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过渡层抗震设计基本要求.pdf_第1页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过渡层抗震设计基本要求.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10月 ? 第39卷 总第175期 2013年 第5期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DOI:10. 3969/ j. issn. 1672 -4011. 2013. 05. 030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过渡层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周鹏杰, 倪修全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 淮南 232001) 作者简介:周鹏杰(1987 - ),男,本科,浙江绍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方面的研究。 摘 要: 过渡层受力比较复杂, 担负着传递上部地震 剪力和倾覆力矩的作用, 且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和上部砌 体结构刚柔性不同, 地震中容易在此处形成薄弱层, 为此 本文对过渡层进行了受力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基 本要求, 可以为结构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过渡层; 抗震分析; 侧向刚度; 构造要求 中图分类号: TU375 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 -4011(2013)05 -0060 -02 Detail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layer of Multi-story Masonry Buildings with R. C Frames on Ground Floors ZHOU Pengjie, NI Xiuqua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Seismic Analysis; the Lateral Stiffnes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0 前 言 底部框架 - 抗震墙砌体房屋是指底部一层或二层为空 间较大的框架抗震墙结构、 上部为多层砌体结构, 主要由 于底层需要大空间, 而上方各层允许布置较多纵、 横墙的 房屋。 与底部框架 - 抗震墙相邻的上一层砌体楼层就为过 渡层, 其受力比较复杂, 担负着传递上部地震剪力和倾覆 力矩的作用。 从已有的试验结果及各类震害来看, 过渡层 的砌体墙开裂先于其他楼层的砌体墙, 是破坏集中的楼层。 1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过渡层受力特点 底部框架 - 抗震墙砌体房屋是两种不同材料的混合承 重房屋, 两种材料抗震性能不同, 底部框架 - 抗震墙结构 为刚柔性结构, 主要依靠框架来承受竖向荷载, 钢筋混凝 土墙或砌体墙来承受水平地震力。 上部砌体结构是刚性结 构, 依靠砌体(脆性材料)进行抗剪。 上部结构的地震水平 力, 要通过过渡层底板传递给下部的抗震墙, 完成上下层 剪力的重新分配, 协调两种材料的侧向变形, 因此要求过 渡层底板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和平面内抗弯强度。 不会因 其平面内弯曲变形过大, 使框架产生无法承受的柱顶位移, 而导致框架结构失效。 2 地震作用分析 震害表明, 底部框架 -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较 差。 在高烈度区, 其抗震性能甚至低于同高度的多层砖房。 由于房屋的竖向刚度在底层和二层之间发生突变, 在底层 产生变形集中, 震害多发生于底层, 表现出“上轻下重”的 震害特点。 底部框架 - 抗震墙的破坏状态一般为延性破坏, 上部砌体部分的破坏状态为脆性破坏。 一般来说底层的框 架 - 抗震墙结构为房屋的薄弱层, 但是由于底层结构的延 性优于上部砌体结构, 因而当底层与第二层的刚度相近时, 有可能由于第二层延性较差而出现薄弱层向第二层转移的 情况。 3 过渡层的构造要求 3 1 过渡层墙体的构造 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 过渡楼层墙体处于压剪或拉 剪应力状态。 试验表明, 过渡楼层墙体的水平承载力降低, 其砖墙开裂先于其他楼层的砖墙, 是形成破坏集中的楼层, 在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提高墙体的抗剪和平面外 的抗弯能力。 过渡层应适度提高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采 取增加构造柱的配筋率和构造柱数量等措施。 过渡层每开 间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形成弱框架体系, 将增强过渡层传 递地震剪力的能力, 增加其延性和耗能能力。 同时对抗震 横墙的最大限值参照 GB50011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见表 1。 表 1 房屋类别 烈度 6789 多层砌体 房屋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 土楼、屋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 楼、屋盖 1515117 111194 994- 底部框架 - 抗震 墙砌体房屋 上部各层同多层砌体房屋- 底层或底部两层181511- 3 2 过渡层板底的构造 底部框架 -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顶板称为过渡层的 底板, 他是连接上部砌体房和底部框架 - 抗震墙结构的重 要构件。 在地震作用下, 过渡层部位应力及变形集中与突 变现象。 由于底层框架、 抗震墙的抗侧移刚度和抗转动刚 度都有较大的差别, 过渡层的底板不仅需要传递水平地震 剪力使其在抗震框架和抗震墙之间得以分配, 因而需具有 较大的水平刚度。 而且过渡层的底板作为上层砖结构的底 面边缘构件还要与上层砖结构形成一体而共同作用, 将上 方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的倾覆力矩分配到底层结构。 倾 覆力矩引起过渡层底板转动, 导致过渡楼层层间位移增大, 受力十分复杂。 所以, 过渡层的底板必须具有较大的整体 性, 为此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以保证其水平刚度, 06 2013年10月 ? 第39卷 总第175期 2013年 第5期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并宜设置边缘构件。 混凝土强度不低于 C20, 垂直框架方 向的纵向钢筋应通长设置。 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 混凝土板, 板厚不应小于 120 mm, 并应少开洞、 开小洞, 当洞口尺寸大于 800 mm 时, 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4 侧向刚度比的合理取值 由于底层框架 - 抗震墙砌体结构的底层和上层采用不 同的材料及结构型式, 致使层间侧移刚度相差较多。 故沿 高度方向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分布有其独特特点。 图 1 列出 了底层框架 - 抗震墙砌体房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各层弹性 层间位移值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弹塑性层间位移值。 可 以看出, 在小震作用时, 弹性工作阶段, 弹性层间位移反 应比较均匀; 大震作用时, 弹塑性变形集中。 从层间变形 情况知, 底层和过渡层的弹塑性变形发展比较充分, 是薄 弱层, 在大震作用下将率先屈服, 发生很大的弹塑性变形 集中而可能导致结构倒塌。 由于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是按 小震作用进行的, 局限于弹性工作范围, 薄弱层通常也能 满足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 计算中很难被发现。 但是在此 类结构中, 这种刚度突变又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在设计中 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使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 - 抗震墙砌 体房屋的弹性层间位移反应比较均匀, 减少在强烈地震作 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集中, 从而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重要的措施是通过在底部的纵横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 控制底部框架 - 抗震墙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 使底层 抗侧移刚度与上面各层的层间抗侧移刚度尽可能接近。 底 部框架 - 抗震墙与上部砌体结构的侧向刚度比的合理取值 和控制范围, 既应包括弹性层间位移反应得均匀, 又应包 括不至于出现突出的薄弱楼层。 试验研究表明: 1) 过渡层与底层的侧向刚度比在 1 5 左右时, 虽然底 层的弹塑性最大位移反应仍偏大一些, 但是弹塑性变形集 中的现象要好得多, 能够发挥底层框架 - 抗震墙变形和耗 能能力大的抗震性能, 而且上部砌体房屋破坏不严重, 有 利于结构的整体抗震。 2) 当第二层与底层的侧向刚度比小于 1 2, 特别是小 于 1 0 时, 底层钢筋混凝土墙设计得多而大, 底层抗震的 极限剪力较上部多层砌体房屋的各层大,薄弱楼层不再是 底层而是上部砌体房屋层间极限剪力相对较小的楼层。 3)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第二层与底层的侧向刚 度比宜控制在 1 2 2 0 之间。 当设有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时 可适当放宽, 但不应大于 2 5, 当仅设嵌砌于框架的实心砖 墙时不应大于 2 0。 图 1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证明可知, 过渡层受力比较复杂, 且上下部结构材料不同, 刚柔度不同,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 是破坏集中的楼层, 需要加强构造措施来保证其强度, 如 加强过渡层墙体的构造、 过渡层板底的构造并合理取侧向 刚度比。ID: 000609 参 考 文 献: 1 高小旺,王菁,肖伟. 底层框架剪力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 度比的合理取值J. 工程抗震,1998,2(3):18 -22. 2 梁永朵,姜金征,薛伟,顾娜. 西昌市某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能力 分析及加固建议J. 防震减灾学报,2011,31(2). 3 于红杰. 姚艳红. 砌体结构抗震分析及防震措施J. 科技创新 导报,2009,10(1). 4 郑三锁,薛建阳. 底部框剪砌体房屋抗震分析与设计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 -122. 5 蔡贤辉,李刚,程耿东. 提高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对策及问题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64(5). 6 李崇仁. 砌体结构房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J. 昆 明理工大学学报,1997(3). (上接第 59 页) 表 1两种取值方法下承载力比较 h0/ mm as / mm hFlu/ N 插值法新公式法插值法新公式法 Flu/ kN 800 200 9983330 9943959358 4 955482 53 3 875872 400 9966670 9931957756 8 954329 38 3 427424 600 9950 9919956155 2 953176 22 2 978976 800 9933330 9907954553 6 952023 07 2 530528 1000 9916670 9895952952950869 922 08208 1400 200 9483330 9421991594793 1584477 9 10 31529 400 9466670 941152159199015827179 273356 600 9450 9401051589188 1580956 2 8 231427 800 9433330 9390581586385 1579195 3 7 189497 1000 9416670 9380111583582 1577434 4 6 147567 2000 200 8983330 8899872158156 2138105 920 0501 400 8966670 8890332154152 2135813 2 18 33877 600 8950 8880792150148 2133520 6 16 62744 800 8933330 8871242146144 2131227 9 14 91611 1000 8916670 886172142140 2128935 2 13 20478 从表 1 可以看出, 用新公式计算的抗冲切承载力最多 只少了 20 kN, 与总的抗冲切承力相比很小, 说明新公式对 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的影响很小, 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采用。 5 结 论 1) 本文在比较分析插值法和公式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 计算抗剪切承载力和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的统 一公式, 把二者从形式上统一起来, 且比较新公式和原方 法的取值, 分析了其对高度系数的影响, 并在工程应用中 论证了可行性。 2) 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