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1页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2页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3页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4页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绵阳高新区火炬一小 蒲晓茹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 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 5 2、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 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 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 ,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3 / 5 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 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 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 1 2 下一页 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4 / 5 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 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 ,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 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还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呢? 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其后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这都对当时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这充 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5 / 5 “新课标”小组组长宗祺教授对此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了吧。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 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