实的故事。当我们用现代的视角去翻阅、考量那些档案时,你就会发现,原来历史就在转眼之间 ,那些高搁在档案架上的档案,每一卷都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都能给你讲述一段段平中见奇的故事。油田档案所展示的这种文化现象,已成 为油田“石油摇篮”文化建设的“源泉”和“添加剂”,对“石油摇篮”文化建设发挥了系统支持和资源保障的积极作用,才得以使“石油摇篮”文化独具魅力 ,有效地提升了“石油摇篮”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油田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我仰视“兰台”,是因为我用一种虔诚朝拜历史真实的心境走进它。我感激“兰台”,是因为这里给我们留下了永不消失的记忆!我崇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