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析课文_第1页
浅谈分析课文_第2页
浅谈分析课文_第3页
浅谈分析课文_第4页
浅谈分析课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浅谈分析课文 作者 酒钢公司第三小学 王廷永 内容 分析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基本环节。它有着相当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的别出心裁,教学结构的独具一格,教学语言的妙趣横生,教学姿态的潇洒大方,都能够使一堂课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为一堂课平添不少光彩。但是,认真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它们都属于形式上的东西,是一些手段,是为表现内容而来的方法;它们都是以“分析课文”为中心的,是围绕“分析课文”而进行的,是为“分析课文”服务的。 那么,如何分析课文呢? 第一 点:要抓住关键,紧扣重点。俗话所说的“打蛇打七寸”和杜甫在前出塞中所写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即要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教学也是这样,只要抓住了关键,其余部分,就可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如能抓装妒忌”这关键一词进行分析,就会比较容易地突破难点。因为文中所讲故事的起因在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然而,当时的形势却是2 / 5 在孙刘两国联盟期间,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周瑜虽然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却又担心加害诸葛亮会破坏两国的联盟关系,会因“小不忍”而乱了“大谋”,所以不敢公开地无缘无 故地杀掉诸葛亮。于是周瑜就想通过合法手段找诸葛亮的“碴”,然后理所当然地除掉诸葛亮。于是,他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作为一个东吴的大都督,能在“谈笑间”使“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将周瑜,难道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吗?“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很明显,他是有所图谋的。而作为一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并没有揭露周瑜的阴谋,而是佯装不知,将计就计。于是,二人合演了一出流传千古的名剧 “草船借箭”。到后来,二人又数度交锋斗智,结果都以周瑜失败而告终。周公瑾在被诸葛亮气死的弥留之际,仰天长叹:“既生瑜 ,何生亮?!”可以说,“妒忌”一词贯穿了全文,也贯穿了二人斗智终生,是关键所在。因此,只要抓装妒忌”,就可将全文剖析得清清楚楚。 再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飞”和“夺”,将相和中的“和”,都是贯穿全篇的关键。 第二点:内容要广、要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海阔天空的学习环境。即要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作家生平、文章背景、作品特点等知识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这实际上是属于“磨刀”的过程,3 / 5 是不会耽误“砍柴功”的。因为一篇作品,它在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的同时,往往会带有作者 个人的思想感情,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认真地了解作家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其作品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例如,司马迁之所以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为一家之言”,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不朽的名著史记,这是与他出身于史官世家,幼时耕牧河山之阳,早年遍游名山大川,有着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他的“发愤著述”,也可以说是他受宫刑的 直接后果。再如杜甫,如果没有早年的“读书破万卷”,又哪来的“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谨治学精神,又怎能达到“毫发无遗憾”的艺术高度,而被后人尊为“诗圣”呢?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三吏三别”能问世吗?如果他不是胸怀高远志向,又怎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名句?如果他没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济世忧民之心,怎么能在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多了解一点杜甫,那么理解起杜诗来,不就很容易了吗? 第三点:开掘要深。唐代司空图说 :“江岭之南,凡足适口者,若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盐,非不咸也,止4 / 5 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他要求一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要达到一种“酸咸之外”的醇美境界。我认为,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教学。它告诉我们,在分析课文时,不仅要讲出课文的内容和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性,而且要讲出文章的形式和形式中所显露出来的艺术性;不仅要讲出文章的旨趣所在,而且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美学高度。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文”与“质”相统一。 例如教学火烧云,一方面要讲出它的 内容及思想性 通过火烧云、霞光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的美,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讲出它的形式及艺术性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手法灵活多变。另一方面要讲出它的“质” 字词使用准确。例如:写“霞光”之美,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是”的比喻句子;写“火烧云”的程度、范围用了“烧”“红通通”“着了火”等字词,特别是“烧”字用得更妙,不仅表现出了火烧云的特征,还表现了火烧云的动态,而且还与后文的“着了火”相照应,并紧扣了题目;写“火烧云”的颜色 ,则从色泽、色度、色调、色形四个不同的方面描绘出了火烧云色彩变幻多姿的壮美情景。与此同时,还要讲出“文” 将其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由天上火烧云的景,地上霞光照5 /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