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pdf_第1页
水土保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 年 7 月 与 建 材装 饰 水土保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杨俊辉 (嵩明县水务局) 摘要: 水土保持工程具有防治水土流失、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的功能, 同时能有效提 高涵养水源能力, 发挥缓洪减灾, 防治面源污染等作用。因此,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 保障措施。自 1997 年, 嵩明县实施了 “长治” 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嵩明县; 水土保持; 存在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0038 (2013) 20-0349-02 嵩明县位于云南省中部、 昆明市东北部, 地处北纬 25毅05忆耀 25毅28忆、 东经 102毅40忆耀103毅20忆, 是昆明市辖近郊县, 扼滇东北门 户。县人民政府驻地嵩阳镇距昆明市区交通里程 43km。系三江 (盘龙江、 牛栏江、 南盘江) 之源, 县境东与马龙县接壤, 南部和西 南部分别与宜良县、 官渡区毗邻, 西与五华区、 富民县相交, 北与 寻甸县相连。 全县国土面积 1357.29km2,其中嵩明坝子面积 414.6km2, 为 云南省第七、 昆明市第二大坝子, 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发 展空间。县辖 5 镇 2 乡 107 个村 (居) 委会、 783 个村民小组, 651 个自然村, 2008 年底总人口 35.8 万人。 嵩明气候温和、 生态良好, 获 “全国绿化模范县” 称号。全境 气候属典型的温带、 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混合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 14益, 降雨量 993mm, 无霜期 222d, 日照 2073h。境内河渠纵横, 土地肥沃, 水利化程度达 78.8%, 是滇中著名的 “鱼米之乡” , 先后 建成全国、 省、 市的商品粮、 烤烟、 商品猪、 肉牛羊、 渔业、 水果、 蔬 菜生产基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 49.6% (境内松华坝水源保护区 的 2 个乡镇森林覆盖率达 64.1%) , 生态环境良好。 境内松华坝水 源保护区年产水 2 亿 m3, 为松华坝水库提供 90%的蓄水量, 是昆 明主城生产、 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嵩明是东川、 寻甸和曲靖、 昭通部分县区进入昆明主城的必 经之地, 历史上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通道。境内交通较为发达, 公 路、 铁路纵横交错, 贵昆铁路、 昆沾复线纵贯全境, 两条高速公路 (昆曲、 嵩待高速) 、 两条国道 (213 国道、 320 国道) 穿境而过。随 着昆明绕城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昆明国际机场的开工建设, 大立体交通网络的格局初步形成, 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2008 年, 全县生产总值完成 32.86 亿元, 财政总收入 4.19 亿 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29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4163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88 元。 嵩明县素有滇中著名的 “鱼米之乡” 之称, 即是一个典型的 水土流失县,又是典型的缺水县,资源缺水和饮水安全缺水共 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 由于近年来 地表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以及水土流失造成整体性水环境恶化。 因此,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 素之一。 1 水土保持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 1.1 涵养水源, 改善水环境 水土保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 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 通过人 工造林, 栽植水土保持树种, 使降雨通过林草植被的林冠吸收、 阻 流, 改变了降雨下落方式, 削弱了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程度, 同 时延缓了入渗时间, 为土壤涵养水源提供了前提。 1.2 减少洪涝灾害, 保障安全 水土保持是以小流域为单元,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适地适 树, 通过 “山、 水、 林、 田、 路” 综合治理, 达到 “小雨不下山, 中雨大 雨缓出川” 的目的。综合运用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 增加蓄水, 拦 截泥沙, 减少了地表径流, 削减洪峰流量, 同时防止泥沙下泄对河 道及水库的淤积, 起到防洪抗旱的效果。 1.3 净化水质, 防治面源污染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对水质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 通过在 远山、 深山河流源头和集中水源地周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重建 乔灌草混交植被带, 能显著滞留和降解水流中的有机染物; 坡面 造林和沟道拦砂坝、 谷坊等工程, 可增土壤入渗, 防止泥沙下泄, 达到控制固体污物和其中所含化学污染物的排放。 1.4 节约用水量,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水土保持项目, 结合我县主导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用水效益, 大力实施水源与节水灌溉工程, 使农业节水与产 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通过改善灌溉、 排水条件, 可以增加农作物产 量, 提高用水效率, 使农民增收, 同时也节约了用水量。 2 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供水水源地上游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库, 造成水库 库容萎缩, 蓄水能力逐年减退, 从而降低了水库的供水能力。 严重 的水土流失使水源地的环境水容量降低, 暴雨过后, 大量径流泥 沙下泻, 把农药、 化肥、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带入水体, 使得供水水 源工程水质浑浊度、 氟化物、 氰化物、 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严重超 标, 面源污染已逐渐成为城市水源地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同时, 大量径流泥沙下泻, 给下游水库堤防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 不得 不采取泻洪措施而浪费大量水资源, 而干旱季节又使河道水量减 少甚至断流。 水利建设 349 2013 年 7 月 与 建 材装 饰 (2) 近年来都以松花坝水源区为重点, 其他乡镇投入较少, 使 未实施水保工程的乡镇对水土保持认识不深刻,建议今后的工 作中在其他乡镇也投入一定资金。 (3) 近年的工程项目点多面广, 治理难度大, 工程资金投入标 准低, 水土流失治理粗放。 (4) 部门间的协作力度需要增强。 (5) 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不完善。 (6) 工程管护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3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 促进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水和谐 共处为目标。近几年来, 我县以滇池流域治理工程为契机, 大力 实施水利项目水土保持工程, 以小流域为单元, 坚持 “山、 水、 林、 田、 路” 综合治理的原则, 以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为主要建设内 容, 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发展思路如下: 3.1 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构筑水土保持综合 防护体系 本着改善生态环境, 为下游阻沙源、 保水源, 为嵩明增资源、 为农民拓财源的目标。开展综合治理、 重点治理和规模治理, 坚 持 “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 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治理和开发相结合, 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相结合, 生态效益、 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的原则, 建设以坡改梯为主的坡面整 地工程, 以谷坊坝、 拦砂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工程和以作业路为主 的配套工程, 营造以生态林、 经济林、 防护林为主的林草防护体 系, 形成了工程、 林草和耕作措施科学合理有效配置的综合治理 体系。 3.2 建立生态修复区, 实现大自然自我修复 以封山育林、 舍饲养畜为主要措施, 禁止一切人、 畜入内活 动, 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完全封闭后让稀少或幼小的 树木及一些草本植被自然生长、 以提高植被覆盖率。落实封禁措 施, 加大封育保护力度, 改变了传统的生产、 生活方式, 在确保当 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前提下,控制人为破 坏, 使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3 继续发展传统水保, 尝试推广清洁型小流域试点 在继续发展传统水保的同时尝试进行清洁型小流域整理。 以 小流域内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点, 以农村 “水 质清洁、 生态优美、 生产发展” 为目标,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 点,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 以 “山顶-山 脚-村庄-农田-河谷” 为顺序, 层层布设各项综合治理措施, 依次 建设 “生态修复、 综合治理、 生态农业、 生态保护” 四个防治区域, 将小流域建设成清洁型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3.4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代替传统灌溉, 大力推广喷灌、 微灌 (包括 微喷灌、 滴灌、 渗灌) 等节水灌溉技术设备。结合我县设施蔬菜大 棚、 畜禽养殖、 花卉大棚、 林果业等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规划设 计, 充分考虑当地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 大力开展水源与节水灌 溉技术, 合理配置小型水利工程, 确保所建工程为产业发展、 经 济和群众脱贫致富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培 育了主导产业, 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 使社会、 经济、 生活等方方 面面的进步和发展。 3.5 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 保护水资源 以全县农业为重点, 加强监督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对造成水 土流失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与治理机 制, 明确资源开发单位和法人的生态保护责任, 建立生态破坏限 期恢复治理制度。加大宣传教育, 落实 “三同时” 制度为手段, 以 防治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水资源为宗旨, 深入开展水 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 3.6 加大部门协作力度 加强财政、 农业、 林业、 水利、 水保、 建设、 交通、 环保等相关部 门的统一协作, 促进各项工程顺利开展。 3.7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建立以县、 镇、 村水土保持科 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农户自我服务为补充的技术推广服务网 络。并采取有效措施, 与相关单位联姻, 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品 种, 推广科技承包制, 最终建立行业领导、 科研人员、 农民群众相 结合, 科研、 示范、 推广相结合, 信息、 物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